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亞太近視眼學會、上海市眼視光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亞太近視眼學會學術會議上,上海市眼視光學研究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周行濤教授介紹,預計到2020年,我國近視總人數將達到7億,約占總人口的49%。我國是全世界近視率最高的國家,近視防控“防重于治”既迫切又重要。
圖說: 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周行濤教授在爲小患者做檢查 采訪對象供圖 (下同)
近視防控從建“屈光檔案”開始
“目前我國近視發生低齡化、高度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學齡前兒童首診即有400度、500度甚至更高度數的近視。”周行濤介紹,2018年8月底發布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省份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絕非易事,上海地區小學生近視率已達45%,初中生達60%-70%,高中生則高達85%!周行濤表示,近視防控任務並非階段性,必須注重兒童青少年整個發育期的長期有效的管理,而這種管理模式需要醫院、學校及家庭共同參與協作。
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利用醫療帶頭模式,和浦江院區所在的闵行區政府共同探索合作,與區教育、衛生系統等部門密切結合的近視防控“闵行模式”正在緊密進行中,既培養孩子有意識地成爲自身眼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又開展眼健康科普宣教,督促衛生保健老師對學生視力、屈光度的及時檢測與跟蹤,同時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做好早發現、早預防、早幹預的近視防控和診治工作。
複旦大學眼耳鼻喉科醫院視光學組從2002年開始建立國內最早的兒童與青少年屈光發育檔案和動態數據庫,目前已有覆蓋華東地區50余萬人的動態數據庫,在國內産生示範作用。上月,醫院還啓動了“挂號可選擇建立屈光檔案”。周行濤告訴記者,通過網絡預約挂號,同時勾選建屈光檔案,在檢查時就可紀錄相關數據,今後視力隨訪數據一目了然。
爲了研究近視防控領域的臨床與機制,醫院還成立了由周行濤教授、瞿小妹主任醫師領銜的上海角膜塑形鏡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對于快速進展期的近視患者,聯合角膜塑形鏡及低濃度阿托品治療,可以顯著減緩單純使用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效果不佳者的近視發展速度,發揮了1+1>2的治療效果,被譽爲近視防控領域中的“雞尾酒療法”。
圖說:林順潮教授在論壇上致辭
不切削角膜也能治近視
本屆會議邀請衆多國內外知名近視管理專家學者,交流探討近視流行病學研究、發病機制和防控進展及臨床工作中如何長期、有效監測及管理近視人群等內容。亞太近視學會學術秘書長、香港希瑪眼科集團主席林順潮教授表示,亞洲地區近視防控面臨嚴峻形勢,新加坡18歲以上人群近視率爲91.7% ,韓國19歲以上人群近視率高達96.5%。
作爲國際屈光矯正領域的熱門趨勢,眼內鏡ICL技術能夠在不切削角膜的前提下幫助患者擺脫近視困擾,重獲優異的視覺質量,目前已經受到越來越多近視患者的關注。林順潮表示,眼內鏡ICL是一種高端近視矯正手術,可以同時矯正近視和散光,通過把一個帶度數、很柔軟的晶體植入到患者的眼睛裏,以此來矯正患者的視力問題。眼內鏡ICL可用于幫助那些原本沒有辦法接受手術的患者或是圓錐角膜矯正視力很差的患者恢複視力。
本次大會還發布了SMILE “6+6”質量控制主題,即通過6分鍾手術、達到6小時術後恢複有效視力。林順潮告訴記者,實現“6+6”必須具備完善的術前評估、嚴格的指征把握、積極的患者溝通、詳細的術前宣教、規範的手術流程以及高效的術後隨訪。他強調,雖然現在已經有了有效的治療手段,但高度近視患者決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