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孫春蘭指出,要針對奧密克戎傳播特點,推廣“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監測模式,群衆可自行購買抗原檢測棒,有利于做到早發現,提高監測預警靈敏度。 3月11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布通知,表示決定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爲補充,並組織制定了試行方案,隔離觀察人員和社區居民可以自測。
這是中國首次明確社區居民自測冠病的相關政策。
《新加坡眼》第一時間報道這條新聞之後,不少讀者私信留言詢問,聽說新加坡很早就進行抗原檢測,讓我們介紹一下新加坡的實踐路線。
中國:抗原檢測結果不能取代核酸結果
首先,必須明確指出的是,在現階段,中國大陸民衆抗原自測結果不能取代核酸結果。
中國國家衛健委通知明確指出,本次是“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爲補充。核酸檢測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確診依據”。
抗原檢測一般用于急性感染期,即疑似人群出現症狀 7 天之內的樣本檢測。疑似人群抗原陽性及陰性結果均應當進行進一步的核酸檢測,陽性結果可用于對疑似人群的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但不能作爲新冠病毒感染的確診依據。
兩大類人群可以自測:隔離觀察人員和社區居民。
居家隔離、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離觀察、封控區和管控區內的人員,應當在相關管理部門的組織管理下,在前五天每天進行一次抗原自測。
對于社區居民,有自我檢測需求的可以自行購買進行自測。抗原檢測陰性的,無症狀的居民可密切觀察,需要時再進行抗原檢測或核酸檢測;有症狀的居民,建議盡快前往設置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就診,進行核酸檢測;如不便就診,則應當居家自我隔離,避免外出活動,連續五天每天進行一次抗原自測。
ART抗原自測在新加坡的實踐
現在介紹一下ART抗原自測在新加坡的實踐經驗。
據《新加坡眼》疫情以來的觀察,新加坡的ART抗原檢測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抗原檢測作爲輔助手段
去年四五月爆發新一輪社區疫情時,當時新加坡仍采用“清零”策略,要求追蹤、檢測、隔離。
在紅山景等老齡化社區和各處巴刹(菜市場)爆發疫情時,由于可能感染的老年人口很多,而且當時大部分尚未接種疫苗,風險很高,僅靠核酸檢測,時間來不及。
于是,在這個時候推出了ART抗原檢測,以抗原檢測結果爲參考,只要是ART陽性的,先隔離,之後PCR核酸檢測結果如果也是陽性,就列爲確診。應該說,那時新加坡執行的,跟中國本次推出的“陽性結果可用于對疑似人群的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但不能作爲新冠病毒感染的確診依據”是完全一樣的。
我們來看看幾個例子:
2021年5月4日,44歲本地婦女(第63652例),公司行政人員,屬于Westgate西城商場密接人員。5月13日出現發熱症狀,自行服藥緩解;22日出現咳嗽症狀,沒有求醫;響應當局普篩的指示,5月22日檢測,當天ART抗原檢測結果陽性,即刻隔離;23日PCR核酸檢測結果陽性,確診。
同日,21歲本地男子(第63678例),Westgate西城商場Pizza Hut必勝客餐館服務員。5月20日出現發熱、咽疼症狀;23日求醫,當天ART抗原檢測結果陽性,即刻隔離;24日PCR核酸檢測結果陽性,確診。
同日,31歲馬國男子(第63629例),是必勝客(Punggol Plaza門店)送餐員,是先前病例的密接者。5月21日出現感冒症狀,求醫;22日ART抗原檢測結果陽性,即刻隔離;23日PCR核酸檢測結果陽性,確診,當天出現咳嗽症狀。
第二階段:抗原自測棒進入家家戶戶
新加坡沒有進行全員檢測,而是通過廣發抗原自測棒的方式,讓全民自測。
從2021年7月開始,過去14天曾經到過疫點的民衆,可以領免費抗原自測棒,自行檢測。
8月28日起,新加坡衛生部向本地每戶家庭派發六盒免費抗原自測棒。
所有接到衛生部密接通知的,也可以去自助販賣機領取免費抗原自測棒。
另外,教育部和幼兒培育署也從9月中旬開始,向學前教育中心、教育部幼兒園、早期介入中心、小學以及特別教育學校的所有學生和職員,額外派發每人三盒自測棒。
10月,教育部要求所有小學生每兩周進行一次ART自助檢測。
所有密接者在隔離期內,必須抗原自測結果爲陰性才能出門。
然而,在第二階段,抗原檢測結果仍只做參考,不能作爲確診依據。
第三階段:認可抗原陽性爲確診並納入確診病例數據
由于市面上ART抗原自測棒供應充足,而且政府多次派發,大部分家庭都備了不少抗原自測棒。
人們也逐漸養成習慣,在外出聚會之前先自行檢測。
從2022年1月6日起,ART抗原檢測陽性認可爲確診,納入確診數據。
起初這類ART陽性病人不多,每天一兩百起。後來,由于發生了奧密克戎波,輕症和無症狀病患劇增,ART陽性病人也劇增,因此,開始接受ART陽性爲確診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從2022年一月份開始,ART陽性占確診比例一路攀升。
根據《新加坡眼》統計,從2022年1月21日至3月11日,新加坡本土病例一共60萬2000起,其中10萬7952起是PCR核酸檢測陽性(藍色柱),占18%;49萬4048起是ART抗原檢測陽性(黃色柱),占82%。
到了此階段,如果仍按照不認可ART抗原陽性爲確診,那麽,新加坡本時期的確診人數僅10萬7952人;同時,上報ART自測陽性的僅爲較小一部分(有專家判斷只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因此,如果只看核酸陽性,那麽,反映出來的數據肯定只有實際數據的零頭。
到了這個階段,應該說,ART抗原自測不但獲得認可,而且,從檢測量上來看,已成爲檢測的主力軍。
還有一點十分重要。既然接受抗原自測陽性爲確診,那麽,也得接受確診之後的抗原自測陰性爲病愈,並允許解除隔離。如果解除隔離的條件仍然設爲核酸陰性,那麽,就會出現海量確診人員在隔離、康複之後,抗原檢測已轉陰,但仍得接受核酸檢測,這會形成新的瓶頸。
簡單說,是否接受抗原檢測結果,必須是一攬子的,不能只認陽,不認陰。
以新加坡爲例,抗原自測陽性即爲確診,無須找醫生出證明,也無須開病假單,雇主必須予以承認。
同時,抗原自測陰性足以證明已康複,也無須再找醫生開證明,可以複工、返校。
(ART抗原自測棒普及之後,一方面是政府向密接者、確診者及特定人群免費提供,另一方面是民衆也可以在市面上購買。現在價格已從原本的一支10新元左右下降至5新元左右)
第四階段:核酸檢測逐漸讓路
觀察新加坡ART自測實踐的路線,不難發現,核酸檢測正逐步給抗原檢測讓路。
例如,此前,旅客在入境時須做核酸檢測。
之後,入境旅客從核酸檢測調整爲抗原檢測,但必須在專人監督下進行。
從3月15日開始,通過“接種旅客通道”(VTL)入境的,或者來自于最低風險級別國家或地區(中國大陸、台灣、澳門)的旅客,在新加坡入境之後,可選擇進行抗原自測,無須監督,自測結果陰性即可自由活動,無須隔離。
可以預想,抗原檢測將來在新加坡應該會進一步普及。
普及抗原自測的最大關鍵“小政府,大社會”思維
爲什麽新加坡此時普及抗原自測?
抗原自測必須伴有四大關鍵——居家隔離、居家康複、疫苗覆蓋面足夠廣、心理承受能力足夠高,缺一不可。
首先,新加坡奧密克戎大爆發開始之後,抗原自測會出現大量無症狀和輕症人員。這類人員如果全都住院或集中隔離,很可能形成疫力資源擠兌,因此,無症狀和輕症人員居家隔離、居家康複,無法避免。
(《新加坡眼》讀者提供:密接第一天,抗原檢測陰性;第二天,陽性,確診;第七天,轉陰)
我們參考一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數據。
新加坡過去28天出現確診病例46萬2410人,99.7%爲輕症或無症狀,絕大部分居家康複;目前活躍病例5萬6657人,39人爲重症,170人普通輸氧,1396人住普通隔離病房,5萬5261人在方艙醫院,這些都是中症以上病患,或是輕症/無症狀但存在高風險的病患,如晚期癌症病人、先天免疫低下患者等等。
同期,馬來西亞出現確診病例76萬6564人,目前活躍病例32萬2700人,96.2%居家隔離,1%在方艙,2.7%住普通隔離病房,149人重症,231人普通輸氧。
可以想象,如果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輕症/無症狀人員不是居家隔離、居家康複,而全送去醫院和方艙,肯定會對醫療資源形成擠兌。
那麽,爲何這些輕症/無症狀人員可以接受居家康複、居家隔離?主要是疫苗覆蓋面廣,幾個月觀察疫情,疫苗接種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
另一個是身邊很多人已確診,都是輕症和無症狀,人們對病毒盡管敬畏,但已不再像兩年前那般恐懼和無助。
如果人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無法接受居家隔離、居家康複,那麽,抗原自測做得越廣泛,對社會反而會形成越大的恐懼。
上面說的這四大關鍵——居家隔離、居家康複、疫苗覆蓋面足夠廣、心理承受能力足夠高,追根究底,就是防疫抗疫從“大政府,小社會”轉爲“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 在“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下,政府提供條件,如免費提供疫苗和抗原自測棒,給中症以上病患提供治療,而民衆則需要自行檢測、居家隔離、居家康複,除了極小部分的特需人群。
這是防疫、抗疫常態化的一種發展。
核酸檢測與抗原檢測的利弊
簡單說,核酸檢測費時、費錢、准確度很高,而且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確診標准;抗原檢測快速簡易、費用低廉、准確度和敏感性比核酸檢測略低,無法根據需要調整確診標准。
先說費時、費錢。
核酸檢測測的是病毒基因,無法自測,需要有實驗室,需要專業采樣人員,需要有設備,需要時間。所以它費時、費錢。好處是准確度很高,在業內稱爲“黃金標准”,准確率在99.5%至100%之間。
抗原快速檢測就像孕檢,完全可以自測,15分鍾可以出結果,但准確度略低,在80%至97%之間。
這麽一比較就很明顯,什麽時候合適用核酸檢測?病例不多的時候、病毒傳播速度不快的時候,這時需要用較爲精准的檢測方式。
但是,病例多了,尤其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來不及等核酸出結果,那麽,抗原快速檢測就可以派上用場。
所以,新加坡去年12月底、今年一月初爆發奧密克戎波時,只能啓動抗原自測。
什麽是Ct值
核酸檢測可以根據防疫的實際需求,通過調節Ct值來調整確診標准。抗原檢測不行。
什麽是Ct值?新冠病毒非常微小,僅約流感病毒的十分之一,想要監測病毒RNA的濃度,就必須多次複制特定基因,放大觀測。
每將病毒放大一次就是1單位的Ct值,也就是2的次方倍(以Ct值35爲例,就是指2的35次方)。如果確診者體內病毒RNA濃度很高,進行核酸檢測時,只要複制幾次就能觀測到病毒,此時Ct值數值相對較低,顯示傳染力較高,例如Ct值21,那就很高,應該還處于傳染期內。
相較之下,許多確診者感染時間較久,體內病毒濃度相當低,在做核酸檢測時,就必須重複複制好多次,才能觀測到病毒RNA濃度,這個時候Ct值數值就較高了,卻也代表傳染力低,比如Ct值38,一般認爲不具有傳播力。
一般來說,確診者出現症狀時,Ct值較低,顯示剛被傳染,體內病毒濃度較高。在染疫14至20天後,Ct值逐漸變高,如果到了30以上,傳染力相當低。
中國一般核酸檢測的確診Ct值設在40,而許多國家則設爲35。前者是後者的32倍。
例如,一個從加拿大出發的旅客,在加拿大以Ct值35做行前檢測,結果是陰性;入境中國之後,做入境檢測,但中國執行的是Ct值40,他說不定顯示陽性,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