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冉
14世紀中葉,中國商人已經利用季風乘船到達新加坡島,與當地開展貿易,這種貿易活動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1819年當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時,沿新加坡河岸已有華人聚居,這些華人將荒地開辟爲甘蜜園,成爲拓殖新加坡的先驅,但此時他們的人口數多不過百數十計,華人大量湧入新加坡,還是在開埠之後。
1819年,英國殖民時期的重要政治家托馬斯·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在他的經營下,新加坡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迅速發展爲一個繁榮的國際商港。以萊佛士爲首的新加坡殖民政府宣布新加坡爲自由港,大力提倡移民進入。自由貿易政策意味著發財致富的良機,吸引了大批移民前往,爲這座海港城的崛起集聚了力量。
開埠初期新加坡的華人移民來源主要有兩個:一處是直接從中國華南地區而來,另一處則是很早便移居馬六甲和橫城等地的土生華人移民。馬六甲是新加坡土生華人最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著名華商陳笃生便來自馬六甲。
陳笃生是第一位由新加坡殖民當局任命的華人太平局紳,以其名字命名的陳笃生醫院,至今在新加坡的社會公共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的兒子陳金鍾在華人中的威望不輸乃父,孫子陳齊賢更是東南亞橡膠産業的奠基人之一。回望自開埠以來的新加坡曆史,陳氏家族的身影無處不在。《陳笃生宗譜》中收錄了陳笃生自十三世陳國華至十九世陳齊賢的譜系,從中可窺見該家族的繁衍興旺。
賣蔬果起家的太平局紳
陳笃生祖籍福建漳州海澄,祖父名良,娶妻張左娘,生長女陳初娘,次男陳月中,即陳笃生之父。據族譜記載,陳笃生祖父母分別葬在海澄東門外馬河洋本田頭及海澄西門外林坑山祖墓邊。陳家先輩一直生活在漳州海澄,至陳月中一代始赴南洋。現在已經很難考證陳笃生的父親具體是在什麽時間移民到馬六甲,也沒有可靠的材料能夠確定陳月中在馬六甲的生活是怎樣的。
根據《陳笃生宗譜》記載,陳月中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享年85歲。據此推算陳月中應該是在其青少年時期前往馬六甲謀生,時間大概介于18世紀70到80年代。《陳笃生先驅》一書認爲陳月中有可能受雇于港口,或是在馬六甲市郊從事農業種植。而與陳月中同時代的一些馬六甲華人有些是富有的商人,有的從事文書、記賬員及出納員等與商業相關的工作,少有從事體力勞動。可見陳笃生家族起初並不富有。根據陳氏宗譜記載,陳月中娶“後坑侯漢官之女名玉娘”。當時華人女人是不允許出洋的,侯玉娘很可能是生活在馬六甲的娘惹。娘惹女人的名字中一般都帶有一個“娘”字,如陳笃生的夫人名李淑娘,宋枉相的夫人中文名爲楊喜娘等。
陳月中有3個兒子,2個女兒,長子陳孟郎,次子陳有郎,最小的兒子即著名的陳笃生,又名陳卓生,女兒陳罔娘和陳緣娘。據《陳笃生宗譜》記載,長子陳孟郎“往安南水途失事不知其蹤迹”,而《陳笃生先驅》則認爲失事的爲次子陳有郎。宗譜對于陳孟郎一脈的世系記載極爲簡略,其後人只有長男陳源珍一人,相較之下,陳有郎一脈則人丁興旺,英年早逝可能性較低,宗譜中所述應該更爲准確
陳笃生1798年出生于馬六甲,關于他在馬六甲的生活未見確切史料記載。《陳笃生先驅》推測因爲陳家家境並不富裕,陳笃生前往新加坡之前很有可能通過打零工來補貼家用。
1819年的馬六甲尚屬荷人管控,新加坡開埠之後,馬六甲的華人大批南下,荷蘭殖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爲了防止人口外流,荷蘭政府頒布了移民禁令,下令如果有人企圖離開馬六甲,不僅會被投進監獄,還將沒收財産。雖然稽查嚴格,海盜也十分猖獗,但越來越多的馬六甲華人青年意識到,自己的抱負在荷屬殖民地無法施展。這些懷有夢想卻身無分文的年輕人甘冒被抓的殘酷懲罰,毅然告別家人乘船起航,到新加坡謀求嶄新的生活。
新加坡開埠不久,年僅21歲的陳笃生只身來到新加坡,沒有什麽資本,“只有勤勞和節儉”。開埠初期的新加坡物質貧乏,生活必需品十分緊缺,陳笃生看准商機,從鄉間購入水果、蔬菜和雞鴨等拿到市場上兜售,憑借吃苦耐勞的精神,幾年之後積累了一定的資産,他利用這些錢在駁船碼頭開設了一家小商店,專門經營土産生意,起名爲陳笃生商行。
19世紀的英國殖民地官員沃恩就曾羅列了100多種在新加坡的華人職業,其中很多人經營熟食店、魚肉店、鴉片店、米店、酒店、理發店、打鐵店等等。當時新加坡的絕大部分商店都是華人開的,華人在商品經濟領域占有絕對優勢。一些前往新加坡的外國旅客曾回憶說“進入城鎮裏,如同置身于中國城市。觸目所見的都是華人,幾乎所有商店都由華人經營。流動小販大聲沿街叫賣,他們的財富與勢力,僅次于英國人。”
幾年之後,由于商行生意頗有起色,陳笃生的商業才華得到一位英國商人賞識,二人開始合作經營。這位英商便是蕭懷特黑德公司的懷特黑德,他曾經在創建新加坡聖安德烈大教堂的委員會供職,主要業務範疇包含輸出當地特産和輸入建築材料,是新加坡有名的進出口商。具備敏銳商業嗅覺的陳笃生通過與懷特黑德先生的合作,迅速成長爲華商中的佼佼者。新加坡《海峽時報》在陳笃生去世時曾這樣描述;“他與老懷特黑德先生合夥進行了大量的投機買賣,他的大部分財富主要是從這個途徑得來的。”到了1828年,陳笃生已經成爲在新加坡擁有地契的新貴地主。此外還和他的大哥陳有郎一起經營著一個肉豆蔻種植園,舊聖安德烈教會醫院對面曾經是陳笃生14英畝的果園。曆經20年勤奮耕耘,陳笃生成爲新加坡家喻戶曉的商界領袖。
1846年,陳笃生被封爲太平局紳,太平局紳一銜源自英國,其殖民地也實行這一制度。殖民當局授予當地富商和地方領袖太平局紳榮銜,讓他們擁有某些法定的權力,處理一些輕微案件,替政府排解糾紛,維持社會治安,穩定社會秩序。在英屬殖民地獲得太平局紳榮銜被視爲一種無上榮耀。而陳笃生是第一個獲得該頭銜的亞洲人,足見殖民政府對其之倚重。
1850年陳笃生病逝于新加坡,享年52歲。當時的英文報紙撰文報道了陳笃生的一生並說:“我們很遺憾地宣布一則消息,偉大的陳笃生局紳于上周日逝世,他是最受推崇和最富有的華商之一。”
聲望超過乃父
據《陳笃生宗譜》記載,陳笃生生前有九個子女,四男五女(也有說爲六個子女,三子三女,其中長子陳金鍾在華人中威望最高,成爲繼承家族榮耀的佼佼者。陳金鍾出生于1829年,其時陳家已有一定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陳金鍾接受良好的英文教育,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通曉多國語言,少年時在父親的商行工作。陳笃生逝世後,他繼承父業,經營陳笃生商行。
自1851年到1859年,商行由陳金鍾個人所有並負責經營。1860年他曾讓兄弟陳秀林作爲合夥人參與經營,商號改名爲金鍾兄弟公司振成號,但幾個月後陳秀林離開,公司又改稱金鍾公司振成號。在陳金鍾的經營管理下,商行生意蒸蒸日上,比陳笃生在世時規模更大,業務一度擴張至泰國,並在西貢及很多地方都設有碾米廠,這些米廠在當地收購加工大米,再運回新加坡銷售,陳金鍾商行成爲著名的米商品牌。
除了糧食加工業,商行也開始涉足船舶業。1863年,陳金鍾發起創辦了丹戎巴葛船塢有限公司,經營管理船只的制造、維修和停泊業務,開創新加坡造船業和航運業風氣之先。雖然在初期經曆了幾年的艱難期,但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世界經濟的複蘇,生意慢慢有了起色。至19世紀末,丹戎巴葛公司幾乎吞並了所有的競爭對手,成爲行業裏的龍頭老大。如今這家公司被政府征用,成爲新加坡海港局,長期以來都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公有機構之一,陳金鍾也成爲新加坡海港局的奠基人。
此外陳金鍾還從事礦業開發,他在俄斐山、甘榜魯沙、北大年等地方的若幹礦山和其他若幹尚未勘探的礦山都持有特許開采權。在陳金鍾的經營管理之下,陳家商行的業務空前擴大,財富進一步累積,他本人成爲新加坡最富有的華商之一,在商業領域比父親走得更遠。
陳金鍾在新加坡社會的威望甚至超過其父。1878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海峽分會在新加坡成立,陳金鍾被推舉爲首個亞裔會員。此外他還擔任許多重要職務,先後受聘爲商業礦業公會代表、陪審員、市政委員,後來也受封爲太平局紳,成爲陳笃生之後第二位獲得此稱號的家族成員。1872年,潮閩兩幫發生沖突,陳金鍾作爲太平局紳應召成爲平息騷亂的委員之一。同時陳金鍾還被委任爲警庭推事。這個官職並不是空頭銜,在審理暴動當事人時,陳金鍾在警察法庭上以推事身份開庭審判了許多案件,並堅決判決犯人施鞭刑,也由于采取此種嚴厲的措施,騷亂得以迅速鎮壓。以後根據新實施的市政法令,陳金鍾又被推舉爲市政委員。
東南亞橡膠業開拓者
陳笃生家族的第三代同樣不乏英才,孫輩陳齊賢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陳齊賢1870年出生于馬六甲,少年時期在馬六甲接受教育。他的父親(即陳笃生兒子)陳德源是馬六甲頗有成就的植物學家,受父親影響,陳齊賢對植物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其最大的貢獻是把橡膠種植引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成爲新加坡橡膠業發展的開拓性人物。
橡膠原産于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1889年英國人德利到新加坡植物園工作,從巴西秘密帶回20多顆橡膠種子,向身邊的人推廣種植。由于一些技術難題,橡膠種植在新加坡的推廣並不順利。1896年陳齊賢接受德利的建議開始種植橡膠,他把新加坡植物園贈送的橡膠種子帶回馬六甲,在郊外開辟了一塊40英畝的園地種植橡膠。由于有著多年培育熱帶植物經驗,陳齊賢的橡膠種植最終獲得成功,使他大受鼓舞,于1898年和林文慶、邱雁賓及英商埃格敦集資20萬元購置3000英畝園地,從事大規模的橡膠種植,並發展爲企業經營。此後他把這3000英畝橡膠園以200萬元的高價轉賣給英國人,獲利10倍。
1901年,陳齊賢、林文慶邀請李俊源、邱麗容、陳若錦等人合作,將橡膠移植到新加坡楊厝港,成爲新加坡橡膠業的創始人之一。新加坡和柔佛當局對此很重視,給了不少便利並大力推廣。此時的陳齊賢開始轉爲培育橡膠種子,通過出售橡膠種子獲得了豐厚利潤。陳齊賢在成功培育橡膠不久,就毫無保留的公開了自己種植橡膠的經驗,通過舉辦展覽和演講會無償把橡膠種植技術貢獻給社會。著名的華商陳嘉庚、陳六使、李光前等人也曾先後從陳齊賢手裏購買過橡膠園或是橡膠種子,他們采用陳齊賢的種植經驗,從事橡膠種植業而致富。
在19世紀末以前,國際市場上橡膠的主要供應商均來源于巴西。19世紀末20世紀初,汽車制造業迅速興起,巴西的橡膠産量遠不能滿足世界市場的需要。陳齊賢的橡膠種植試驗成功後,迅速被推廣至整個東南亞。橡膠成爲東南亞銷往世界市場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馬來西亞的華僑以新加坡、馬六甲爲中心,不斷向柔佛、森美蘭等擴展,種植橡膠,從而使半島西部成爲舉世聞名的橡膠地帶。馬來亞的橡膠種植面積在1897年只有345英畝,1910年便增至547,250英畝,1920年又增至2,206,750英畝,1940年更增至3,412,084英畝,1914年,東南亞橡膠輸入歐洲達到4.8萬噸,超過巴西躍居世界第一位。巴西橡膠獨占世界市場的局面開始轉變。
陳氏家族的公益傳統
作爲新加坡開埠早期首屈一指的華人富商,陳笃生家族熱心公益事業在新加坡社會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
新加坡天福宮的捐建,便是由陳笃生領銜發起。1839年,陳笃生發動福建幫300余人,籌集資金2.6萬余元建設天福宮,“宮曰天福者,蓋謂神靈默佑如天之福也”。宮廟落成後華人爲感戴神之保護,在天福宮內主祀聖母神像(閩南媽祖神),除在中殿主祀聖母神像特表尊崇外,一並在官內東堂、西堂及後寢堂分別供奉關聖帝君、保生大帝和觀音大士。天福宮建成之後成爲華僑和海商出入必到之處,他們到宮內祭拜媽祖,祈求神靈保佑航海時平安往返。天福宮同時扮演了福建幫總機構的重要角色。
如今已成爲新加坡重要公立醫院之一的陳笃生醫院,是陳氏家族對當地公衆事務投入最多,也最引人矚目的項目。
1850年陳笃生逝世時,當時的英文報紙曾敘述陳笃生爲新加坡街頭餓死乞丐捐贈棺木埋葬的事迹。在1843年至1850年間,陳笃生共提供了1032口棺材,共花費1073叻幣(當時英殖民地政府發行的貨幣),使很多窮人入土爲安。安享身後,不如關懷生前。在陳笃生倡議之下,一間平民醫院在珍珠山開始創辦。他曾和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總督頻頻書信往來,商討創辦醫院事宜,最終促成了這件事。
1844年5月25日,平民醫院在珍珠山落成,醫院基石上刻有如下碑文:“此新加坡華人貧民醫院之基石,奠定于一千八百四十四年之五月二十五日,其時任威爾斯太子島新加坡及馬六甲之總督者爲白德孚斯,其時任新加坡之駐紮參事官者爲丘吉,院舍之建築費悉由博愛爲懷之太平局紳陳笃生所捐助,彼系新加坡之華商。”該醫院是海峽華人的最古老和最實用的機構,陳笃生被推舉爲醫院董事會主席,黃埔先生胡亞基爲財政。由政府派出醫生,提供醫藥和醫療護理,病人膳食費用是由社會各界人心人士贊助維持。陳笃生的夫人李淑娘看到醫院建立之初沒有女性來看病,便出資建立了專門的女性病房。醫院最終以陳笃生的名字命名,由于其公益性質,就診患者很多,幾年之後,醫院規模和設備無法維持醫院的正常運作,陳笃生長子陳金鍾繼承父志,提供三千元用于醫院擴建和增添設備。陳笃生醫院現在是新加坡著名的大型公立醫院。
認祖歸宗
如今,陳氏家族枝繁葉茂,成員已多達1800人,家族後裔散居于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堪稱小聯合國。成員們定期要在新加坡舉行一次家族大聚會,在他們眼裏,新加坡永遠是其無法割舍的故鄉。2011年廈門華僑博物院舉辦了《笃行一生,繼往開來——一個華人家族與新馬社會》的專題展。陳笃生家族後人陳繼廉率31名家族後裔,踏上祖輩的村落——海澄倉頭村尋根訪問,並舉行了祭祖儀式。從陳笃生的父親陳月中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算起,陳氏家族已經曆了200余年的海外生活,陳氏後裔依然不忘初心,飲水思源,心向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