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戈振偉
香港常年穩坐亞洲金融中心寶座,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三,僅次于紐約與倫敦,但上月出爐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香港被新加坡超越,排名跌至第四。
針對坊間香港不如新加坡的討論,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9日撰文表示,香港金融業規模比新加坡大,也有與內地和國際互聯互通的優勢;香港在競爭中發展與成長,無須妄自菲薄,相信未來機遇大于挑戰。
陳茂波認爲,跟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比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優勢,在于它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有難以複制、難以取代的“一國兩制”下超級聯系人角色。
香港如今有740萬人口,新加坡有564萬人,兩者同爲20世紀崛起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經常被拿來比較,但坊間的討論較多依賴一些模糊的印象。而在重點比較的金融業,數據顯示,香港在多個方面仍然表現突出,比較優勢明顯。
具體來看,香港的金融服務市場有著顯著的規模優勢,其經濟貢獻在2020年達760億美元,相等于本地生産總值的23%,規模是新加坡的1.5倍(約490億美元)。
以去年數字計,港股市值超過42萬億港元、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別比新加坡高出七倍及2.7倍;港股去年全年總成交額爲41萬億港元,爲曆年新高,與新加坡僅1.9萬億港元相比,高出超過20倍。
在外彙方面,服務于多幣種東盟地區的新加坡較具先天的優勢。但香港也有很強的基礎,是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之一及境外人民幣最大樞紐。截至去年底,香港的人民幣總存款額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約60%,全球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有75%在港進行。
香港也是亞洲領先的債券樞紐,以發行量計,是亞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債券市場,僅次于內地和韓國。憑著具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和專業服務生態系統,香港成爲亞洲區最具規模安排國際債券及內地離岸債券發行的中心,占區內發行額34%,規模比新加坡多六倍。
陳茂波還指出,綠色金融近年在香港迅速起飛,市場正不斷壯大且向豐富多元的方向發展。去年綠色及可持續國際債券發行額便有313億美元,占亞洲市場三分之一,安排發行量亦居亞洲首位;而綠色及可持續債券及貸款融資總額較2020年增加四倍,達到566億美元,爲亞洲之冠。
此外,香港的資産及財富管理市場在區內也占有領導地位,截至去年底在港管理的資産達到4.5萬億美元,當中三分之二是境外資金。香港也是亞洲區內最大的對沖基金中心和第二大的私募基金中心(僅次于內地)。現時在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資産規模達1800億美元,比新加坡高四倍。此外,去年香港銀行業的資産總額超過26萬億港元,創多年來的新高。
當前,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增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警告,在下周發布新一份報告中會將2023年的全球增長預測從先前的2.9%再度下調。同時,各地民粹主義興起、保護主義擡頭,加上地緣政治持續角力,世界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陳茂波表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未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于挑戰。
“香港一直在競爭中發展與成長,無須妄自菲薄,也不用回避不足,只須實事求是、針對性地制定有效對策,進一步提升本港金融市場的競爭力。”陳茂波說。
香港在今年2月宣布籌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當時香港還處于第五波疫情高峰。這是自新冠疫情爆發近三年以來,香港首場大規模的高規格實體金融會議,雲集全球逾100家重量級金融機構主要負責人,被視作亞洲今年最受矚目的財金盛事之一。
9月29日,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還有一個月左右,香港金融管理局將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屆時我們會迎來約200位金融界的領袖人物。”
峰會將集中討論全球金融界面臨的三大挑戰和機遇。一是滯脹風險、利率上升帶來的不確定性,加上日趨複雜的地緣政治,以及疫情持續影響所造成的疊加風險。峰會也會討論對未來金融業發展具深遠影響的兩大趨勢,即科技和可持續發展。
疫情持續近三年,各地陸續“松綁”入境政策。9月23日,香港宣布自9月26日起放寬機場入境檢疫時間至“0+3”。這有助于恢複國際社會對香港作爲對外開放、資金和人員高效流動的國際金融中心的信心。
10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表示,如果香港入境檢疫“0+3”實行兩星期後,小區疫情沒有明顯反彈,政府應考慮盡快實行“0+0”安排,最好11月實行。
“新一輪放寬防疫措施非常有幫助,讓我們有更好的基礎,制訂落實適切的安排,方便與會者赴港出席,確保峰會成功舉行,彰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余偉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