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完全匹配造血幹細胞捐贈者 兒捐血進行移植救血癌母
如果不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有些病患無法活過半年。而這些病患接受“Haplo-2017”療法後,存活超過兩年的病患多達七成,包括首名在2017年接受治療的病人。
新加坡在治療血癌和淋巴癌上取得重大突破,讓找不到完全匹配造血幹細胞的患者,有機會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並有高達七成的存活率。
在冠病疫情暴發前,健康又注重飲食運動的兼職行政人員突然反複高燒不退,檢查後才得知罹患了急性白血病。
由于多了一層血液細胞篩選過程,“Haplo-2017”療法的手術費在沒有任何津貼的情況下,大約是20萬元。
不過,新療法可突破“完全匹配”的限制,只要家屬捐贈者的HLA有半匹配即可。
除了嘔吐、腹瀉、疲憊和情緒低落外,陳美蓉沒有出現細胞排斥導致的並發症或副作用。她在醫院休養一個月後就無須長期服用藥物,約三個月後生活恢複常態。
本地每10個病患中,平均只有三人可以在家屬中找到HLA相匹配的造血幹細胞,其余七成只能通過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尋找,等候時間大約須要三個月。
陳美蓉(59歲)在國大癌症中心完成化療後,在需要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時,卻找不到完全匹配的造血幹細胞捐贈者,主治醫生許良彪于是建議她接受“Haplo-2017”療法。
“Haplo-2017”療法 取得全球性突破
他說,到國大癌症中心求醫的急性白血病的人數,平均每年增加60人,淋巴癌則每年增加200人。
許良彪在2017年1月第一次執行“Haplo-2017”療法,病患是一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
整體手術費約20萬元,但陳美蓉完全不必掏腰包支付,除了政府津貼外,其余都由保險支付。
陳嘉良說:“整個過程很痛,我在病房內一直哭喊,現在想起來,我很慚愧,因爲影響了同病房的其他年長患者。但我沒有後悔,因爲這是在幫自己的媽媽。”
許良彪說,Haplo-2017療法的重大突破在于篩選捐血者血液中的不同細胞。醫療人員首先清除掉會在病患體內造成嚴重排斥的細胞,再增加一種能提高免疫力的記憶性T細胞,這可以顯著減低病患術後受病毒細菌感染的風險。
經過五年多的時間,在超過100名病人身上看到具體、正面的效果後,研究團隊決定在星期六(12月10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這個結果。
“我現在可以回去工作,還可以跟生病前一樣,定期跑步做運動。”
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癌患者在接受化療後,還需要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能否進行移植手術,取決于病患和捐血者的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簡稱HLA)是否匹配。
“Haplo-2017”療法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中心和中央醫院的醫療團隊共同研發,領軍的是國大癌症中心的腫瘤血液科高級顧問醫生許良彪教授。團隊由50名專科醫生、醫護和研究人員組成。
本地目前有超過100名19歲至70歲的這類患者,已接受稱爲“Haplo-2017”的新療法。如果不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有些病患無法活過半年。而這些病患接受“Haplo-2017”療法後,存活超過兩年的病患多達七成,包括首名在2017年接受治療的病人。
許良彪說,這項治療突破是全球性的,目前並沒有其他醫療機構采用“Haplo-2017”療法,他將在國際醫療學術刊物上發表這個成果。
經過身體檢查,陳美蓉的小兒子陳嘉良(27歲)適合捐血給她進行移植手術。許良彪先通過注射刺激陳嘉良的骨髓制造更多造血幹細胞,以大幅提高他的造血量。
本地目前有超過100名19歲至70歲的這類患者,已經接受稱爲“Haplo-2017”的新療法。
經過“Haplo-2017”技術的處理後,陳嘉良捐贈的血液注入陳美蓉的體內。
“他如果沒有接受新療法,在一年內會舊疾複發並死亡。現在五年多過去了,他還健康活著,而且不必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