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七巧”與“七喜” 圖片來源:IPanda熊貓頻道
當一群大熊貓出現的時候,你能分清誰是“白雲”,誰是“七巧”,誰又是“七喜”?
5月17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發布消息,大熊貓個體識別相關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其中,論文“Giant Panda Face Recognition using Small Database”(中文名“基于小數據集的大熊貓個體識別”)被ICIP2019(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會議錄用。
同時,運用此數據庫建立的大熊貓“認臉”APP也將推出,大熊貓“臉盲患者”再也不用擔心分辨不出大熊貓了。
我國就野外大熊貓保護工作,先後四次組織專業的大熊貓科學調查,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大熊貓野外種群資料,基本摸清了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但是,對于野外大熊貓的種群結構的研究依然難以厘清。
而對于野生動物,個體識別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研究動物的種群結構,爲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提供科學支撐。在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中,特別是圈養大熊貓,個體識別是對其進行日常飼養和動物譜系、檔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
因此,大熊貓“認臉”工作提上日程。
但是大熊貓所擁有的黑白相間的皮毛及別具一格的“黑眼圈”,個體之間看起來十分相似,難以區別。
2017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聯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開始了使用圖像分析的大熊貓個體識別技術研究,目前已建成含有12萬余張圖像、上萬個視頻片段的數據庫,並對近萬張圖片完成了標記、分割和注釋。
↑技術分析 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通過此數據庫,實現了對圈養大熊貓臉部自動檢測及大熊貓個體識別工作。運用此數據,大熊貓專家們還特別推出一款“認臉”APP,通過大熊貓臉部獨有的特征數據,經過數據庫分析、對比,實現對大熊貓的精確識別。該算法優于當前世界五種最先進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方法(AlexNet, GoogLeNet,ResNet-50,VGG-16和VGG-Face)。
↑各種數據分析 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熊貓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此數據庫的建立,業內外呼聲頗高,既有利于對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推進,還方便了民衆對于大熊貓的識別。如此一來,市民通過手機APP掃描大熊貓的臉部,即可獲得大熊貓個體的相關信息。
未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將聯合研發團隊繼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圈養和野外大熊貓影像資料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爲經濟、快速、高效和長期開展野外大熊貓種群調查和健康監測探索新模式。
附:
ICIP大會是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下設的專業領域分會。IEEE是一個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協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其會員人數超過40萬人,遍布160多個國家。1994年,IEEE信號處理協會單獨設立了ICIP大會,主要針對圖像處理領域的研究,包括從底層的簡單處理到高層的視覺理解都有涉及,是國際頂級的圖像處理學術會議。
來源:紅星新聞
記者: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