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羚羊峽的“守峽人”、探索肇慶“稻路”味道……5月27日,2022年“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廣東行(肇慶)”在肇慶學院正式啓動,外國青年導演將深入肇慶綠水青山、古村老鎮,著眼小切口講述肇慶好故事。
據了解,“看中國”活動是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贊助、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一項中國文化體驗項目。項目自2011年創辦以來,通過外國青年在中方志願者的配合下,每人拍攝完成10分鍾中國文化紀錄短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成爲一個彰顯中國魅力、宣揚中國文化的品牌項目。
截至2021年,研究院已組織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格魯吉亞、印度、新加坡等91國804名青年,出色完成779部短片,共獲130余項國際獎,出版《民心相通——“一帶一路”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民心相通——“金磚國家”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等系列書籍,作爲“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金磚國家”峰會、上合組織會議等重要外交會議用書。
今年項目主題定爲“風華·風尚·風光”,也是該項目首次把鏡頭聚焦肇慶。肇慶,因宋徽宗賜字而得名,寓意吉祥喜慶開始之地,沿用至今已有900余年。肇慶自古便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重鎮。自漢代至清代,肇慶都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中心,明清時期兩廣總督府駐肇長達182年。
1583年,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利瑪窦,順西江而上,從肇慶登陸,並在此繪制了第一張世界地圖。如今,來自加拿大、波蘭、巴基斯坦、印度等9個國家的青年導演將與中國高校學生結成拍攝組,圍繞“風華、風尚、風光、風俗”四個方面展開講述肇慶故事。
來自印度的蘇菲在即將離開校園前抓住機遇,參加了此次“看中國”項目。“提及中國,大家想到的是高科技、人工智能、精細化制造等現代化之美,我認爲中國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曆史之美,同樣令人動容。”第一次來肇慶的蘇菲回憶道,她乘坐大巴過來的時候是個雨天,在路上她已被肇慶煙雨的山水所折服。蘇菲認爲大自然的每一部分都與曆史相連,目前她正忙著踩點與腳本的創作,計劃將肇慶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曆史有機結合,拍攝一個關于端硯、玉器的故事。
來自加拿大、在中國生活多年的青年導演包小可,則把鏡頭對准了肇慶傳統美食——裹蒸。“用稻米制作的美食除了是飽腹之物,更是中華民族稻作文化的化身、是華夏兒女茁壯成長的見證、是地方人民家鄉情懷的載體。”包小可和項目組成員來到鼎湖區硯洲島上的稻田,探尋著“糯稻與裹蒸”的秘密,近距離感受肇慶的鄉土人文風情,並希望通過拍攝體會中國人對食物特有的情懷。
據了解,本次“看中國•廣東行”共有十個主題,由外國青年導演與肇慶學院、暨南大學共同合作完成,各項目組將在17天的時間內圍繞主題挖掘肇慶自然、人文魅力,聚焦壯族“那”文化、鄉村教育、端硯、玉石、武術、漢服、鼎湖山自然保護區、“風尚中國”等內容進行創作。
【南方+記者】施亮
【通訊員】周瑛 呂钊 劉祎妮
【作者】 施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