2009年,從昆山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的位子上退休後,63歲的宣炳龍給自己定下計劃,要完成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種菜。以前有種菜的興趣,沒種菜的時間。退休後,宣炳龍把自家院子裏的花地改成菜地,刨土、捉蟲、施肥……看著宣炳龍在菜地裏忙前忙後,他老伴打趣說:“你好好種,我給你配送,種了吃不完還可以送人。”
第二件事是學車。以前太忙沒時間學,退休後宣炳龍每天早上6點跟著師傅出車學習,一車學員,宣炳龍年紀最大。到蘇州考試時,屏幕上滾動著考生姓名,宣炳龍聽到周圍議論紛紛:“這個宣炳龍是昆山的那個宣炳龍嗎?”“他還學開車?”考試結果:一起考試的8個人中有兩個年輕人沒過,宣炳龍除了因爲搞錯轉彎方向被扣5分外,其他表現完美,順利通過考試。現在,宣炳龍自稱已經是開車經驗豐富的 “熟練工”,73歲照樣一腳油門開到蘇州市中心。
第三件事是植牙。以前上班沒時間治療牙周炎,退休後去醫院一檢查,需要種16顆牙齒。一顆牙齒從種植到痊愈需要8個月,醫生給出的方案是一次最多種4顆牙。16顆牙,種好最起碼需要4年,宣炳龍一算,投資成本實在劃不來,“能不能一次性分兩天全部種完?”這一建議被醫生直接拒絕,說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你就從我身上突破。”宣炳龍安慰醫生,“有問題我自己負責,你的膽子要大一點。”
最終手術真的分兩天一次性做完,第一天種了10顆牙,第二天又種了6顆牙,手術曆時十多個小時,結束時宣炳龍的臉腫得像氣球。 “種完牙齒我確定了,就算在抗戰時期,我也能經受考驗,不會做叛徒。” 宣炳龍對前來探病的朋友說。
膽子大、性子急,做事情追求完美……宣炳龍就是這樣的脾氣。也正是這樣的脾氣,促動著他在工作上大刀闊斧、敢作敢爲。
蘇州人、江蘇人乃至長三角不少人都聽說過宣炳龍。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宣炳龍是江蘇蘇州昆山開發區“操盤手”、“昆山之路”開拓者之一。在他的推動下,昆山開發區經曆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高、從高到強四個階段,與此同時,昆山從一個農業縣,借助一系列首創性的制度突破,一躍成爲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第一標杆”。
這樣的宣炳龍,退休後根本閑不住,日程排得甚至比退休前更滿。“辦公室門口排得向醫院門診所一樣。”昆山開發區管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這樣形容。除了到全國演講上課、接待各地企業家咨詢討教之外,從2015年開始,宣炳龍開啓了埃塞俄比亞“傳經”之旅——把中國開發區的發展經驗介紹到埃塞俄比亞、傳送到非洲欠發達國家。這個活動被視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倡議下的一次“昆山擔當”。
在過去5年,宣炳龍飛赴埃塞俄比亞11次。不管是工業園區一站式服務怎麽做,還是企業考察怎麽接待,只要埃方一個求助電話,宣炳龍立刻出發,經過至少12個半小時的飛行後,不倒時差,直接奔到現場解決問題。
自2016年以來,通過三次“請進來”學習和跟班實訓、四次“走出去”就地指導實際問題解決和直接參與示範管理,昆山已爲200余名埃塞俄比亞工業園中的高級管理人員面授機宜。這些數字與宣炳龍的努力息息相關。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趙建軍感歎:“老先生兩地奔波操作,付出極大心血,著實令人感佩 ”。
“以前我們招商的時候,別人來幫助我們,現在我們有了一點積累,也應該去幫助別人。”說這句話時的宣炳龍,頭發花白、臉頰瘦削,但眼睛有光,“我要始終保持激情,就想做一點自己喜歡做的事,做一點對社會有效益的事情。”
至于近萬公裏外,宣炳龍家院子裏的菜地呢?等待配送的親朋好友恐怕只能繼續等下去了。
2019年10月25日,中非法律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學正式運行。首個“雙培訓”留學生戴維對校外導師宣炳龍稱:再過一年就能用中文交流了。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2015年德雷達瓦與1984年昆山
2015年5月,宣炳龍第一次抵達埃塞俄比亞德雷達瓦時,眼前的景象讓他一下子回想到1984年的昆山。這一年,昆山還幾乎嗅不到一絲工業的氣息。爲了改變落後面貌,昆山開始建設“工業小區”。也是這一年,宣炳龍從昆山經委常務副主任的任上調出來分管工業,加入了剛剛成立的“工業小區”建設指揮部。
“基礎設施落後,道路泥濘顛簸,空氣中到處飄散著二手車駛過後的漫天塵土。”2015年的德雷達瓦和1984年的昆山在宣炳龍的腦海中幾乎重疊。再看一下當地的規劃,在德雷達瓦的東部,距離市中心7公裏處計劃建設埃塞首個國家工業園,工業園距離港口路程大約兩個半小時。這一條件,與1984年的昆山“工業小區”的地理位置如出一轍。
事實上,這種相似性早就被埃塞俄比亞方面注意到了。早在2014年6月和12月,埃塞俄比亞總理顧問和工業部部長,埃塞工業園開發總公司首席執行官,就先後組團赴昆山考察。在此之前,埃塞方一行已經在全球踩點,新加坡、英國、美國、南非……在中國先後考察了深圳、浦東,直到看到昆山,他們一致認爲,昆山做法適合本國國情,值得學習借鑒。
2015年5月,受埃塞俄比亞駐華大使館和國家工業部托請,中國開發區協會完成了埃塞德雷達瓦特殊經濟區的戰略定位、總體規劃研究。中開協力邀宣炳龍“入群”埃塞咨詢團,用昆山開發區成功做法,爲德雷達瓦經濟區的規劃落地、運營管理和招商引資提供指導。這才有了宣炳龍的第一次埃塞之行。
在埃塞俄比亞首次授課當天,宣炳龍從昆山的過去和現在、爲什麽及如何建設開發區等角度,向在場幾十余名學員傳授了近兩個小時的改革方法論。與當地人近距離接觸後,一種熟悉感湧上宣炳龍的心頭。
埃塞俄比亞總理府顧問阿爾卡貝博士不止一次地當面懇請:“您來埃塞工作十年,幫我們生一個‘兒子’。”阿爾卡貝所說的“兒子”,是一座可以爲埃塞國家工業園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示範的産業園區。
“我能感覺到,當地的幹部對發展經濟的熱情和我們當時差不多,有一種很真誠的感覺。”宣炳龍這樣評價。
2019年10月31日,宣炳龍陪同來訪的德雷達瓦市長赴台玻集團調研。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眼睛亮亮的
上世紀90年代,台灣六和機械董事長到昆山考察,被宣炳龍帶著跑來跑去,只看到一片荒地。
“天上出太陽、地上水茫茫,我們還穿雨鞋,你指著一個沙盤對我講,將來這裏會怎麽樣,我真當你是吹牛啊!但是,當時看到你兩個眼睛亮亮的,說明你們有幹勁。”事後,六和機械董事長告訴宣炳龍,他那種“亮亮的眼神”,是吸引六和投資的一大因素。
20多年後,這種“亮亮的眼神”也成了吸引宣炳龍的一大原因。回昆山介紹起埃塞的情況,宣炳龍總是從手機裏翻出埃塞俄比亞人戴維的照片,“你看看,他的眼睛是不是很亮?”
照片中的戴維西裝筆挺、目光炯炯,他是宣炳龍在國外收的第一個徒弟,曾擔任南南合作北京國際研討會的志願者、入職中土集團擔當高級法律顧問。今年8月26日,江蘇秉龍慈善基金會與上海大學教育基金會簽訂協議,全額資助埃塞國家工業園區優秀青年管理人員進入上海大學開展專業研習。這意味著,未來三年內,戴維將每年獲得6萬元的資助款,在上大完成碩博連讀。
拜師第二天,戴維特意帶了個本新買的皮面筆記本,他對宣炳龍說:“師傅,以後你教我東西,我都記在這本本子上。”
“我看到他的眼睛裏有光,這個光比我當時還要亮。”宣炳龍說。
有的學院派教授總結招商有幾種方法,包括網上招商、敲門招商雲雲。但在宣炳龍眼中,招商沒有多少種方法,“招商就是誘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別人的感覺,我們這個團隊是真心在爲企業打算、服務”。
上世紀90年代,日本豐田工業到昆山考察,考察人員每人需要填一份表格,表格有11項內容需要打分,其中占比最多的分數是印象分。滿分10分,當年昆山的得分就是10分,全國最高。這成了之後日本豐田工業在昆山的投資依據。
“誘惑”之後呢?是誠信。限于當時的環境條件,只能做7分,“誘惑”3分,那麽接下去要做的就是把這“吹起來的牛皮”趕緊兌現。“最後要讓對方得出一個結論,昆山開發區這批幹部是誠心誠意的,講的跟做的是一樣的,講一句算一句。”宣炳龍說。
捷安特自行車董事長曾評價昆山 “真的是一張爛股票。不買吧,好像錯失了一個機會。但是看看確實什麽都沒有,但可能爛股票就是一次機會,會變成潛力股。”“事實證明,昆山確確實實是個潛力股。”宣炳龍的語氣中滿是驕傲。
昆山能聚集這麽多知名企業,是因爲這裏有富商安商的投資環境和社會氛圍。如今,宣炳龍將這些經驗帶到埃塞俄比亞。短短幾年,當地人接受了“富規劃、窮開發”、“富商安商”等理念,一站式服務中心也建得有模有樣。
前兩天,有兩位埃塞俄比亞人拜訪宣炳龍,告訴他一則當地新聞:現在德雷達瓦人都在吃方便面。這是因爲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建廠,中國員工爲了解決吃飯問題運來了大量方便面,當地人一吃,覺得方便面好吃,慢慢形成了一種吃方便面的風氣。據說,現在當地的方便面生意極好,只要有集裝箱運來方便面,立刻有批發商過來搶貨。
除了方便面,當地還開出了四川飯店,有了北京烤鴨。工業園一建,幾個工廠一開工,幾千人就有了工資,手機、電視機也可以買起來了。“很多東西是潛移默化的,慢慢地,他們就接受我們的理念了。”宣炳龍說。
2016年3月18日宣炳龍陪同來訪的埃塞俄比亞總理府顧問在昆山考察交流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最難做到是“勇于創新”
上觀新聞:現在我們說要闖出新時代的“昆山之路”,您覺得“昆山之路”到底是什麽?
宣炳龍:很多人問我,“昆山之路”裏面蘊含了什麽精神。我個人覺得就是三句話:首先要敢于擔當,第二勇于創新,第三誠信服務。如果把這三句話都做好了,你的工作肯定能夠做好。
上觀新聞:從您的身經曆來說,這三句話中哪句話最難做到?
宣炳龍:最難做到的是勇于創新。因爲新東西總是模糊朦胧的,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你在提出一個新觀點時,要去說服人家,不但要說服人家,而且還要做下去,如果沒有一定的勇氣,根本就不可能做成。
就像中國古代娶新娘子,兜個紅紗巾,朦朦胧胧的。這時候大家就會議論紛紛,有的人說一定很好看,有的人說,不一定,也許很醜。新的東西到大家認識接受總有一個過程。但等到紅紗巾一揭開,大家都看到了,就沒有新意了。
打個比方,如果決策層11個人領導開會,我提出來說可以生産打火機,11個人中有9個說,做打火機好,這個我們都看到過。那這個打火機根本不行,沒有創意。如果11個人9個人說有問題,那可能真的還行。
新的、朦胧的東西要爭取大家的認同,這個過程千辛萬苦。
上觀新聞:在這過程中,您經曆過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麽?
宣炳龍:太多了。每一個階段都會碰到這些問題。2006年,我們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昆山前20年都是以引進爲主,技術是引進的,資本是引進的,人才是引進的,管理是引進的。哪一天人家一個包一拎拎走了,這些都不是你的。所以我們當時提出要以昆山開發區的主導産業爲主線,發展擁有自己知識産權的産品。
當時玻璃面板國內緊缺,我們就決定搞一個龍騰光電,建光電産業園。在我們前面已經有兩家搞起來,一家是北京的京東方,另一家是上海的上廣電。昆山小小的一個開發區要搞面板,誰都不相信。所以當時我們提出來要建龍騰光電時,一片反對聲,但我堅持做。
也不是說光膽子大。敢于擔當、勇于創新,關鍵是自己對每一件事要有充分的了解,你要知道這件事的最壞的結果,要做好充分的打算。
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會請一些專家來論證。我不願意請客吃飯,所以我一直不服,什麽招商就是吃飯喝酒,我招商招得算多的,也沒請過幾次客。但我喜歡邀請一些大的企業家到我這裏喝咖啡,聊聊天,這是在廣泛地吸收各種工作信息。
上觀新聞:比如說龍騰光電這個事情,您那時候判斷風險大概有多少?
宣炳龍:我判斷風險是30%。這個是好項目,國內來講也是高科技項目,但這裏有一個時間和機遇的匹配問題。如果真的出問題,我也想好了應對方案。
昆山開發區經曆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高、從高到強,越往後面風險越高。一無所有的時候,沒有什麽風險。
宣炳龍在埃塞俄比亞工業園管理幹部培訓班結業典禮上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思想再解放”令人興奮
上觀新聞:很多人都覺得您膽子大,您覺得您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嗎?
宣炳龍:不是。膽大的人是存在的。爲什麽創新不下去?就是不敢擔當,擔當要有責任感。
最近我又興奮起來了,我看到大家又在談“思想再解放”、在談“敢想敢說敢幹”,這些語言一出來,我就覺得很興奮。
我也在想,這次我們“思想再解放”的立足點應該放在什麽位置?我認爲立足點應該放在解放思想,敢于擔當。現在大家都在喊要敢于擔當,說明在這方面出了問題。
我們那個年代沒有人出來說你要敢擔當,我們自己主動擔當。
上觀新聞:那時候您爲什麽敢于擔當?
宣炳龍:很簡單,那個時候誰都看不起昆山,上海人到昆山,說是去鄉下;在蘇州、南京人眼中,昆山是蘇州最貧窮的縣之一,沒有地位。
當時昆山的老百姓太窮了,真的是吃不飽、穿不暖。我1984年剛來昆山的時候每個月就50多元工資,家裏有兩個小孩要養。普通老百姓就更不要講了,農村一年的總收入只有幾百元錢。人窮到了一定的時候,一旦出現一個機會,就會拼命抓住,不管怎麽樣先墊飽肚子再說。我們也是一樣,組織上給你一個平台,如果能夠把這個平台建設好,大家都能富起來,昆山也能富起來,那我們就幹。
上觀新聞:以前是非常窮,有發展積極性,現在大家都有錢了,發展的動力在哪裏?
宣炳龍:爲什麽老話說“富不過三代”?不光是人的問題,也是市場的問題,不發展就會倒退。
爲什麽我們昆山能一直在經濟發展上名列前茅?因爲每到一個階段都要去分析接下去怎麽走。
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搞“工業小區”,到上世紀90年代,“工業小區”已經發展差不多了,接下去怎麽弄?還得要發展。那麽就想辦法去申請國家級開發區,1992年昆山開發區獲國務院批複,被列入國家級開發區序列,這樣我們的經濟又獲得了一次大發展。
過了6、7年,發展到一定程度,當時我們在全國開發區中排名第三。要不要繼續發展?還得要發展。因爲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看到,之前搞的一些東西已經在慢慢被淘汰了。比如“工業小區”階段引進的印染廠、化工廠明顯不適合這個地方的發展了。這就說明,再說6、7年,我們現在引進的一些産業也有可能被淘汰。所以從1997年開始,我們向國家申請要引進高新技術産業,申請建設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從各種要素上滿足國際高新産業的登陸。
2000年昆山獲批建設出口加工區,到2006年又發展得差不多了。到2006年,昆山筆記本電腦的生産量已占到全世界産量的40-45%,年産量一億台。我當時開會說,這個一億台,已經不可能再有增長,只有下降。
怎麽辦?搞光電産業園,就是以引進龍騰光電爲標志創辦光電産業園。就是要不斷地淘汰,不斷地進步。
“富不過三代“不是指人,而是指這個産業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才能永續發展。
作爲一個幹部,你能不能認識到這個規律?不要老是跟著口號走,老是跟著形勢走,你要跟著實際走,才能不斷地發展下去。
上觀新聞:您覺得“昆山之路”的老法寶怎麽和這個時代結合起來?
宣炳龍:老法寶用起來很簡單。現在的幹部首先要無私。老話說,黃鼠狼呆在雞棚上,哪有不吃雞。所以要刻刻小心。 幹部首先要無私,無私才能無畏。
另外,在制度設計上,也要注意怎麽真正做到讓基層幹部能夠大膽地幹、大膽地想。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