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激不厲 不忮不求
——朱添壽書法中堂自作古詩管窺
孔令廣
受黑土地美術館館主黃銀田先生之囑,委托我爲其美術館館藏本地文化名人,朱添壽先生創作的四尺整張行書自作詩書法中堂寫個短評,余欣然應下,奈何如劉勰雲:“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因,千載其一乎”!
朱添壽先生是新加坡的文化名人,全球漢詩總會會長,以詩、詞、書法享譽獅城。
每于星洲書法活動,見先生與書家們交談,謙恪執禮。他曾任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院長、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首任總裁,在新加坡文化藝術發展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並爲新加坡文化藝術起到了引領傳播之作用。
論詩、詞、楹聯,他更能稱得上新加坡現當代之引領者,自2005年在中國廬山召開的全球漢詩研討會,當時我也有幸受邀隨行奔赴廬山參加盛會,就此行,他當選爲全球漢詩總會會長至今。
朱添壽先生自幼喜愛中華文化,對詩、詞、楹聯、書法情有獨鍾,以楷、行之書體名立于世,兼善篆書。就書法創作,資曆也是不淺。早期詩、詞與書法都是他工作之余的嗜好,現如今他退而不休,自然成爲職業書法家與詩人之行列。在我印象中,他做官時沒有“官氣”,現在做書法家沒有“書法家氣”,向來不失本色,正是見素抱樸,素心若雪的境界。又劉勰雲:“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浍(quǎn kuài)。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劣見矣”。記得有一次,我與先生閑聊時察覺,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摯愛,我們有不謀而合之相似處,幾十年來都是對詩、詞、楹聯、書法不離不棄,臨碑摩帖不綴,雖非敢以退筆成冢、化墨爲池自許,然心手相知,一日不寫手生,兩日不摩心驚,三日不碰毛筆,即形容槁枯,心神不甯也!然目光所及,皆過手玩味,反複揣摩,一旦欣然有悟,心手漸次兩暢,心領神會,最終營構自己之藝術世界。
先生此件行書自作五言古詩四尺整張中堂之作,大抵是以晉、唐行書特點融會其筆下創作而成。此件作品,給觀賞者撲面而來的是,書寫感強,書卷氣濃郁,有彬彬君子之風,字如其人,這是最大的特點。另外,不拘細小點畫,多用圓筆運毫,圓方兼備,不激不厲,不浮不滑;從結字中透露出晉、唐筆墨之趣味。這樣的書作,我大致稱之爲“著書體”,自然寫出,體現了抄錄詩文之情緒,讀寫中的節奏,以及日積月累的涵養。然而在連與斷的處理上,似乎沒有刻意表現。但是,給欣賞者絲毫未減靈動之感。當然,藝術鑒賞,見仁見智,從此作中無論題款、蓋印以及整體章法,都不難看出,朱先生也頗費斟酌。我覺得,任何藝術作品都是遺憾的,要真無瑕可指,則匠矣。
此首五言古詩爲先生于1997年3月,應邀出席中國南京園林局舉辦的“國際梅花節”盛會時五首之一也。
(以下爲其南京之行五首原作)
(一)《滬甯高速公路即景》七絕
滬甯百裏稻如茵,處處樓房接比鄰。
經濟騰飛鄉鎮富,誰言貧下是農民。
(二)《中山陵梅花嶺賞梅》七絕
梅花嶺上梅花歡,綻蕊爭春不怯寒。
宮粉嬌羞偎綠萼,幽香淡霭滿山巒。
(三)《觀CCTV播鄧小平生平紀錄片》有感七絕
政海波濤數度翻,高瞻大勇挽狂瀾。
賀公開放千秋業,功過長宜遠處看。
(四)《遊秦淮河夫子廟》七絕
秦淮踱步憶繁華,燈影槳聲共品茶。
記取前朝興廢事,不敢重唱後庭花。
(五)《梅花節主人接風設宴》五言古詩
應邀梅花節,接風聚華廂。
舉箸嘗佳肴,盡觞伴杜康。
主人英氣豪,貴客來四方。
席上二賢者,高隱峨眉山。
另有耆耋老,遙渡自東洋。
賓主開懷甚,暢飲醉客房。
酒醒詩興發,窗外夜未央。
亮燈正沈吟,落筆細思量,
句成記瓊宴,聊志情誼長。
詩是感覺的表達,是情緒的宣泄,是心靈中美的棲居。朱先生既是詩人,也是一位資深的書法家。在他的筆下,從這一組五首詩中讀來,他把筆觸到的感情化繁爲簡,彙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詩句,從內容上取決于詩人的情感、思想和見識;表達上頗有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之用意,表現爲詩人塑造意象的新奇性。也是其內心中,文字功法的一種淋漓展現,他這種文字內功的修養,也滲透著詩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藝術趣味、語言策略等等諸多之方面。再如劉勰雲:“夫唯深識鑒奧,必歡然內怿,譬春台之熙衆人,樂耳之止過客,蓋聞蘭爲國香,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玩繹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百般錘煉成鋼,百花蜂采成蜜,相信先生性慢而簡、不求聞達的勤謹與智慧,浸潤中華傳統文化既久,若蝸牛之貝殼,無論寒暑風霜,笃定而行,汲汲(jí jí)此道,博聞約取,可謂書家、詩人之表,南洋之重鎮矣!
2021年1月12日淩晨于素簡堂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