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英國公布了一份封存近50年的絕密檔案,其中一條未被實施的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英國曾在1962年動用了48枚核彈,用以轟炸中國。
當英國部署這份作戰計劃時,我國還沒有研制出原子彈,並且在國際上孤立無援,一旦英國投擲原子彈,中國將會遭受史無前例的傷害。
因此,當這份檔案公布以後,大家不禁大呼:“好險!”
那麽,英國爲什麽要計劃部署核彈轟炸中國呢?又是什麽原因讓他們不敢動手?
核彈爆炸
部署轟炸計劃
衆所周知,在二戰之前,英國是個不折不扣的殖民大國,它擁有最多的殖民地,勢力遍布世界各地。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等地,包括清朝拱手相讓的香港地區,都在英國的手中掌控著。
英國殘忍的殖民方式
可隨著各地不斷地掀起的起義戰爭,曾屬于英國的部分殖民地也相繼宣布成爲獨立國家,從此擺脫了殖民主的控制。
雖然英國也曾多次嘗試阻止這場浪潮,但終究還是敗給了滾滾前進的曆史洪流,失去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供給。而這時,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的香港自然就成爲了英國的重點關注對象。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香港就展現出了非凡的經濟發展能力,不僅許多英國的大型公司相繼落戶這個天然良港,它還成爲了英國與亞洲各國之間經濟往來的重要橋梁。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
所以,英國要牢牢地把控住所剩不多的殖民地中的唯一“搖錢樹”。並且,香港對于英國來說,象征意義和政治意義遠遠大于經濟意義。
爲了守住國家地位和各個殖民地的控制權,英國投入了大量科研人才和經費研制原子彈,終于在1952年試驗成功。
英國成功爆原子彈後不久,參謀委員會就秘密制定了一份“全球戰略文件”,明確提出要使用核武器遏制對手的發展。
就在同時間點,中國的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擊退武器先進的美軍,讓世界再次看到了強勁的中國軍力。因此,英國十分擔心我國會采取突然襲擊,以武力奪回香港。
1961年2月22日,英國的外交大臣赫姆在信中寫到:
“中國政府顯然已經開始考慮收複香港,但這個地區已經由我們掌控幾十年了,必然不會再還回去。如果他們有一天動用了武力,那我們就必須采取常規武器和或實施核打擊來解決。但顯然,只有動用核武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次月,赫姆的提議得到了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和英國政府主要官員的贊同,對核打擊中國的計劃達成了一致的意見,並命令軍方開始著手准備秘密轟炸中國。
麥克米倫
美國同意參與作戰
當時,英軍分別有的“勝利者”、“勇士”和“火神”三種可攜帶原子彈的重型轟炸機,皆可參與作戰計劃。
但由于兩國的距離太遠,原子彈難以從英國本土橫跨大西洋實施轟炸任務,再加上他們當時修建在東南亞的機場設施不足以提供作戰場地,所以短時間內無法對中國實施核打擊計劃。
爲此,英軍秘密在馬爾代夫的岡島和新加坡的丁加機場秘密新建了重型轟炸機廠,並打算提前將48枚核彈頭運往丁加機場。
而英國爲了一個方寸之地的香港就能對中國部署核彈計劃,其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然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肥肉”落入他人的口袋。
上世紀的香港
美國也制定了一個用核武器“制霸”全球的計劃,但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與其水火不容的蘇聯。當時,已經恢複元氣並在亞洲大展拳腳的蘇聯,再次擁有了和美國爭霸的能力。
因此,美國把矛頭對准了蘇聯,而與蘇聯相鄰的中國也是他們的打擊目標之一。
英國嗅到了美國的作戰動機,因此極力拉攏美國參與對中國的核戰計劃,確保爲守住香港提供雙重保障。
有了美國的口頭保證,英國認爲自己的核彈計劃很快就能成功,香港將會永遠臣服在他們的腳下。
“被迫”放棄計劃
然而,世界不是在圍著英國轉,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二戰後,和平是世界發展的主流,英國要對中國動手,自然也要考慮到其他聯盟國的想法。
雖然英國不在乎其他“弱小”國家的意見,但他們在乎國際上的聲譽。香港固然是英國一直不想松手的“香饽饽”,可爲了一個香港就采取核彈戰爭必然會被衆多國家質疑。
尤其是剛剛從英國手中“逃出來”的東南亞各國,更是竭力反對英國的核武器部署計劃,他們不想再成爲戰爭的犧牲品。
畢竟,若是英國真的對中國大打出手,誰又能確定他們下一步的目標不是自己的國家呢?
東南亞各國的分布
同時,與英國毗鄰的加拿大、荷蘭和比利時等國也相繼出現了反對核戰爭的浪潮。英國雖然不在乎東南亞國家的想法,但他們在乎鄰國的“批判”,畢竟這些國家還是擁有一定的作戰能力。
因此,爲了維護,或者說是爲了“掩蓋”野心,英國悄無聲息地低調起來,不再肆無忌憚地進行核戰演習。
但國際爭議並不是阻止英國作戰的唯一理由,真正讓他們不敢肆意妄爲的原因,還是來源于中國自身的日益強大。
自從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驚天動地的原子彈震驚了全世界後,人們終于意識到核武器的殺傷力有多恐怖。可這樣具有毀滅性的武器,卻只掌握在幾個國家手中。
被炸之後,廣島成爲一片廢墟
打了幾十年戰爭的中國領導人明白,只有擁有最先進的武器,國家才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和一席之地。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和周總理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組織原子彈研究隊伍,錢學森、鄧稼先等一衆留學海外地人才也相繼回國參與這個秘密計劃。
剛開始,中國的“老大哥”蘇聯還給予了一定的幫助。但從50年代後期開始,中蘇關系出現不可調節的矛盾,蘇聯突然撤走了所有駐紮在中國的科學家,只給我們留下了殘缺不全的圖紙。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
與此同時,英國和美國對我國虎視眈眈,中國在國際上孤立無援,只能依靠自身力量發展核武器事業。
但中國人民就是如此的頑強,盡管背負著重重壓力,堅毅的科學家們依舊在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了原子彈。
1964年10月,新疆羅布泊上空赫然出現了一朵蘑菇雲,昭示著中國成爲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當《人民日報》向全世界宣布這個喜訊之後,英國的核武器作戰計劃遭受了致命一擊。就在研制出原子彈後不久,氫彈也成功爆炸,中國成爲以最快速度研制出核武器的國家。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正如南開教授艾躍進所說:“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英國之前敢毫無所懼的部署核戰計劃,是因爲他們斷定中國沒有還手的能力,並且唯一與中國關系較好還擁有核武器的蘇聯也“抛棄”了我們,這才讓英國萌生了以武力守住香港的念頭。
但現在中國也擁有了核武器,有了與英國放手一站的能力,他們自然要謹慎地考慮,不能再貿然對中國發動戰爭。
除此之外,沒有部署足夠的轟炸機數量也是英國被迫放棄作戰的原因之一。
當時,東南亞各國都彌漫著反對核戰爭的氛圍,英國由于忌憚國際聲譽和他國的反對,只能私下偷偷運輸原子彈轟炸機。他們在丁加基地部署的轟炸機,最多的時候也只有6台。
轟炸機
這個數量顯然不能突破中國的防空網,更不要說完成摧毀中國大陸的核彈任務了。
考慮到種種因素,再加上中國一直在國際上表現出的熱愛和平的形象,英國不得不悄無聲息地結束這個尚在“襁褓”中的核彈計劃。
不久後,中國開始和英國交涉香港的歸還問題。盡管英國一直抓著香港不放,但還是阻止不了它的回歸。
英國的領導人撒切爾夫人就香港回歸問題處處刁難,提出衆多無禮的要求和條件,卻都被鋼鐵般的鄧小平一一化解。
1997年7月1日,闊別大陸多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香港回歸
如今,不斷發展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從沉睡中蘇醒的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