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先驅—陳笃生
陳笃生的父親叫陳月中,18世紀,從海澄縣(今龍海市)農村漂洋過海到馬六甲謀生。陳笃生于1798年出生在馬六甲。1819年,新加坡開埠後,他遷居新加坡,起初以販賣蔬菜水果、雞鴨爲生,從鄉間買入,再挑到市場賣出。稍有積蓄,就在十八溪墘開一間陳笃生商行,經營土産。1828年,陳笃生成爲在唐人街擁有注冊土地的華人。後來他與英國商人懷特赫合夥做土産生意,輸出熱帶産物,輸入建築材料,逐成巨富、家喻戶曉的商界領袖。
發達後的陳笃生,沒有忘記對那些身患疾病卻無錢醫治的窮人或病死街頭的人施棺赈糧。
1844年,陳笃生捐資7000元在珍珠山興建一所平民醫院。奠基時立一碑,文如下:“此爲新加坡華人平民醫院之基石,奠基于1844年5月25日……院舍之建築費,悉由陳笃生所捐助,彼系新加坡之華商也。”平民醫院設有病床,供人們住院治療。1846年,平民醫院落成後,成立董事會,陳笃生被推爲董事會主席。在陳笃生的感召下,一些華僑也出資幫助平民醫院。
陳笃生的太太李淑娘也熱心公益事業,她看到醫院都是男人來看病,沒有女人來看病,又出資爲女同胞建一個女病房。
十九世紀,中國東南沿海人民冒險“過番”南洋,搭乘帆船,擁擠在狹窄的船艙裏,曆經驚濤駭浪,才到達南洋。他們把護航之神天妃(閩南人稱爲媽祖)信仰也帶到南洋,在海邊設祀供奉。
1839年,陳笃生等福建籍華僑帶頭集資興建天福宮,作爲福建籍華僑祭祀的重要場所。1840年,天福宮舉行了迎神賽會,恭迎從福建運來的天妃神像,場面莊重盛大,轟動整個新加坡華人社會。陳笃生個人捐助最多,有3074元,被推爲大董事。天福宮原來臨海,因此落成後便成爲航海者必到之處,南來北歸的華僑和海商都把船泊在宮前,然後到宮內拜祀媽祖,南來者感謝媽祖保佑,北歸者祈求“海不揚波”,平安返國。
據1850年所立的《建立天福宮碑記》說:建廟是爲了“食德思根”,以表示他們不忘故土,認同自己文化的象征。
1846年,陳笃生封爲太平局紳,成爲第一位受封太平局紳的華人。
1850年陳笃生病逝于新加坡,終年52歲。當時英文報紙《海峽時報》刊登了陳笃生逝世的消息,稱贊他是“最受推崇和最富有的中國商人之一”。人們稱他爲“窮人的朋友。”
來源:廈門地情網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