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長期承載著合作共贏的外交使命,“一帶一路”倡議讓這座古城再度站到了城市外交的第一線,續寫曾經的榮光。
文/《環球》雜志記者 高音子 楊一苗(發自西安)
寶寺莊嚴,梵音可聞。那個春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西安大慈恩寺內迎接到訪的印度總理莫迪。
兩國領導人先後參觀了大雄寶殿、大雁塔、玄奘三藏院。習近平說,去年你專程陪同我訪問你的家鄉古吉拉特邦,介紹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在古吉拉特邦研習佛經的情況。玄奘法師回國後,就在這座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大慈恩寺是中印悠久友好交往的曆史見證。今天,我們共同參觀大慈恩寺,回顧中印兩大文明交流互鑒、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曆史,就是要推動兩國友好交流,爲中印關系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莫迪說,玄奘法師是印中文化交流的象征,他的印度之行將印中兩國人民很早就聯系在一起。這次西安之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結束參觀前,莫迪向大慈恩寺贈送了菩提樹苗。
那天傍晚,南城門外,戰鼓、長號響徹雲霄,西安爲莫迪舉辦了一場盛唐氣派的入城迎接儀式。習近平在南城牆箭樓迎接莫迪,兩國領導人共同觀看了體現中印兩大文明交相輝映的文藝演出《夢長安》。
那一天,是2015年5月14日,也是西安城市外交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作爲十三朝古都和曆史文化名城,接待外國政要對西安來說倒不是什麽新鮮事。但這次莫迪的到訪卻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習近平主席首次在自己家鄉接待外國領導人。2014年9月,習主席訪問印度時,首站到訪了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恰逢64歲生日的莫迪專程陪同習主席,兩位領導人搖紡車、坐搖椅、同散步,至今爲兩國民衆津津樂道。這次則是莫迪應邀如約而至,再寫兩國高層交往佳話。
古之西安,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的交彙點,延續著傳統中國的血脈;今之西安,是迅速發展中的國際大都市,是“一帶一路”的起點城市,已成爲現代中國向西開放的“會客廳”。
駝鈴悠悠,今猶在耳。“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西安這個曾是東西方文明交流樞紐的內陸城市,再次站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重回中國外交一線城市行列。
“明星文物”與中外往來
印度總理莫迪與兵馬俑“對視”的照片,登上了《華爾街日報》的頭版頭條。
在參觀後,莫迪寫下留言:“兵馬俑這一文化遺産,是中國文明的重要成就。”
莫迪不是唯一一位爲兵馬俑寫下參觀留言的外國領導人。衆多來華訪問的外國領導人到訪西安後,都曾在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後,留下了題詞:
“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驕傲。”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1976年5月6日。
“今天我不受任何約束,要把更多時間放在這裏,把這獨一無二的古迹看個夠,不然會後悔的。”
——英國首相卡拉汗,1980年5月15日。
“來到了偉大的曆史文明地,我完全被感動了。在西安,開始了中國和印度的友好交往,向你們偉大的國家和偉大的人民致敬。”
——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1988年12月22日。
“這是一個使人難忘的世界奇迹。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文明史的一個很好的證明。”
——以色列總統哈伊姆·赫爾佐克,1992年12月30日。
“人間奇迹,舉世無雙。”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09年7月25日。
兵馬俑不僅是聞名遐迩的古迹,更是中國對外交流的標志性符號。
2010年至2012年,主題爲“中國秦漢文明展”的展覽在加拿大多倫多等四座城市舉辦。其間,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在內的250多件中國出土文物與廣大觀衆見面;2015年4月,作爲中丹建交65周年系列文化活動的一部分,一場名爲“中國始皇帝與兵馬俑”的文物展在丹麥奧胡斯市“莫斯高”史前曆史博物館舉辦;2017年9月20日,“對話兵馬俑——歐盟與中國雕塑作品提名展”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揭幕……
除了兵馬俑,還有很多“明星文物”成爲文明交流和中外往來的見證。
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工地,施工人員先後清理出了1000余件唐代金銀玉器。這些器物種類豐富,做工精良,金器總重298兩,銀器總重3900多兩。其中一件漏鬥式的獸首瑪瑙杯並非傳統中國的飲酒器具,其造型和制作工藝,都極具西方特色。可見,唐代的金銀器工匠們通過對外來文化的吸收,糅合本土元素,開啓了精致化、多樣化的創作之路。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認爲,金銀器打開了當時中國了解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起到了文明互鑒的作用。在絲綢之路起點的長安,唐王朝用包容的態度擁抱著不同的審美風格,審視著周邊的世界。
1984年12月,陝西省漢中市石泉縣池河鎮農民譚福全和兒子譚可寶在河水中淘金時,在沙坑裏發現了一枚幾乎和真蠶同樣大小的鎏金銅蠶,周圍還有若幹枚五铢錢。這件銅蠶如成人小拇指般大小,通體長5.6厘米,上身略微彎曲,頭部微微上揚,就像正要吐絲的樣子。經專家鑒定爲漢代鎏金銅蠶,現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
盡管我國的蠶種及桑蠶養殖技術什麽時候傳到西方、怎樣傳到西方,一直沒有確切記載。而這件小巧的器物則是漢代絲綢業和絲綢之路的重要象征、實物見證,曆經兩千年風雨,帶給人們有關絲綢之路的種種珍貴曆史信息。
“鎏金銅蠶傳奇千年,印證絲路情未了。”文化學者肖雲儒說,“古絲路從來都是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這其中既有絲綢、茶葉、瓷器從這條通路走向世界,也有宗教、西域物産傳入中國,這些都是各國、各民族手拉手共同發展的證明。”
千年“會客廳”再迎外賓
在西安含光門唐皇城牆遺址博物館外不遠處,有曾在唐代時設立外交機構的鴻胪寺,專門負責爲外賓生活提供便利。據《唐六典》記載,唐王朝曾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國客商通過陸路或海路交通來到長安。
借助絲綢之路的繁盛,唐代也成爲中國古代曆史上開放程度最高的時期。各國商賈、使者、留學生雲集長安,最多時達數萬人。人員的往來更帶來文化、宗教的相互交融,並給中國的繪畫、雕刻、音樂等藝術帶來巨大影響。法門寺地宮珍寶中大量伊斯蘭及東羅馬風格的琉璃器、玻璃器和水晶制品即爲明證。
時光荏苒,今天的西安,散發獨特的吸引力。據陝西省外事辦公室統計,改革開放以來,西安接待過英國女王、日本天皇、美國總統、法國總統、意大利總統、俄羅斯總統、韓國總統、馬來西亞總統、比利時國王等20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政要。
2010年7月17日,是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56歲生日,那天恰逢她作爲總理第四次訪問中國,也是第一次訪問西安。中方工作人員、德方陪同人員以及普通中國遊客,爲她送上了驚喜。
當天早上8時,在西安唐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內舉行的早餐會上,一個充滿中國元素的壽桃,成了默克爾在這裏收到的第一份禮物。隨後送上的是由中國民間藝人精心制作的花馍,點綴著色彩豔麗的龍鳳圖案,代表著吉祥如意,洋溢著濃郁的陝西風情。
中午在陝西省政府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身著古代禮服的樂手們,奏響“生日快樂”樂曲,一匹雕塑馬的工藝品送到默克爾手中。
默克爾說,“西安是中國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對自己能來到這個曆史悠久的城市感到非常高興。”
2014年3月20日至26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開啓了爲期7天的中國之行。24日中午,米歇爾一行抵達此行第二站陝西西安,參觀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及西安南城牆。
在進入兵馬俑一號俑坑的一刹那,米歇爾連說,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這麽龐大。在整個參觀過程中,她非常專注,還向正在俑坑中進行修複作業的考古工作者詳細提問,包括陶俑身上序號的含義,怎樣修複,以及如何確定出土殘片屬于哪座陶俑等等。
考古工作者的解答,需要專業的知識與足夠的耐心,她轉頭對自己的兩位女兒說:“看,這正是年輕人所需要的!”參觀結束時,米歇爾在留言中將兵馬俑形容爲“令我著迷的中國古代奇迹”,說她和家人“會永遠珍視這次訪問”。
米歇爾西安之行的第二站是西安古城牆的南段,這也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古城牆南段的城門“永甯門”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含有天下永遠和諧安甯的寓意。
在南城牆上,米歇爾和兩個女兒與跳繩、踢毽子、玩魔方的學生,放風筝的老人,以及扭秧歌的西安市民熱情互動,米歇爾還收到一幅學生寫的毛筆書法作品,上書:“江山如畫,大地皆春。”兩個女兒則收到了中國學生畫的分別象征吉祥和富貴的國畫“仙鶴圖”和“牡丹圖”。
絲路起點承載新使命
“一帶一路”爲西安帶來了多樣化的國際交往機遇。
2017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吸引了來自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參展,60多位政要、2000余名境外客商。主題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資和經貿、旅遊文化、商標品牌、教育合作、中小企業合作等領域。絲博會正從國內區域間經濟合作展會轉變成承載“一帶一路”沿線乃至全球合作交流新使命的新平台。
西安還是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9月21日至23日,2017歐亞經濟論壇吸引了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政要官員、駐華使節、專家學者等前來參會。
此外,絲路國際藝術節、絲路國際電影節、絲路旅遊國際博覽會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動陸續在西安舉辦,“一帶一路”海關高層論壇、絲綢之路旅遊部長會議、二十國集團婦女會議和農業部長會議等重要國際活動相繼登場。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陝西省已經開通了46條國際航線、4條到中亞和中歐的國際貨運班列,還設立了自貿區,建立保稅區,開設中國首個內陸港,加快建設絲綢之路最大的物流集散地。全省已有300多家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外國企業到陝西發展的越來越多。
西安國際領事館區也在加快建設。7月23日,2017駐華使節浐灞行暨涉外機構入駐西安領事館區簽約儀式舉行,來自白俄羅斯、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等國的10家外事機構正式簽約入駐西安領事館區。
據了解,2013年8月,外交部正式批准在浐灞生態區建設西安領事館區,打造陝西省、西安市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西安領事館區作爲正式獲批的中國九大使領館區之一,目前柬埔寨駐西安總領事館區已成功入區,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匈牙利、西班牙等6國簽證中心入區開業,簽證業務輻射西北五省區,年辦理簽證業務超過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