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定不移支持動態清零、堅定不移支持精准防控、堅定不移支持二十條優化措施的過程,近期在一些城市因爲病毒的變化,密接居家隔離,甚至是陽性居家隔離正在成爲很多人討論的重點。
從周末的信息來看,居家隔離、低風險區的解封似乎正在成爲大家迫切的需求。
27日深夜,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突然宣布取消24小時突擊建設萬人方艙醫院更是讓大家看到了居家的希望。
那麽,“密接居家隔離不送方艙”、“陽性居家隔離不送方艙”是否可行?
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
在臨床看到,新冠給每個家庭帶來的影響千差萬別。
家庭成員有老人、孕婦一定要小心。
如果家裏沒有高危人群,那麽鄰居家是否有?他們是否有顧慮?
當然,他也坦承:“對于無症狀感染者或密接本人來說,大多數人是願意居家觀察的,但是還需要考慮家庭以及社區”。但需要通過專業人員評估社區環境、家庭通風下水條件等,確保周圍是安全的。
“居家隔離”的重點其實在于能否真正做到隔離,每一位在家隔離的人員是否能夠真正居家而不外出,不下樓、不出小區、更不到重點場所聚集。這才是重點之一。
如果放開讓居家隔離,又做不到居家隔離,就意味著完全放開了。
所以,在確定“陽性居家隔離不送方艙”的措施之前,我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先來摸一摸近鄰小國新加坡的這塊“石頭”。
今天是11月28日,是新加坡室內不強制戴口罩的第91天,也是新加坡實施未接種疫苗的旅客,入境新加坡亦可免隔離的第91天。換一句話說,是新加坡放開的第91天。
結果如何呢?
新加坡統計了9月1日至10月15日的死亡數據發現,XBB病死率(爲0.021%至0.062%)遠低于流感病死率(0.1%)。也就是說,在有疫苗基本保護的情況下,病死率僅爲流感的20%。
在同個年齡組的橫向比較中,沒有疫苗基本保護的重症風險是有疫苗基本保護的2.5至8倍,因此,建議大家還沒有打夠三針疫苗的盡快完成疫苗。
從無症狀、輕症、重症的占比來看,具體數據如下:
0.03%死亡。
0.05%曾是/仍是ICU重症。
0.3%曾需要/正需要普通輸氧。
99.6%爲無症狀/輕症。
當然,這些都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對于具體的個體來說,卻是身體健康或死亡的代價,是不可承受之重。
正因爲如此,我們當前大量資源仍然投入到封控、核酸檢測、隔離無症狀感染者方面。而從長期角度考慮,正如聯防聯控公布二十條優化措施時所說,需要儲備病床、藥物等。
只有各種醫療資源儲備完成,才能從“應控盡控”轉向“應治就治”。
那麽,問大家一個問題,按照美國放開之後一年之內90%的感染率,按照新加坡0.03%死亡、0.05%曾是/仍是ICU重症、0.3%曾需要/正需要普通輸氧的比率來看,究竟需要多少床位才能平穩的渡過感染高峰而不發生醫療資源擠兌呢。
我們以一個2000萬人口的城市爲例,做一個簡單的估算。
西方國家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時間讓90%的人感染了一遍完成群體免疫,隨後的新加坡用了9個月。由于有人存在多次感染的情況,所以,我們按全體感染一遍的群體免疫來計算。
九個月計270天,2000萬人平均每天應感染7.4萬人作爲平穩期,按照均值的五倍來推算極限峰值,一個2000萬人口的城市感染的峰值大約爲37萬人每天。
現在,我們按新加坡的數據來估算一下相應的醫療需求:
0.03%死亡:平穩期約爲22人每天,高峰期約爲111人每天。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很多是屬于與其它基礎疾病疊加造成的結果。病人、老人等是高危人群。應該更多的預防。
0.05%曾是/仍是ICU重症:平穩期37人每天,高峰期約爲165人每天。
0.3%曾需要/正需要普通輸氧:平穩期222人每天,高峰期1110人每天。
而住院的時間平均按五天計算,普通輸氧平穩期和高峰期所需新冠病床數量分別爲1110張、5550張。ICU重症平穩期和高峰期所需新冠病床數量分別爲165張、825張。
按現在的方艙隔離數量來算,稍加改造能保證輸氧已經足夠。
只不過,還有很大一批人可能基于病毒的擔憂,雖不需要輸氧,但仍有住院需求。
他們更應該按照衛健委的要求進分級分診治療,需要應治盡治。
同時,還需注意,醫療資源存在較大的地域差別,城鄉差別。
有了陽性,有了症狀,能免費獲得藥品,能免費及時得到醫生的指導,也就沒有了恐慌。
病毒的傳播很快,同時,病毒也是變化的,過去的數據只能參考,還得因時因勢做出科學的決策。
我個人並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啓這個過渡期,但遲早會開啓的。而在開啓前,整個社會的宣傳、醫療物資的儲備是成功的關鍵。早日達成共識,共克時艱,全面完成抗疫的勝利。
特別提醒:本人不是醫務工作者,只能簡單地羅列數據,不能做爲參考。公共場所戴口罩,最便宜也最有效。
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堅持從實際出發,才能正確認識新冠病毒變種,有的放矢地穩控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