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幫顧客修改衣服,她還得前往批發商處看衣服,拿貨在攤位售賣。
過去的30多年裏,每天清晨5時左右,黃秀玲(66歲)就到大巴窯8巷巴刹開檔,開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她先是在馬國工作,嫁給丈夫周國祥(69歲)後,便隨他到新加坡發展,組織家庭。
“看到顧客開心,我就很開心,就這麽簡單。很多顧客都變成了我們的好朋友,有時來聊聊天,開開玩笑。這樣,一天就過去了。”
“他會幫我熨衣,拆東西,買東西,到批發商那裏拿貨……我們偶爾會鬥嘴,但有他在,還是挺好的。”
她笑說,雖然長期改衣服讓自己常常腰酸背痛,但她會堅持下去,做到自己不能工作爲止。
黃秀玲說,一開始自己一個人擺攤做生意,常常忙到淩晨1時左右才回家。
在親戚的鼓勵下,夫妻倆撥出幾萬元存款,在巴刹做起小生意。最初,妻子黃秀玲一個人擺攤做生意,常常忙到淩晨1時左右才回家。後來,丈夫周國祥在打工的公司倒閉後也開始到攤位幫忙。
丈夫以前是修車員,打工的公司倒閉後,他因患有帕金森症,加上年紀較大,一直找不到工作,便開始到攤位幫忙。
10多歲時,黃秀玲在家鄉馬來西亞的實兆遠學習縫衣改衣。“那個時候不是幫忙割橡膠,就是學做衣服,沒什麽選擇。”
小小的巴刹檔口內,妻子改衣,丈夫熨衣。兩人偶爾雖會鬥嘴,但打心底感謝彼此相伴。
農曆新年或特殊情況以外夫妻每天都開檔
在親戚的鼓勵下,夫妻倆撥出幾萬元存款,在巴刹做起自己的小生意。
她說:“除了在農曆新年的時候休息幾天,或者家裏遇上了特殊情況,否則,我們天天都會開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