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26日,張連偉在新加坡大師賽中以一杆優勢擊敗南非名將埃爾斯奪冠,成爲首位贏得歐巡賽的中國球手。資料圖片/中國體育
2018年9月15日,北京萬柳高爾夫俱樂部,張連偉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實習生 陳婉婷 攝
2018年4月,53歲的張連偉出戰沃爾沃中國公開賽。
圖/Osports
改革開放初期,高爾夫進入中國,張連偉是第一批接觸這項運動的球手,同時也是最艱苦的一批。農村出身的張連偉半路出家,站上了高球的國際舞台——他是第一位贏得歐巡賽的中國內地球手,他在亞運會上爲中國隊取得首枚高球獎牌,他還讓高爾夫大滿貫賽(美國大師賽)首次出現了中國面孔。在亞洲乃至世界高爾夫球壇,張連偉是一個閃亮的中國名字,他代表著中國高爾夫年輕的曆史和不俗的成就。
久戰沙場、曆經沉浮,如今53歲的張連偉雖不如當年鼎盛時期的神勇,但他心中對高爾夫的愛卻熾熱如初。17年前,他創立了張連偉杯,5年前又成立樂張連偉體育發展基金會。“我當時沒有路可走,免不了走彎路,現在我想通過我的經曆、經驗做他們的引路人。”張連偉說,他現在的目標就是服務好高爾夫下一代。
熱詞·高爾夫
中國高球近40年産業鏈逐步完善
高爾夫起源于蘇格蘭,改革開放初期被引進中國。1984年,中國大陸第一個高爾夫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對外開放,這標志著現代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起步。
1995年,第41屆高爾夫球世界杯在深圳觀瀾湖舉行,這是高爾夫世界杯首次進入中國,也是中國第一個由電視直播的高爾夫球賽事,當時中國高爾夫人口只有10萬人。
從2001年泰格·伍茲首次來中國參賽開始,中國高爾夫迎來迅猛發展,到2001年年底,中國高爾夫人口增長到50萬,2003年增長到100萬,再到2009年破300萬。國內的高爾夫球場從2003年的156家猛增至峰值時的683家。
隨著高爾夫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其衍生出來的産業鏈也逐步形成,包括高爾夫媒體、教育、賽事、球具以及高爾夫相關設備和制造業等。2014年,中國高爾夫相關出口總額達到19.10億元,成爲全球最大的高爾夫出口國。
要說1994年至2004年是中國高爾夫的起步期,2004年至2014年是中國高爾夫“野蠻生長”的10年,那麽從2014年起,就是中國高爾夫發展的轉折之年。2014年7月,全國掀起了一場高爾夫球場整治運動,187家球場分別被取締、撤銷、退出或自行關閉,2017年,又有118家球場因各種原因未能正常營業。全國正常營業的高爾夫球場只剩378家。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高爾夫取得了不少傲人成績。隨著高爾夫進入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中國高爾夫慢慢複蘇,重新被大衆所接受。尤其是中國選手馮珊珊在2016裏約奧運會奪得銅牌,又在2017年底成爲首位登上世界第一寶座的中國大陸選手,這極大地提高了中國高爾夫運動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今年3月,高爾夫行業領軍企業朝向集團發布2016-2017年度《朝向白皮書——中國高爾夫行業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高爾夫人口數量在100萬到110萬之間,其中核心人口約爲38萬到39萬,維持近3年來的平均水平。國內職業高爾夫賽事共舉行了33場,其中男子18場、女子15場,較2016年增長6.5%。
農家子弟
當高爾夫球童“偷練”
1965年5月2日,張連偉出生在廣東珠海市南水鎮一個貧農家庭,在兄弟姐妹6人中,他排行老三。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正經曆著巨大的變化,身爲農民的張連偉高中畢業後,不甘回家種地,而是留在珠海體委當田徑運動員。
最初,張連偉在珠海業余體校裏練習標槍、鐵餅和鉛球等田徑項目,當時他創造了學校的擲標槍紀錄:800克標槍58米。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首先引進了桌球,張連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拱北一家桌球俱樂部做雜工,月薪90元。
隨著1985年珠海第一家高爾夫球場——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建成,珠海又引進了新的運動:高爾夫和保齡球。曾爲標槍運動員的張連偉選擇同在室外草地上進行的高爾夫,他在這個日商獨資管理的俱樂部當起了球童。
雖說是做球童,20歲進入高爾夫球場的張連偉除了幫打球者背球包、撿球,還要耙沙坑、剪草……甚至給員工打飯等雜役都是他來做。工作雖然辛苦,但唯一的好處是可以打高爾夫。迷上小白球的張連偉,經常趁著員工沒上班和客人走了之後去“偷打”。
那時候,中國高爾夫剛剛“萌芽”,前路並不明朗。對高爾夫近乎癡迷的張連偉,從來沒想過以後會怎樣,他一邊工作一邊打球的日子就憑著兩個字:喜歡。
獨自在城市打拼,張連偉的月薪有170元,但由于打球的花費不菲,他的生活依然捉襟見肘,更別說補貼家用。“那麽多年沒有寄過一分錢給家裏,家人的反對聲很大,哥哥、爸爸媽媽都勸我回去。”張連偉回憶說,“但我跟他們說,很難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我要堅持下去。”
然而中國高爾夫第一人當時並沒有意識到,當他第一次偷偷在練習場揮杆打球時、當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自己的決定時,他的生命便與高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中國“老虎”
壟斷國內業余賽冠軍
隨著球技的增長和高爾夫賽事在中國的興起,張連偉開始參加國內業余比賽。他的第一場比賽是1988年首屆中國業余高爾夫球公開賽,學球僅僅3年的張連偉獲得第6名。次年參加該賽事,張連偉贏得人生首個冠軍。從此,他的高爾夫道路如有神助一般,幾乎稱霸了國內所有的業余賽事。
“從1990年開始,中國所有的業余比賽都是我贏,除非我不去。倒不是說他們的水平打不過我,是他們都怕我。長時間怕我就形成一種潛意識,只要跟我打就會輸,可以說我基本壟斷了國內的業余比賽冠軍。”談到這裏,張連偉眼裏閃著光,可以想像他年輕時意氣風發的樣子。他就像中國的“老虎”伍茲,讓其他選手聞風喪膽,只要他出現在賽場上,再好的選手也只有爭第二的份。
作爲運動員,賽場上的張連偉跟生活中卻是兩種狀態。比賽時,張連偉強勢、激進,像一頭進擊的雄獅,我的地盤我就是要贏。而私下裏,他沉穩、平和、慢條斯理,反差極大。對張連偉來說,這不僅是他的性格使然,更是一種心理戰術。
“你在賽場上的鬥志不僅僅是給自己增添信心,同時也讓你的對手充滿壓迫感,這是一舉兩得的戰術。有時候,我們的球員缺的不是技術,而是心理,這需要長期的訓練積累,體會得多了,自然能夠泰然自若。”張連偉說。
1990年,張連偉離開了工作5年的珠海,來到深圳高爾夫俱樂部,與那裏的一支高爾夫隊伍會合。“我想出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會一會國外的對手。但那時出國還不是很方便,信息也比較封閉,不知道國外有什麽比賽,即使知道了等簽證辦下來,比賽也已經打完了。我急需找到一個組織。”張連偉說。
繼1990年北京亞運會取得男子團體第4名後,1994年,
張連偉再次出戰日本廣島亞運會,奪得一枚個人賽銀牌。到目前爲止,這仍然是中國高爾夫在亞運會男子個人項目上的最佳紀錄。張連偉稱,這枚銀牌是“十年磨一劍”。
回國後,張連偉獲得中高協特批,免考轉爲職業選手,十年業余身份也在這一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那時,張連偉離自己的30歲生日還差6個月。
轉爲職業
借錢出國比賽“交學費”
1995年,張連偉正式轉職業,職業球手的身份意味著他可以通過打比賽賺錢了。然而,困難也接踵而至,沒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毫無積蓄的張連偉起初要靠借錢打球。
“轉職業跟業余時期不一樣,我要以比賽的獎金爲生。但一開始根本賺不到獎金,只能四處借錢,基本每次都是這裏湊一點買機票,那裏湊一點住酒店。可以說轉職業後的10年我都沒有收入,即使賺到了獎金也要投到下一場比賽中。”張連偉說。
在張連偉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艱苦的時候是他第一次到澳大利亞比賽,“我向經紀人借了2萬美元,本來計劃在澳大利亞連續打4場比賽,但打完3場一分錢沒有賺到,借的錢也花完了,最後一站連報名的錢都沒有。我不得不回國,最後還欠酒店1000多美元。”
經過一年的摸爬滾打,張連偉在1996年印尼沃爾沃亞洲比洞賽賺到了“第一桶金”。這“第一桶金”倒不是第一次獲得獎金,而是第一次賬戶上有了盈余。因爲在一年之前,張連偉在首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上就取得了第3名,贏得2.88萬美元獎金。
“第一桶金”讓張連偉贏了4萬美元,交完稅還剩3萬美元,他把一年前借的2萬美元還給了經紀人。那場勝利之後,張連偉在深圳高爾夫俱樂部的工資也漲到了100美元。
1995年和1996年,張連偉先後贏得沃爾沃馬來西亞名人賽和沃爾沃泰國亞洲名人賽。由此,他打開了亞巡賽的大門,有了在更大舞台一顯身手的機會。
1996年,張連偉在吉隆坡公開賽獲得並列第4,1997年沙巴名人賽並列第4,1997年吉隆坡公開賽亞軍,1998年緬甸公開賽亞軍,1999年澳門公開賽並列第5,1999年沃爾沃名人賽並列第5,2000年馬來西亞公開賽第5,2001年澳門公開賽冠軍,2002年澳門公開賽冠軍……
“轉爲職業身份的前10年是抱著‘交學費去學習’的心態來打的,像是遊學,跑了很多地方。因爲熱愛,哪怕借錢也要堅持打下去。”張連偉說。
生涯轉折
日巡3年賺50萬美元
亞洲的輝煌成就仍然不能滿足張連偉,他一直夢想著去世界最頂級的美巡賽。1999年,張連偉決定從加拿大巡回賽入手,進入加巡賽年終獎金榜前5,便有資格打美巡賽的次級巡回賽。張連偉一打就是3年。
“當時加拿大巡回賽每場獎金只有10萬到15萬美元,我必須很努力地賺到下一站的成本才能繼續打。然而,即使我所有的費用都挑最便宜的,這3年也沒能賺到錢,有時漂洋過海去打一場,一分沒賺到,反而虧了幾萬元。”張連偉回憶說。
單槍匹馬扛起中國高爾夫大旗的張連偉始終沒能進入加巡賽年終前5。由于旅途太遠和費用太高,他最終放棄了這條通往美國的路。
“我後期發現自己有點偏離路線,我已經三十幾歲了,仍然沒錢結婚,沒錢安家買房,除了高爾夫我什麽都沒有。”轉完一圈調研了全球高爾夫市場之後,張連偉幡然醒悟,“我必須去日本,那才是我能賺錢的地方。”
這個決定成爲張連偉職業生涯的一個轉折點,而他也在2000年結婚,並在隨後生子,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相比于歐美,日本選手水平較低,而且比賽獎金很高,每場有100萬到200萬美元。我轉了全球,琢磨了一下,發現日本是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也是最能賺到錢的地方。”張連偉分析說。
2002年,張連偉考取了日巡全卡,在日本征戰3年賺了50萬美元。用張連偉的話說,等于把他之前用于“投資”的錢都賺回來了。
日本人很快就認識了這位首個征戰日巡賽的中國球員,他的沙坑救球堪稱一絕,這項技術能力排在2002賽季日巡賽首位。
然而,這其中的苦只有張連偉知道。他曾因日語不通而搭錯去賽場的火車;到了晚上,他常常一個人躺在酒店的床上發呆,想老婆和孩子。
“我放棄了無數次,但也堅持了無數次。”張連偉說。後來,通過常年在外比賽的磨練,張連偉學會了日語和英語,甚至連日本的各地方言都會講。
2003年,張連偉迎來了職業巅峰,獲得新加坡大師賽冠軍,成爲歐巡賽奪冠的中國第一人;同年,他又獲得國家級公開賽——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冠軍。他的世界排名飙升到前100,這是世界前100首次出現中國人,當時張連偉的最高排名是第87。
2004年初,張連偉收到了美國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的邀請,首次把五星紅旗插到了大滿貫的賽場上。
思考現狀
“蛋糕”不大切的人太多
從一無所知到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條通往世界的高爾夫道路是張連偉用將近20年的時間摸索出來的。張連偉深知其中的艱辛與不易,于是在2001年,他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青少年比賽——張連偉杯。
“我當時一邊在打比賽,一邊在想中國真的很缺比賽。所以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給青少年多一個比賽的平台。”張連偉談到創立“張連偉杯”的初衷時說。
2005年,他本人爲“張連偉杯”制定口號——圓我一個奧運夢,“我”代表中國。“那時候高爾夫離奧運很遠很遠,我接到上面領導的電話說不能用‘奧運’這兩個字,我說爲什麽不能用,那是我的夢,高爾夫一定會入奧,即使我實現不了,下一代也可以實現。當時我頂著很大的壓力。”張連偉說。
2016年,高爾夫時隔112年重返奧林匹克,馮珊珊、林希妤、李昊桐、吳阿順組成的中國隊出征裏約,馮珊珊還贏得了一枚意義深遠的銅牌。
“入奧了,圓夢了。當然這個夢是由馮珊珊、李昊桐等球員實現的,我也很開心,因爲他們都打過張連偉杯。馮珊珊13歲時在這裏贏得了冠軍,李昊桐也打過前三名。”張連偉自豪地說。
爲了幫助更多的選手實現他們的高爾夫夢,張連偉又在2013年成立了“張連偉體育發展基金會”。“其實很多優秀的球員不是不想出去闖世界,而是經濟條件不允許。這讓我想到了我當年獨自闖蕩的艱辛,由此萌發了創辦這個基金會的想法,希望能在機票、酒店等費用上爲球員提供幫助,這也是選手出國參賽最大的負擔。” 張連偉表示。
今年,由張連偉體育發展基金會主辦的2018基石杯青少年高爾夫國際邀請賽正式啓動,賽事承包參賽選手的一切費用,打出一杆進洞還有5萬元人民幣的獎學金。
“中國高爾夫只有一個馮珊珊和一個李昊桐是遠遠不夠的,我想通過我力所能及的方式激勵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張連偉說。
“在中國,高爾夫這塊‘蛋糕’本就不大,看到多年來這麽多人都在切蛋糕,我很心疼。”張連偉說,“我想做一個爲中國高爾夫做蛋糕的人,這同時也需要有人不斷地站出來,有‘面粉’的捐‘面粉’、有‘糖’的捐‘糖’,這樣中國高爾夫才會慢慢地好起來。”
高爾夫是中國改革開放引進的産物,也是最成功的産物之一。它除了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成爲一種精神,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張連偉看來,高爾夫是一座修煉人本性的廟堂。“高爾夫講究的是動中求靜,像是一場修行,它關乎的是人的本性與品質。”張連偉說,“我原來是性格很急的人,脾氣很大。幾十年下來我慢慢地靜下來,專注于內心、專注于當下。我能感受到這一點,我相信別人也一樣。”
1982年
新中國第一家申報立項球會深圳高爾夫俱樂部動工
1984年
中國內地第一座高爾夫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成立
1985年
中國第一支高爾夫球隊成立;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在北京成立
1986年
中國高爾夫運動員第一次參加亞運會:漢城亞運會;中國內地首次舉行國際性高爾夫比賽“中山杯”職業/業余國際邀請賽
1988年
首屆中國女子業余公開賽在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舉行
1990年
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管理的高爾夫球俱樂部北京鄉村高爾夫俱樂部開業
1993年
《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實行職業化制度的具體方案(草案)》出台
1994年
廣島亞運會,張連偉奪得男子個人銀牌;中國第一批職業高爾夫選手産生
1995年
國際職業高爾夫賽事首次進入中國,第一家高爾夫運動專業學校成立
1998年
中國高爾夫球協會正式加入世界高爾夫球聯合會
2002年
全國第一家公衆高爾夫球場龍崗公衆高爾夫球場開業
2003年
張連偉成爲第一位贏得歐巡賽冠軍的中國球手
2004年
中國內地選手首次參加大滿貫賽(張連偉獲美國大師賽外卡);歐巡賽首次登陸中國
2008年
梁文沖在英國公開賽上晉級,成爲中國內地第一位在大滿貫賽中晉級的選手
2012年
中國男子高爾夫國家隊奧運之隊正式成立
2014年
全國關閉187家高爾夫球場
2016年
馮珊珊成爲首位在奧運會獲得獎牌(銅牌)的中國運動員
2017年
馮珊珊成爲首位登上世界第一寶座的中國大陸選手(無論男女),中高協取消轉職業測試
A14-A1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鄧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