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藥』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欄目,專爲讀者定制解決人生疑難雜症的文化藥方。每周,我們會選取讀者提供的“病情”,針對一種“病症”推薦適用的書籍、影視、音樂、文藝活動等,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美好。想尋醫問藥嗎?歡迎進入“讀藥信箱”給我們寫信,聊聊你的疑難雜症。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一提到這件事,許多“資深書迷”的心都涼了一半。畢竟,去年買的書還有不少放在書架上從沒打開過,更有早已成爲閑置産品的種種名家經典躺在深處,你甚至根本想不起來當初爲什麽要買。而眼下,光是應對每天的正事、雜事就已經令人疲憊不堪了,哪還有時間和精力讀書?
不過,比起改不掉“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壞毛病,更令人沮喪的或許是,我們到底有多久沒有享受過閱讀的樂趣了?碎片化的閱讀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接收信息、了解時事和學習零散的知識點,但卻很難帶來像一口氣讀完一部精彩的小說時那樣強烈的滿足感。與此同時,隨著我們越來越習慣以“量”而非“質”的標准來定義閱讀,一些其他問題也在逐步加重:
很想多讀書,但就是靜不下心,沒翻幾頁就不想讀了。
看不進去長篇大論的作品,一看到字很多的書就本能地想放棄。
讀過不少書,可是什麽都沒記住。
沒有情節的非虛構作品一概讀不懂。
那麽,這些問題究竟如何解決?是否可能存在一種“零壓力”的閱讀模式,既無需占用太多精力,又不會減少任何閱讀樂趣,還能在書本已有的內容之外帶給人們更多思考和啓發?
或許,閱讀圖像小說會是一個不錯的答案。
很多人以爲,圖像小說就是漫畫而已,和連環畫差不多,純屬兒童讀物。這樣的想法不但是小看了漫畫,更是誤解了圖像小說。事實上,圖像小說雖源于漫畫,卻比常見的卡通漫畫更具藝術性和思想性。優秀的圖像小說與文學或影視作品一樣,有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精彩的敘事形式,雖被稱作“小說”,卻能囊括虛構和非虛構的多種題材,包括文學、曆史、傳記、科普、哲學、藝術等,同時,多元的繪畫風格也給作品帶來了更強的可讀性。
盡管絕大部分書籍仍是以文字形式書寫的,卻不妨礙我們通過圖像小說恢複對閱讀的興趣和對更多閱讀方式的探索。以下推薦的幾部近期出版的圖像小說中,不乏冗長的經典名著和高深的學術研究,相信這些別具一格的作品可以幫助你重新開啓閱讀。
1.《追尋逝去的時光》
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這或許是人們對經典名著《追尋逝去的時光》(又名《追憶似水年華》)的共同感受。這部卷帙浩繁的意識流作品被譽爲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全卷共有7冊,總計超過300萬字,從普魯斯特開始書寫到作品全部出版足足經曆了20年之久。而對廣大讀者而言,想要追隨作者意識流的目光回憶19世紀巴黎的浮華和衆生相更不知要花上多少時間,畢竟,小說獨特的寫作手法注定了它在敘事節奏上的松散,再加上層出不窮的細節描繪和綿長的句法,閱讀《追尋逝去的時光》實在令人望而生畏。
不過,有一位廣告公司總裁不僅讀完了原著,還將其改編成了同名漫畫,他就是斯泰凡·厄埃。目前,這套漫畫在國內已經有兩卷被譯介。其中,漫畫的第一卷與原著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相對應,講述了“我”對童年居所貢布雷和家庭密友斯萬先生的記憶,而第二卷則涵蓋了小說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中的內容,描繪了“我”與單戀對象吉爾貝特以及少女阿爾貝蒂娜之間的感情故事。
難得的是,漫畫改編並未像人們預期的那樣“降低了名著的水准”,相反,這部看起來率性又可愛的作品不僅無刪減地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的對話和旁白,還在人物的服裝、社交場所中的家具、裝潢等細節方面做了極爲考究的還原。盡管這些漫畫並不能完全替代原著,卻已經足夠引起更多讀者的閱讀熱情了。比起讓時光白白流逝,漫畫又何嘗不是打開普魯斯特的有效方式呢?
2.《建築師》
這部小說的故事始于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此時的主人公,建築師阿斯泰裏奧斯剛剛在家中度過五十歲的生日,卻是孤身一人,潦倒而落寞。更不幸的是,一道雷電擊中了他的公寓,很快,大火蔓延開來,阿斯泰裏奧斯只得匆忙奔出房門,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住處被火焰吞沒。面對一無所有的窘境,阿斯泰裏奧斯決意抛棄過去,重整人生,他用身上僅有的錢買了車票,一場未知的命運之旅也就此展開。
《建築師》的作者大衛·馬祖凱利是一位美國漫畫畫師、作家以及圖像小說家,他曾在漫威漫畫公司(Marvel Comics)和DC漫畫公司(DC Comic)工作過,也有不少和知名編劇合作的經驗,因此對漫畫作品的敘事結構和藝術風格都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在《建築師》中,作者的優勢得到了突出的體現。譬如,故事采用了複調敘事的模式,主人公的過去和現在兩個人生階段在作品中交替並行,由不同的敘述視角呈現。在“過去”部分,故事的第一人稱講述者是主人公出生時便夭折的雙胞胎兄弟——一個“不存在”的視角;而在“現在”部分,讀者則需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從阿斯泰裏奧斯與其他角色的互動、對話,以及他的夢境之中體察人物的變化。
另一方面,作者有意將色彩和視覺的隱喻融入文本,也讓《建築師》的創作成爲了一場引人入勝的藝術實驗。在故事中,不同的主人公被作者賦予了不同的色彩,而線條的疏密與筆法則是人物性格的體現。這些精心布置的視覺組合豐富了文本閱讀的層次,也讓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人物情緒的複雜變化,據此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3.《漫畫之王:陳福財正傳》
這本書是新加坡華裔作家劉敬賢的漫畫小說,作品以“戲中戲”的後設手法,虛構了一位新加坡漫畫家陳福財的一生。故事中的陳福財出生于1938年,從小酷愛畫畫,成年後便走向了職業漫畫家的道路。在創作初期,陳福財有幸結識了另一位漫畫愛好者伯特蘭,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創作一系列基于新加坡現實題材改編的漫畫。彼時的新加坡仍是英屬殖民地,正在爲獨立和自由展開鬥爭。二人所繪漫畫的大多素材均取自當時的社會新聞和政府政策,包括人民行動黨與社會主義陣線的激烈交鋒,以及“冷藏行動”、“光譜行動”等頗具爭議的事件。換句話說,劉敬賢的《漫畫之王》實際上是借由主人公陳福財之手,爲讀者呈現了一部真實的新加坡建國史。
盡管這部漫畫在出版之際曾因涉及敏感內容被官方機構撤資,卻並不影響它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別出心裁的敘事、豐富多變的畫風,再加上對曆史的揭秘與批判,使得這本《漫畫之王:陳福財正傳》不僅在新加坡本地熱賣,還獲得了多個國際漫畫大獎。難得的是,書中所有史料都是劉敬賢通過嚴謹的調查得到的,爲此他曾多次前往國家檔案館,甚至采訪了相關的當事人,並反複與曆史學家核查了自己解讀的准確性。
另一方面,這部充滿諷刺色彩的漫畫並未在嚴肅的政治議題下變得艱澀難懂,相反,它與其他漫畫作品一樣不失閱讀的趣味和娛樂性。在劉敬賢看來,漫畫作爲傳播媒介的一種,完全可以被用來講述曆史,這樣的嘗試並不意味著要與主流曆史敘事對抗,“我希望的是提供一種更包容的,能更加體現曆史的複雜性、矛盾性和豐富性的版本。”
4.《非平面》
學術論文一定要寫上萬字才算合格嗎?在學術界,無論何種領域,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都是肯定的。不過,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教育學專業的尼克·索薩尼斯卻開了第一個先例——爲了完成畢業論文,他創作了一本名爲《非平面》的圖像小說來研究關于視覺思維的課題。沒想到,這部看似並不嚴謹的“學術著作”不僅得到了校方的認可,還被福布斯等知名媒體評爲了年度最佳圖像小說。
然而,這本“人人都能看懂的學術著作”不只是想利用繪畫來打破人們對學術的既有認知。書中討論的“平面”並非現代藝術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指作家愛德溫·艾勃特在其科幻小說《平面國》裏描述的一種現象:生活在“平面國”的居民,只能察覺自己所在的維度,卻無法理解其他維度的存在。而在現實中,人們也會被社會建立的條條框框限定,被隱形的行爲准則規範,如不能跳出自身的維度,以更多維的視角思考問題,就可能落入“平面國”的陷阱卻不自知。
正是出于教育目的,索薩尼斯創作了這部形式上引人注目,內容上又頗具哲學思辨色彩的漫畫作品。事實上,這部作品本身就是對自身理論的踐行,它將科學、哲學、藝術、文學和神話的多種觀點巧妙地與圖像結合,用全新的感知模式引導讀者開啓動態、高效、多維的視角。在索薩尼斯看來,突破思維的局限並不意味著我們現有的法則是錯的,“但我們可以學會看待這些塑造我們的事物,學會如何對它們行使所有權,而不是屈從于它們”。
5.《卡帕 : 戰地流星》
羅伯特·卡帕是著名的“馬格南圖片社”的創建者,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戰地攝影大師之一。1933年,他在巴黎結識了曾提出“決定性瞬間”的新聞攝影之父卡蒂埃·布列松,從此開啓了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涯。從1936年奔赴西班牙科爾多瓦前線直至1954年在越南采訪第一次印支戰爭時踩中地雷身亡,卡帕見證並報道了20世紀最主要的幾場戰爭,包括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二戰歐洲戰場、第一次中東戰爭和法越戰爭等。其中,他在諾曼底登陸的奧馬哈海灘上拍攝的一系列失焦照片最爲大衆所知。
除了戰地記者這一特殊身份以外,卡帕本人的魅力或許並不亞于他的攝影。無論是從卡帕本人所寫的戰地攝影手記《失焦》還是他人爲攝影師所著的傳記中,讀者都能感受到卡帕性情的迷人和品味的高雅。在私下裏,他熱烈生活,放蕩不羁,與文人名士相伴,而一旦走上戰場,他則與任何沖鋒陷陣的戰士無異,只不過是用相機作爲武器。在人們眼中,卡帕是一個真正的冒險家,正如他本人的名言所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爲你離炮火不夠近。”
在《卡帕:戰地流星》中,弗洛朗·西洛雷嘗試用直觀的漫畫形式爲讀者展現一個更加生動飽滿的攝影師形象。漫畫以棕色爲基調,采用黑墨水彩勾勒,使整部作品充滿了舊世紀的戰火氛圍。其中的許多場景都是畫家根據卡帕拍攝的真實現場所描繪的,在不同場景的切換中,這部精美的傳記式漫畫不僅還原了卡帕的生活和職業經曆,也讓讀者透過卡帕的傳奇人生了解到20世紀動蕩的世界格局和社會變遷。
……………………
| ᐕ)⁾⁾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衆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