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鳳說,遺囑更可能提及住宅房産或非上市公司股份等受到稅務和所有權影響的物件,作爲特定遺産饋贈。數碼資産更可能與其他遺産歸攏一起分配。
保護數碼資産的安全也是另一個挑戰。蔡如良說,錢包持續留存網絡有可能增加NFT遭黑客或鍵盤記錄器攻擊的危險。爲保護這些代幣,民衆可將它們轉移到冷儲存(cold storage)硬件錢包,或通過多重簽名(multi-signature)錢包加強安全。冷儲存硬件錢包通常指讓用戶離線儲存虛擬資産或私鑰的加密設備,而多重簽名錢包則是需要通過不同的私鑰生成超過一個簽名,才能進行指定交易。
負責經營vaultbox的旺地加保管主任張忠漢說,以往資産會有銀行對賬單等實體物件,但現在一切轉到線上後,就不一定知道已故的人擁有什麽。
不過,由于一些數碼資産浮動大、壽命短,因此不少民衆選擇暫時不列入遺産。
邝威立提到,用戶不一定要將密碼交給所委托的管理者。在用戶逝世後,受托者大可聯系平台,在出示遺囑和證明身份後,平台很可能會安排受托者訪問賬戶,即使沒有密碼。
平台允許用戶選擇個人代理人,或是平台所列出的專業代理人。張忠漢說,包括親友在內的個人代理人需指派兩個,當兩人一同解鎖時,才能獲取用戶資料庫的信息。
義燈律師事務所(Eden Law Corporation)副董事劉曉霖律師說,普羅大衆通常不會持有很多的數碼資産,她所遇到的客戶也只有約一兩成擁有數碼資産。
用戶除了能輸入資産和債務(liability)信息,也可以在平台儲存數據和規劃遺産。平台管理者無法獲取這些信息,以保護隱私。
用戶也可以記錄房産、汽車、銀行賬戶等信息,以及把密碼寫進PDF文檔上傳至資料庫,方便統籌。
不過,社媒平台是否會接受這個指示是另一回事,各別平台對于用戶逝世後采取的政策也不盡相同。
“由于沒有相應或可立即確定的貨幣價值,在這個時間點,我對例如說一個臉書賬戶能否被視爲資産表示懷疑。但你仍可能在遺囑中表明,在逝世後要由誰管理社媒賬戶。”
例如,臉書和Instagram允許親友在提供所須的文件後,將已故用戶的賬戶轉爲悼念賬戶。
根據臉書網站,這可在保留賬戶的同時,防止他人登錄以保護賬戶安全。
雲端理財遺産規劃平台 去年啓動擁有數百用戶
爲保護用戶隱私,委托聯系人不能登錄悼念賬戶、閱讀用戶發給其他好友的信息,或更改已故者生前的貼文。
德尊律師事務所(Drew & Napier LLC)區塊鏈與數碼資産主管蔡如良律師說,“資産”在新加坡能否通過遺産或相關的無遺産法分配,取決于它在法律上是否能歸類爲“財産”(property)。
她舉例,有些人會在遺囑指明要執行者關閉賬戶,也有人會在遺囑的葬禮安排部分,要求執行者在他們逝世後,在社媒發布提前准備好的告別語和照片。
遺産與老年規劃服務市場平台永意(Immortalize)公司總裁陳文鳳也說,雖然有年輕一代的人詢問,但她沒有見過任何人在遺囑特別列明數碼資産。
這表示資産必須滿足可定義、可由第三方識別、具備某種程度的穩定性與永久性等法律測試的條件。
用戶長期不活躍時,平台也會發送電郵提醒他們登錄,以核實他們是否安好。若沒有回音,則會向代理人發送通知。
張忠漢說,據區塊鏈和Web3領域的潛在夥伴所述,目前加密貨幣的密鑰沒有良好的儲存地點,一旦丟失就找不回來,而vaultbox的密碼管理系統就可用于儲存密鑰。“若有事發生,代理人也知道去哪裏找加密貨幣的密鑰。”
順應需求,本地集團旺地加(WATIGA)旗下的科技公司思顧任于2019年構想了雲端理財與遺産規劃平台vaultbox,並在去年全面啓動,目前有幾百名用戶。
他說,若要追蹤資産須要相當多人力工作,例如致函給每家銀行。“我們因此創建了vaultbox一站式平台,來解決這個問題。”
數碼資産雨如春筍般湧現,協助民衆記錄資産信息的平台也應運而生,方便他們根據需求傳遞信息給遺囑執行人或受托人。
近年越來越多人有意在遺囑中列入加密貨幣和非同質化代幣(NFT)等數碼資産,但如果沒好好記錄獲取方式和地點,可能導致遺産無迹可尋,甚至落入居心不良者手中。
邝威立也提出,從法律上來講,資産通常可被擁有並且具貨幣價值,社媒賬戶是否可視爲資産,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指示。
用戶生前也能委托聯系人管理悼念賬戶,在主頁發布置頂貼文、回應新的好友請求和更新頭像。
劉曉霖說,乍看沒有金錢價值的賬戶,但如果有一萬個追隨者,或許它就有價值,這得請第三方估值。通常如果是網紅,賬戶更可能屬于他們所創立或隸屬的公司,在遺囑中可以直接遺贈這個公司或公司股份。
她提到,也有客戶擔心列入遺囑後賣掉比特幣,來不及修改遺囑就去世,導致原有受益者因找不到比特幣而感到不滿,甚至引起家庭紛爭。“與其這樣,有些人會選擇將信息放進優盤,直接交給想留給的人。”
若在意逝世後以什麽方式留存于社媒,邝威立建議,在遺囑寫明所擁有的賬戶、個別用戶名、誰有權處理這些賬戶,以及希望執行者所采取的行動。
經營遺産與老年規劃服務市場平台的陳文鳳說,相較于在遺囑中列明個別數碼資産,客戶更可能將數碼資産與其他遺産歸攏,一起分配。(受訪者提供)
另一種情況是有商業價值的社媒賬戶,比如網紅賬戶。
政府前年啓動的生命足跡線上平台(mylegacy.life.gov.sg),就包括可上載遺囑、持久授權書、保險文件、公積金繼承人指定書等文件的生命足跡資料庫(My Legacy vault)。
劉曉霖說,有些人今天買的比特幣,明天就抛售,因此不會花過多精力去計劃如何遺贈這些數碼資産。“但如果是高淨值的人,就得另當別論。”
受訪律師強調,獲取數碼遺産的指示必須清楚,並在必要時更新,以確保沒有後患。
善用科技記錄資産信息
這是因爲不少人把社媒賬戶視爲身份的一部分,因此不願去世後讓賬戶自生自滅,或面對駭客入侵的危險。賬戶裏也會有私人聊天記錄等隱私,所以他們會希望托付給信任的人。
前威法律事務所(Forward Legal LLC)董事經理邝威立律師舉例說,加密貨幣是去中心化的,不受銀行或金融機構等單一機構管理,因此只有所有者可以提供獲取資産的信息。
隨著社交媒體融入生活,有些人也希望通過遺囑,確保能按意願處理社媒賬戶,甚至傳達遺言。劉曉霖說,盡管社媒賬戶金錢價值可能不高,但過去五年她觀察到有更多人將這些賬戶列入遺囑。
兩個月前,我國高庭發出首個涉及非同質化代幣(NFT)交易的非正審判詞中,裁定NFT屬于可被擁有的個人財産。不過,針對遺囑如何處理虛擬資産,或無遺囑過世者遺留的虛擬資産該如何處理,新加坡的法律還處于初步階段。
邝威立律師提醒,若加密貨幣所有者沒有留下登錄詳情,即使有遺囑說它們將由某人繼承,實際上也無法被獲取。(前威法律事務所提供)
不少人視社媒賬戶爲身份 希望通過它傳達遺言
劉曉霖律師說,盡管社媒賬戶金錢價值可能不高,但由于這些賬戶已成爲不少人身份的一部分,因此近來有更多人將這些賬戶列入遺囑。(義燈律師事務所提供)
安全是另一挑戰
管理理財與遺産規劃平台vaultbox的張忠漢說,將資産集中記錄在一平台,可減少在用戶逝世後用于追蹤資産的人力。(WATIGA集團提供)
本期《說法識法》向律師和遺産規劃業者了解在等待法律成熟前,人們可以如何通過立遺囑保障自己的數碼資産遺贈這些資産,又該注意什麽?
邝威立因此建議,把加密貨幣列入遺囑時,應闡明擁有哪種加密貨幣、數量多少、用于管理和交易的錢包,以及私人密鑰。“這些信息必須交付給遺囑的執行者,如果沒有遺囑,至少也要交給逝世後會管理這些資産並可以信賴的家庭成員。”
獲取指示須清楚 必要時更新免後患
劉曉霖說,民衆可通過平台選擇現在與信任的人共享資料,或是等到逝世後由系統通知用戶所指定的人,讓他們獲取信息。
“如果所有者沒有給他人留下登錄詳情,那麽他的加密貨幣將永遠漫無目的地漂浮在雲端,即使有遺囑說它們將由某人繼承,實際上也無法獲取。”
邝威立說,用戶逝世後,大型平台至少需要親朋好友提供死亡證書和關系證明,才能關閉賬戶。
蔡如良說,近來本地有法院案件顯示加密貨幣和NFT等數碼資産有可能被歸類爲財産,但新加坡就此仍沒有明確和固定的法律。無論如何,制定遺囑一般上可以確保數碼資産能到受益人手中。
民衆可在遺囑列明交易賬戶和憑證,明確闡明如何處理中心化交易平台上持有數碼資産的賬戶,或是將數碼資産轉入硬件錢包(hardware wallet),遺贈這個可視作財産的硬件錢包。
蔡如良律師說,新加坡就加密貨幣和NFT等數碼資産是否能歸類爲財産沒有明確和固定的法律,但制定遺囑一般上可以確保數碼資産能到受益人手中。(德尊律師事務所提供)
在元宇宙購房、用加密貨幣交易、把社交媒體當做“身份證”……不少人在數碼平台開辟了第二人生,但如果不幸逝世,這些虛擬資産何去何從,能否遺留給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