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上,在他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窺看對方的私密行爲,包括偷拍裙底、偷看他人如廁和沖涼等,都屬于偷窺(voyeurism)。
過去案件顯示,偷拍者的目標不僅僅是穿著短裙,也有可能是穿著校服、長裙或瑜伽褲,因此受害者的穿著並非被偷拍的肇因。
沒碰觸受害者
偷拍犯感覺“心安理得”
馮敏儀也認爲,受害者可能會失眠或失去胃口,不敢重返事發地點,並且變得過度警覺、逃避社交。
除了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色情成瘾和性強迫症等疾病患者,過早或過度接觸色情內容也可能促使犯罪,尤其因爲互聯網發達,要取得偷窺類色情內容極爲方便。
曾是醫生的朱本偉偷拍了3260段裙底視頻,被控方斥爲“最多産的偷拍裙底慣犯之一”,他除了被判監禁三年,今年7月被醫藥理事會除名。另外,今年5月也有一名律師涉及非禮和偷拍的被除名。
心理醫生認爲,不少偷窺者智商高,生活優越,但可能無法正常釋放壓力或沖動,不惜铤而走險尋求滿足。
周泳伶說:“事情揭發後,經常有人譴責受害者穿著暴露或不夠小心,還有律師曾暗示長得妖娆或特定穿著的女子會提高人們的犯罪動機。這些都會讓受害者更難走出創傷。”
臨床心理學家周泳伶博士說,偷拍裙底的罪犯往往從幹案的刺激與危險感得到滿足。
曾是醫生的朱本偉偷拍了3260段裙底視頻,被控方斥爲“最多産的偷拍裙底慣犯之一”。他不但被判監禁三年,今年7月被新加坡醫藥理事會除名。今年5月,也有一名律師涉及非禮和偷拍被除名。
馮敏儀指出,雖然偷窺屬于性癖,但不一定只和性沖動有關,只有了解根本原因才能有效治療。她說:“有些人因爲曾被偷窺如廁而變成加害者,也有人因爲過分內向,無法與女性正常社交而偷拍裙底。兩者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
周泳伶說,被偷拍的受害者往往會對公開場所感到不安,面臨創傷後壓力症、抑郁或焦慮等後果,受害程度不亞于性侵受害者。如果照片或視頻被放上網,受害者更可能感到羞恥和無助,擔心會被廣泛流傳或被重複觀看。
“我們曾遇過受害者變得難以信任他人,對事感到忿忿不平,甚至責怪自己的穿著或不夠小心。”
有些幹案人曾是偷窺受害者
爲了協助受害者走出傷害,她建議身邊的人保持冷靜,讓受害者表達自己的情緒,避免責怪他們、輕率下判斷或輕視受害者的遭遇。
相較于肢體非禮或性侵,偷拍犯可能認爲偷拍沒有碰觸到受害者,造成的傷害較低,因此更“心安理得”地犯罪,實則不然。
法庭這兩年審理超過60起偷拍裙底案件,約三分之一或19起的幹案者包括醫生、律師、工程師和教師等專業人士。
高級法證心理學家馮敏儀則說,判刑不代表事情就結束了,如果患偷窺癖(voyeuristic disorder)或其他合並症的罪犯得不到根本治療和複健,情況可能會惡化,甚至在出獄後重蹈覆轍。
若在公共場合發現有人偷拍裙底,應該盡快報案,爲了安全考量,應該避免單獨與偷拍者對峙。
她建議,在了解犯罪原因後,通過管理壓力來源或異常性沖動,協助幹案者改善社交能力,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目標。“研究顯示,罪犯的需求如果可以得到健康的滿足,無論是否和性有關,都更能停止犯罪。”
創傷不亞于性侵受害者
高級顧問心理醫生雅各布(Jacob Rajesh)認爲,不少偷窺犯智商高、受過高等教育並擁有穩定事業。但他們的情緒和心理未必堅韌,也可能爲了維持體面的公共形象,獨自承受負面情緒。在承受過大的壓力時,就可能通過性刺激來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