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燕
2022年上半年,麥志清舉家從香港搬到了新加坡。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他從事私募基金已經有快15年的時間。今年年初,麥志清任職的公司宣布將總部由香港遷至新加坡,香港仍然保留分部。
“我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離開這裏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麥志清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搬到新加坡主要出于工作考慮。隨著公司戰略的重新調整,東南亞的業務已經全部轉移到新加坡,加上此前香港的防疫政策也讓經常需要出差的麥志清感受到了很多不便。對于他來說,搬至新加坡不僅更有利于開展業務,更因爲這裏是“最像香港的地方”。
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同有“亞洲四小龍”之稱。相似的殖民曆史、類似的法律體系、相通的文化背景,面積、人口、地理位置以及雙方在金融、貿易以及航運上的相似,使得兩者一直被稱作“鏡像之城”,雙方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也一直在進行中。
新加坡成金融機構新寵
2022年5月,李嘉誠旗下風投基金維港投資正式宣布在新加坡成立辦事處,這也是其首次在香港以外設立辦事處。公告稱,香港辦事處將幫助維港投資在東南亞地區尋找新的交易,並協助維港投資支持的公司在亞洲擴張。
這不是第一家將目光瞄向新加坡的風投機構。今年秋季,隨著米爾肯亞洲峰會、福布斯全球總裁會議等各大國際活動相繼在新加坡舉辦,來自國內外的風投和私募“大佬”不約而同遠赴新加坡募資的現象被圈內熱議。當地酒店一時一房難求、房價飙升,有投資人稱整個9月在新加坡核心地段,甚至連一間有空房的酒店都訂不到。
作爲東南亞重要的區域中心和金融中心,新加坡正成爲私募和風投把握區域增長機遇的門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新加坡資産管理規模(AUM)同比增長16%至4.1萬億美元(約合29.7萬億元人民幣),爲1998年以來最高水平。2021年,新加坡獲得營業執照的資産管理公司同比增長15%至1108家。
國內不少創投機構也對東南亞市場流露出了興趣。據報道,中國的順爲資本、源碼資本和元璟資本正在擴大其于新加坡的業務。
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業務同樣也在飛速發展。新加坡金管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新加坡金管局一共接到143家家族辦公室的申請,目前家族辦公室數量已超過400家,而在2018年,這個數據僅爲27家。
所謂家族辦公室,指“專爲超級富有的家庭提供全方位財富管理和家族服務,以使其資産的長期發展,符合家族的預期和願景,並使其資産能夠順利地進行跨代傳承和保值增值的機構”,也就是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管家”。
大量金融業務的激增,加上本地生育率、人口老齡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原本就面臨“人才荒”的新加坡出現了巨大的人才缺口。Robert Walters 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新加坡對金融人才的需求激增。去年增加了21800多個職位空缺,比上一年增長了76%,創下自2015年以來的新紀錄。
據香港媒體報道,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香港本土的一些金融機構乃至獵頭公司都紛紛進駐新加坡發展,並同時帶走了大量“本港人才”,尤其是從事資産管理的相關金融人士。
“新加坡在資管方面的人才優勢本來就不如香港。對于本土機構來說,與其過去再招聘,不如直接帶做熟的人過去,更好開展業務。”麥志清告訴記者,目前他認識的同行裏,已經有十幾人和他一樣將工作和生活都轉移到了新加坡。
雙方開啓 “搶人大戰”
在今年8月的國慶演講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新加坡須不斷建立全球一流的人才庫,除了壯大本地人才,還需要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
就在李顯龍演講後一周,新加坡人力部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開放“頂級專才准證”(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ONE Pass)申請,不設申請人數或所屬國籍限額,爭奪全球頂尖人才。相較一年前推出的“科技准證”(Tech Pass)計劃,此次推出的“頂級專才准證”不設申請人數或所屬國籍限額,持有者不必受限于特定的任職公司,可在多家公司任職,逗留期延長至5年。此外,“頂級專才准證”也爲持有者配偶求職提供了便利。該准證持有者的配偶在新加坡本地求職,可獲得新加坡政府頒發的同意書,不必另外申請工作准證。
香港同樣也感受到了來自“人才荒”的壓力。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此前曾表示,過去兩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其中,有近7.8萬人的年齡在25至39歲之間。此外,有三分之二的流失人才屬于高技術人才,近8.8萬人。
“香港一定會搶人才”。在上任後,香港特首李家超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這一話題。在今年10月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新公布的吸納人才政策力度可謂前所未有。
根據施政報告,對在港攻讀全日制大學的非本地學生,或畢業于香港高校在大灣區合辦高校的學生,特區政府均給予IANG簽證,把畢業後在港逗留時間從一年延長至兩年,以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尋找工作機會。
而對于高端人才,只要畢業于全球百強大學,並在過去5年內累積了3年以上工作經驗,相關人士即可獲發爲期兩年的簽證來港尋找工作機會。過去一年在其他地區年薪達250萬港元(約合230萬元人民幣)或以上的人士,亦可通過直接獲發兩年簽證來港求職,名額不設上限。
此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也進一步放開。這一計劃最初的年度配額爲2000人,2021年提升至4000人,最新的施政報告則進一步取消配額,優化審批程序。
而其中最搶眼球的,無疑是“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此前,非香港居民在港置業,需支付15%的新從價印花稅(AVD)和15%的買家印花稅(BSD),稅率高達樓價的30%。而根據施政報告,合資格外來人才如果在港置業,居港7年並成爲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就其已購入並仍然持有的首個住宅物業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此前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可獲退還。
這意味著,1000萬港元的房産,稅款將從300萬港元大幅降低至37.5萬港元。對于想要留在香港的外地人才來說,不可謂不吸引。
對比新加坡,香港優勢今何在?
對于香港來說,想要吸引並留住人才,首要任務是恢複經濟,讓香港重新迸發“東方之珠”的活力。
受疫情沖擊,香港經濟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裏出現了增長乏力,本地生産總值(GDP)連續下跌的情況。在今年9月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國家高端智庫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32)中,香港被新加坡超越,全球金融中心排名跌至第四,亞洲金融中心第一的地位也被新加坡所取代。
對此,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月前曾撰文表示,香港金融業規模比新加坡大,也有與內地和國際互聯互通的優勢;香港在競爭中發展與成長,無須妄自菲薄,相信未來機遇大于挑戰。
陳茂波認爲,跟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比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優勢,在于它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具有難以複制、難以取代的“一國兩制”下超級聯系人角色。此外,在重點比較的金融業,香港在多個方面仍然表現突出,比較優勢明顯。
具體來看,香港的金融服務市場有著顯著的規模優勢,其經濟貢獻在2020年達760億美元,相當于本地生産總值的23%,規模是新加坡的1.5倍(約490億美元)。
在證券市場,2021年港股市值超過42萬億港元、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別比新加坡高出7倍及2.7倍;港股去年全年總成交額爲41萬億港元,爲曆年新高,與新加坡僅1.9萬億港元相比,高出超過20倍。
陳茂波同時指出,香港的資産及財富管理市場在區內也占有領導地位,截至去年底在港管理的資産達到4.5萬億美元,當中三分之二是境外資金。香港也是亞洲區內最大的對沖基金中心和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僅次于內地)。現時在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資産規模達1800億美元,比新加坡高4倍。此外,去年香港銀行業的資産總額超過26萬億港元,創多年來新高。
在麥志清看來,目前新加坡的金融市場規模還遠遠比不上香港,但是近年來受疫情等方面的影響,更早放開的新加坡正在利用這一優勢,不僅“搶人才”,還在“搶生意”,逐漸蠶食香港的市場和客戶。
以商貿展覽和國際會議活動爲例,作爲曾經的國際會展之都,受疫情影響,香港的會展數目和規模在過去兩年間跌幅超過50%,大量展會遷移至新加坡、曼谷、迪拜等地舉辦。全球最大的會展活動彙集平台10times亦顯示,香港2022年全年共有235項展覽活動,僅及新加坡的36%。
李家超近日曾在公開活動上坦言,3年前香港未曾憂慮過人才問題,而疫情防控帶來的活動空間縮小,令香港在爭取人才方面一度落後,但隨著未來香港逐步開放,經濟活動恢複,相信人才亦會重回香港。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第22期)
2022年第22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