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規劃學創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說:“城市和鄉村必須結爲夫婦,這樣一種令人欣喜的結合將會萌生新的希望,煥發新的生機,孕育新的文明。”
初見新加坡,高樓大廈不如中國香港輝煌壯觀,但深入新加坡,卻倍感溫馨,恍如徜徉于綠葉紅花之海,猶如甘醇,越品越有味。新加坡金融中心區與傳統曆史文化區唐人街,新加坡河比肩而鄰,相互輝映;高樓大廈與傳統建築互爲點綴,和諧共生;城市樓宇之間綠地花草遍布,到處綠意盎然,城市自然生長;組屋雖不豪華,但卻經濟實用,也不密集,足以滿足一般家庭需求;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美人,多元文化,和諧共生;政府“高薪聘優才”, 清正廉潔,高效透明,管控嚴格,人民遵紀守法,安居樂業;依法治國,嚴格執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經濟高速發展,環境持續改善,文化保護傳承,拆遷和諧解決,産業均衡合理可持續,社會和諧,城市生活和自然環境渾然一體,恍若田園都市。
1
新加坡城市發展曆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爲719.1平方公裏,2015年人口爲554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爲富裕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本是一個土地狹窄,資源匮乏的小島,但其秉承“不僅專業,而且富有遠見”的城市規劃原則,通過明智的土地使用規劃和卓越的城市設計,成功實現了保持經濟增長和環境改善的平衡。
年代
發展主題
特點
借鑒
50-60年代
早期
一個令人窒息的時代(A Over-crowded time)
1.過度擁擠,住房短缺和糟糕的生活條件在城市中心隨處可見;2.四分之一的居民擠在島上百分之一的地區;3.失業頻繁使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犯罪活動猖獗。
1.典型的傳統大城市病,並且問題嚴重;2.區域發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合理;3.城市發展起點低,問題嚴重。
60年代
居者有其屋 (Housing the nation)
1.1965年獲得獨立;2.新政府面臨最緊迫任務:解決失業,提高生活質量和解決擁擠問題;3.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市中心和新市鎮錯位發展,互爲補充。
設立專門機構:1.建屋發展局負責住房供給和城市更新工作;2.經濟發展局:負責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
70年代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Building up modern infrastructure)
1.在聯合國幫助下,1971年高標准制定了總體規劃;2.大規模修建基礎設施和環境改善治理;3.以地鐵等公共軌道交通爲主導實現"去中心化";4.將現有設施最大化利用,同時保留充足的娛樂休閑、綠化和發展用地,爲可持續性發展打下基礎。
1.規劃先行:制定了第一個概要性規劃,強調有品質的住房,便捷的交通,可持續增長和爲所有人服務;2.規劃不僅處理現實問題,而且富有遠見;3.以公共軌道交通爲主導實現“去中心化”;4.規劃不要一次將城市畫滿,要留有發展空間,讓區域自然生長。
80年代
提供優質生活環境 (Providing a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1.時代標志:成熟老城區——市中心的更新和改造;2.在南部興建金融商業中心區——濱海灣;3.對曆史文化區進行整體性保護和更新,發展與保護融融合共生,3.現代化中心區和老城區傳統文化,曆史建築和文化環境有機融合,共同形成有序城市天際線。
1.制定老城區綜合性長期發展規劃:開發,更新與保護有機融合;2.頒布專項曆史文化區保護性規劃,不僅保護單體建築,而是整體保護富有建築特色的老街區和傳統曆史文化區,如中國城、小印度、甘榜格南、新加坡河畔等。
90年代
更多住房和工作選擇(More choices for housing and jobs)
1.制定新的1991總體規劃,關注點轉換爲提供優質生活環境,強調品質、身份和多元化;2.有序和重點開發提升外圍區域中心,實現區域居住和辦公平衡,大力發展高科技和信息産業;3.活化古建築:將標志性曆史建築轉變爲現代使用功能,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
1.及時更新制定新的總體規劃,保持規劃的時效性和領先性;2.新區和老區融合共生:創造性將曆史建築轉換爲現代使用功能,“老”爲“新”用,繼續刺激增長;3.更關注如何將新加坡發展成爲一個有別于西方,具有自身特質的發達城市。
21世紀
成爲一個優質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卓越城市
(A great city to live,work and play in)
1.制定2001總體規劃,以550萬人未來50年生活爲目標,將新加坡發展成爲21世紀欣欣向榮的世界級城市;2.規劃建議:城市成熟地區的更新和改造,高層景觀城市生活,更多休閑娛樂,商業更具靈活性,設立全球商業中心,建設廣泛的鐵路網絡和聚焦身份認同。
1.保持規劃領先和富有遠見;2.強化優勢産業:集中主要的金融和服務部門打造一個全球金融中心;3.大幅提高公共軌道交通以完善交通體系;4.關注身份認同:更多地將傳統和標志性建築加以保護提高地區特征,將有重要影響的地標、自然特征和新城鎮開發融爲一體。
2
新加坡對中國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借鑒
世界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與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中國台灣以及1977年的韓國較爲相似。中國目前一線大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好于1967年的新加坡,面臨的城市發展問題不如當年的新加坡嚴重。
項目名稱
核心理念
具體措施
結果
城市規劃
不僅專業,而且富有遠見。
規劃過程公開透明,鼓勵市民及專業團體參與;規劃不僅解決現有問題,而且要有遠見,並保持更新優化;分階段分重點有序發展。
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平衡。
交通
以公共軌道交通爲主導
以城鐵、地鐵等公共軌道交通爲主導;建立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對繁忙時間進入市中心的車輛按時收費;城市中心大多采用單車道;限制私家車發展。
全球罕有“不堵車的大都市”。
住房
基本有保障,高端靠市場
土地利用最優化:政府“居者有其屋”計劃保障居民基本需求,將優質土地留給私人住宅,市場化手段滿足高端需求。
社會和諧,老百姓不用爲住房操心。
産業發展
差異化扶持政策
對政府支持工業重點扶持,提供低租金和差異化政策,實現産業均衡發展。
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
文化保護
對曆史文化街區
整體性保護
專門制定曆史文化區專項保護規劃;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整體性保護;將曆史建築活化更新爲現代功能。
多元文化和諧共生 避免了大拆大建。
環境保護
自然開發模式
將自然引入城市空間;開發商必須在産品設計上競爭;不要一次將規劃畫滿,讓區域自然生長。
“花園城市”美譽, 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
市中心
和新城鎮
功能分區,錯位發展
以公共軌道交通爲主導聯系新城鎮和市中心,區域中心再通過支線軌道交通疏散人流;市中心主要用于商業、辦公、娛樂和高檔公寓。
實現市中心和新城鎮 共同繁榮。
拆遷難題
施小惡以成就大善
制定《土地征用法》,依法拆遷;土地補償避免出現富可敵國的大亨,更不允許因公共資源的投入而使個人財富直接或間接飙升。
從未發生非法強拆 ,也從未發生非法抗拆。
新加坡在城市建設方面,環境優美,整潔有序,“花園城市”之美稱享譽世界;在交通方面,地鐵、城鐵、公共汽車、高速公路等便捷的公共交通網貫穿城市的每個角落,是全球罕有的“不堵車的大都市”;在曆史古迹保護方面,不僅保護單個建築,而且創造性實現了對曆史文化區的整體性保護,發展和保護融合共生;在住房建設方面,“居者有其屋計劃”惠及全民,老百姓居有其所,安居樂業,成爲世界公認的最適宜居住的宜居城市之一;産業發展方面,服務業和工業均衡發展,市中心和新城鎮珠聯璧合,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環境改善的可持續平衡。
3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城市發展對比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最初都曾是不起眼的小漁村,後來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大力發展港口貿易,兩者都成爲亞太區著名的貿易轉口港;在20世紀中期,兩者都抓住了發達國家産業升級轉型,勞動密集型産業向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轉移的機會,適時采取“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兩者都成爲亞太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經濟迅猛發展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兩者産業結構都轉向第三産業,進入了後工業化或服務經濟時代,其中,進出口貿易、航空、金融等行業成爲服務經濟的重要行業,都發展成長爲亞太區主要的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旅遊中心。作爲城市經濟,第三産業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整體經濟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出口導向型制造業成爲經濟發展主導産業的高速增長“工業化”時期,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舉足輕重。
對比項目
新加坡
中國香港
位置
東南亞島國
南中國海半島島城
面積
719.4平方公裏
1106.34平方公裏
人口
561萬(2017年)
741萬(2017年)
人口密度
7916人/平方公裏
6698人/平方公裏
別名
花園城市
東方之珠
GDP(2017年)
3,239億美元
3,417億美元
人均GDP(2017年)
57,714美元
46,225美元
國家和地區競爭力全球排名(2016—2017)
2
9
其中:基礎設施
1
3
效率增強
2
4
創新與成熟度
12
23
城市地位
全球重要金融、服務業
和航運中心。
全球重要金融、服務業
和航運中心。
其中:金融
全球第四
全球第三
港口
世界第二
世界第三
制造業
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東南亞最大修造船基地和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
制造業比重自80年代開始持續下滑,2010年制造業僅占約2%,“産業空心化”特征明顯。
産業結構
第二和第三産業雙輪驅動,2011年第二産業占32.21% (其中制造業27.11%),第三産業(服務業)占61.81%。
第三産業居于絕對主導地位,2011年占92.9%,第二産業僅占7.1%。
住房建設
超過80%居民住在政府組屋,組屋以中等戶型爲主,不僅滿足基本需求,而且較舒適。
約50%居民住政府的公共房屋,其中30%住公屋,其余住居屋,以小戶型爲主。
交通狀況
不堵車
基本不堵車
政府經濟政策
“積極,直接幹預”
“積極不幹預”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百度百科、新加坡統計局、中國香港政府年報、世界經濟論壇等有關資料整理。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制造業産業升級上的發展道理迥然不同。隨著世界産業結構的調整,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從重化工業逐漸向先進制造業和以資訊産業爲核心的新興工業轉型。在此期間,新加坡政府積極有爲,再次抓住了發達國家産業升級轉型機會,通過引進外資和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成功建立起以電子電器、石油提煉、機械制造(修造船爲主)爲主體的制造業,實現了産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建立起門類相對齊全,結構相對合理,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爲中心的産業結構。在新加坡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制造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占到國內生産總值的25%以上,目前新興的電子産業和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業與服務業共同組成推動經濟增長雙引擎,同時保障了國民的就業穩定。同期,中國香港也力圖跟上世界産業結構的調整,但終因種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始終未能完成制造業本身的轉型升級,制造業逐漸萎縮,令整體經濟結構失調,出現了“空心化”的危機。
造成這一顯著不同的重要原因是兩者的經濟政策。新加坡政府實行“積極,直接幹預”的經濟政策,産業結構的調整則主要是政府主動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結果。政府在産業結構的轉型中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以技術進步爲基礎,注重産業結構的合理性和不斷的升級轉型,通過制定一系列經濟發展戰略和産業政策,指導並直接參與了産業結構的轉型,完成了從勞動密集型經濟向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經濟的轉變,産業結構相對均衡合理。而中國香港政府實施的是“積極不幹預”政策,産業結構的調整相對被動,主要依靠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的轉變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只起輔助作用。因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香港制造業尚未完成産業升級轉型,在70年代末內地開始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便已大規模轉移到內地,始終未能完成制造業的産業升級,造成遺憾。
4
以新加坡爲標杆
解決中國城鄉差距大問題
保持經濟增長和環境改善的平衡,一直是困擾世界城市發展的難題,達到平衡非常困難。作爲一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匮乏,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僅僅經過40余年,新加坡通過“不僅專業,而且富有遠見”的城市規劃和高效透明的政府,在交通建設、産業發展、住房建設、文化保護、城市拆遷等方面成效卓著。以公共軌道交通爲主導,成爲“不堵車的大都市”;以“土地利用最優化”爲原則,實現“低端有保障,高端靠市場”的住房市場格局和産業均衡發展;創造性對曆史文化區進行整體性保護,避免了大拆大建,新區和老城和諧共生;依法治國,立法和諧解決拆遷難題;市中心和新城鎮錯位發展,共同繁榮,保持了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平衡的可持續發展,城鄉差距縮小,城市疏密有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把田園的寬裕帶給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帶給田園”的“田園城市”夢想。
如果說以紐約、芝加哥爲代表的單核集聚型發展模式爲城市發展早期第一代産品的話,以洛杉矶爲代表的城市郊區化和多中心擴展模式爲城市發展中期第二代産品,而以新加坡爲代表的城市中心區和新市鎮共同繁榮,保持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平衡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則爲城市發展成熟期第三代作品。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2016—2017》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2011年新加坡全球綜合排名第二,其中在基礎設施方面居于全球首位,效率增強方面位居全球第二。新加坡與中國大城市人口規模和文化習俗相似,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于1967年的新加坡,作爲世界上爲數不多成功實現保持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平衡的的國際大都市,新加坡“不僅專業,而且富有遠見”的城市規劃理念有效解決了城鄉差距大問題,其發展曆程有潛力成爲中國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借鑒標杆。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2016—2017)
國家和地區
總指數
分類指數 Subindexes
基礎設施
效率增強
創新與成熟度
overall
Basic
Efficiency
Innova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enhancers
sophistication factors
排名
數值
排名
數值
排名
數值
排名
數值
Rank
Score
Rank
Score
Rank
Score
Rank
Score
瑞士
1
5.81
2
6.29
3
5.62
1
5.80
新加坡
2
5.72
1
6.37
2
5.73
12
5.25
美國
3
5.70
27
5.43
1
5.85
2
5.63
荷蘭
4
5.57
4
6.12
9
5.38
6
5.52
德國
5
5.57
10
5.94
7
5.40
3
5.61
瑞典
6
5.53
7
6.06
12
5.31
5
5.54
英國
7
5.49
23
5.61
5
5.55
9
5.30
日本
8
5.48
22
5.62
10
5.37
4
5.57
中國香港
9
5.48
3
6.23
4
5.58
23
4.80
芬蘭
10
5.44
12
5.88
14
5.26
7
5.47
中國內地
28
4.95
30
5.34
30
4.79
29
4.22
01 一站式服務
02 智取圖書
03關注我們
商務合作 | 投稿 | 建議 | 咨詢
李老師:13810405487(可複制)
文章來源:新型城鎮化傳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台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