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理念: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我們一位家長朋友–Kevin小朋友的媽媽,她在2020年帶孩子從南京到了新加坡。Kevin從2020年就和我一起學英語,是個特別有靈氣的小男子漢,而且Kevin非常有才華,每次上英語課,他都能在課堂上根據上課的內容即興畫一幅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從2020年Kevin和媽媽一起到新加坡求學後,我們一直保持聯系,我和Kevin媽媽說希望她能來分享一下對新加坡教育的親身體驗。結果她特別認真,給我提供了一篇圖文並茂的完全不用修改的長文。在此向Kevin媽媽深表謝意,從她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她的嚴謹,我相信這種態度對Kevin的成長也是有巨大的正向影響的。
雞娃還是不雞娃
我是一名陪讀媽媽,帶著兒子KEVIN到新加坡讀書一年多了,感觸頗深。隨著疫情的持續,國際經濟和政治形勢的變化,新加坡成爲留學移民的熱門地,像我一樣低齡陪讀的家庭也持續增長。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主要有政府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政府學校和中國比較相似,注重基礎教育,小學階段主要是英文,數學,中文和科學,但是音體美的重視程度超過中國。和中國最大的不同是新加坡不是全民雞娃,普通家長非常淡定,課外學樂器、舞蹈,跆拳道之類的課程也沒啥功利心,要求老師多鼓勵表揚,不要太嚴厲,對于參加考級,比賽獲獎之類的要求不高。
但是相反,准備考名校或者已經進入名校的家長們是非常勤奮的,孩子也是從小學就日程排滿,在保姆車上吃晚餐的孩子比比皆是,好的補習老師也非常搶手;國際學校小學階段課業負擔很輕,探究式教學方式,重視探索與思考,鼓勵孩子多嘗試各種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選擇私立學校的家長更多是爲了過渡。三種體系,給家長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擇校的空間。
進入國際學校學習體驗
根據KEVIN的情況,我爲他選擇了一所以英語過渡見長的國際學校–Nexus international school。班級裏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孩子很少,最大可能保證了多樣性,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和理解多元文化。學校課程是IB體系的,兒子二年級下學期插班,上課內容只能聽懂50%左右,但老師和同學都非常熱情友善,他很快交到了朋友,一個學期完全適應了全英語教學。
前三個月我跟蹤了他的家庭作業,感覺和中國的差別非常大,很多題目是開放式的,並且需要孩子自己查資料並總結,思維方式的轉變,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挑戰。舉個例子,科學探索課第一個主題是系統,兩個月圍繞城市的快遞系統,運輸系統,電力系統,商品供應等話題一一介紹,作業系統的概念理解,讓孩子對自己每天日程安排的小系統到設計一張包含環保元素的交通,電力等系統的城市地圖。這樣的作業開始往往需要兩三個晚上構思並完成。這種搜集資料,整理總結,形成觀點並據此說明的學習方法確實鍛煉孩子的邏輯及思辨能力。剛開始他覺得有點難,但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三個月後我就無需再跟進他的作業。
數學教學也略有不同,雖然進度比較慢,但大部分的作業關于原理和思維,而非鍛煉計算本身。例如:對于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這個概念,作業很多是圖形分組,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而九九乘法表之類的完全不要求背誦,做作業甚至發打印好的乘法表給孩子做參考,理解概念就好,較少訓練計算熟練度,三年級學到分數加減法也是一樣的套路。學校一個初二的中國孩子和我吐槽說考試允許帶計算器,可是她媽媽按照中國的要求不允許她帶,她考試時還得手動開根號,即便如此她還是A,中國孩子的數學功底確實過硬。聯想起外國小哥菜場買菜算不出找零的小視頻,不由失笑。
國際學校的教學和國內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同是因材施教。無論哪門課,都根據學生的程度分組,課堂作業都根據孩子的水平制定,不同組的孩子作業不一樣,真的是量身定做。過一段時間,發現一個孩子有明顯進步,就做個小測試,判斷他能否進入更高階的小組,每次KEVIN參加升階考試都特別興奮,哪怕沒有通過測試,只是接到測試通知,他都覺得是自己的進步被老師看在眼裏,覺得很開心。
小家夥的幸福生活
三個月之後,Kevin 慢慢適應的學校生活,交到了幾個朋友,分組活動時總有人主動和他一起組隊,午間休息時段也開始有很多玩伴,每天都樂顛顛的去上學,笑眯眯的放學,還一邊分享白天的趣事給我。新加坡重視課外活動,KEVIN在學校參加了戲劇表演,尤克裏裏,空手道,網球,足球,田徑等CCA活動,還參加了遊泳隊和數學俱樂部。因爲作業少,放學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每天都是神采飛揚的。課余時間豐富,讓孩子的節奏慢下來了。
來新加坡之前,每天兩點半到三點放學,馬不停蹄地接孩子去各種培訓班,時間上幾乎做到無縫對接,路上的時間精准壓縮,孩子基本在車上吃水果和點心,還要保證晚上足夠的睡眠時間,感覺自己腦子裏安裝了鬧鍾,孩子也有壓迫感。現在時間寬裕,出行乘坐地鐵,KEVIN把新加坡地鐵線路圖研究了個透徹,出門只要告訴他去哪一站就好,乘坐哪條線,在哪裏轉車,如何看指示牌出站,孩子都安排的明明白白,至今從無出錯。孩子說,在這裏他感到非常放松,沒有過去的壓力。事實上,課余生活也依然是滿的,鋼琴,擊劍,奧數一直還在堅持,我猜想,是因爲沒有時時以結果爲導向的評價孩子的學習成果,所以他覺得那些都是玩,所以沒有壓力感。
國際學校的老師善于鼓勵孩子,總是讓孩子感覺到自信和放松,孩子更喜歡這種教育方式,KEVIN在我批評他的時候,從一開始要求我的語氣和音量恰當,到後來直接指導我:雖然這件事我做的不對,但是如果你這樣說——”這件事你能做就很好,你可以這樣改進…,就更好了” 我會更願意去改正。作爲中國家長也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學習成長,有時兼容並濟有時衡量取舍。
另外一個讓我感覺非常贊的是太多好用有趣的學習網站。KEVIN的二外選了法語,老師推薦了網站,讓回家挑戰連續21天完成任務,結果玩上瘾了,假期也不間斷的每天進去做任務賺積分提高自己的排名,可能男孩子的血液裏就有這種勝負欲吧。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正向的反饋,他覺得學法語不難,反而很有趣,還和我探討,初中可以選修三外的時候,選西班牙語還是日語。上個月帶他去法國文化交流中參觀巴黎聖母院的3D展,他躍躍欲試地跑去和門口驗票的法國小哥寒暄聊天,回家學法語更積極了。對比我初中時每天早上六點被我媽從被窩裏拖出來打著哈欠背英文單詞的苦大仇深,這種學習方式也簡直是YYDS啦。
國際學校雖然紙上的作業少,但重視閱讀,除了每周布置閱讀作業,圖書館課每周自選書籍回家閱讀,學校會郵件方式提醒家長每天要讓孩子保證半小時以上的課外閱讀,學校提供免費賬號讓學生可以在家上網讀書。Kevin 堅持網上每天閱讀一本繪本,題材從漫畫、小說過渡到科普和人物傳記,形成習慣後,開始閱讀章節書,從校園幽默和冒險類題材入手,現在可以閱讀《哈利波特》原版書和一些科普讀物了。
新加坡的文化差異
以上都是關于學業上的感受,對于文化差異,也有一些體會。中國的教育環境很強調服從、競爭以及基本功的訓練,新加坡國際學校更強調尊重,開放,團隊合作,自己獨立的見解。我發現,在這種價值觀多元、不過度強調競爭的環境中,孩子們都更能欣賞別人的優秀,同時還保持自信。而小學生家長們看成績單時,最重視的不是各科成績,而是成績單最前面的綜合評價:學習能力、完成任務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社會合作能力,很多外國家長,只要這四項全A,就會給孩子獎勵。這給我很多思考和啓發。
當然,即使國際學校也一樣有名校和普校之分,80%的陪讀家長都給孩子設立了考名校的目標,或多或少都有上補習課程。這就是中國家長,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