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記者 楊駿 劉旖旎
重慶到廣西欽州,每天都有一趟或幾趟鐵海聯運班列在軌道上疾馳。它便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條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爲內陸地區出海開辟了新的南向線路,在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重慶是這條通道最早的倡議者,其背後的主要執行單位,便是位于沙坪壩區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
“重慶當時開行了中歐班列(渝新歐),效果非常好。我們就在思考,是否也能夠開辟一條向南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黨委有關負責人說,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將重慶作爲運營中心,交通物流則是項目四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
基于此,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黨委牽頭,與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新加坡港務集團(PSA)探討,設想讓重慶鐵路港—廣西北部灣港—新加坡港“三港”聯動,推動“一帶一路”無縫銜接,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盟聯動發展。
這個想法很快付諸實踐。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與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約定共同推動通道物流建設、國內國際貿易、金融資本服務、資源互導共享等事宜。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故事,由此拉開序幕。
如今的重慶國際樞紐園區,已經構建了“東南西北、四向齊發”的國際大通道格局,累計開行班列突破1.5萬班、貨值達4100億元。
除了通道建設,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黨委帶領黨員、職工,敢打硬仗、勇于攻堅,還在多個領域積極推進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比如,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僅用3個月,就建成了7.3萬平方米的整車進口口岸;8個月,建成5.4萬平方米的鐵路保稅物流中心。
再如,園區先後建成內陸首個一類鐵路口岸、首個進口藥品和生物制品口岸、全國首個國際郵件互換局鐵路口岸中心等,帶動促進重慶開放型口岸體系日益完善。
除了硬件上的積極推進,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還在黨委帶領下,積極探索“軟件”創新。比如,面對跨境鐵路沒有提單無法實現信用證結算的難題,園區黨委以整車進口爲切入點,積極尋求和金融機構合作,開創性賦予鐵路“貨代單”唯一提貨權,使其具備銀行議付憑據功能,實現鐵路運單物權憑證化,推動國際貿易結算規則創新,入選國家第三批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並向全國宣傳推廣。
“園區是重慶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黨委應該做好表率,帶領園區積極擔當,敢于做‘先驅者’,爲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探索更多經驗。”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黨委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