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遊客,在新加坡呆了很多年的我們,也不一定來到這個地方或走過這條路線 – 加東/如切,位于新加坡的東部,是早期土生華人的聚居地之一。這個曆史悠久的街區以色彩明亮的店屋民房、豐富的曆史遺迹和琳琅滿目的美食而聞名。
我們先到達如切民衆俱樂部Joo Chiat Community Club , 簡稱如切CC。
地址:405 Joo Chiat Rd, Singapore 427633 ▼
這是一個有少女心的俱樂部(微笑)▼
此次我們樂齡之旅,哦,不,是加東文化之旅的導遊,是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的義務導覽員。對,你沒看錯,就是他們。▼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曆史悠久,已有130年。
(如切CC裏的盆栽)
加東被稱爲消失的海歸。
早期住在這裏的主要是富有的土生華人家族(“Peranakan”在馬來語中是“土生”的意思(百度百科)。
早期土生華人:華人男人和當地馬來土著結婚的後代。
加東 (Katong) 早期曾是茂密的椰子種植園,20 世紀初期發展爲郊外一處住宅區,主要人口是土生華人和歐亞裔人(來自http://www.visitsingapore.com.cn/)。 ▼
(圖片來自 周如切的孫子 Philip Chew 周炳鏡 的 博客 http://mychewjoochiat.blogspot.sg/)
這裏的許多古老的土生華人房子以前曾是海邊別墅,現在則因爲填海的緣故而變得遠離海邊(百度百科)。
附近的如切 (Joo Chiat) 區則以周如切(Chew Joo Chiat)命名,他是 20 世紀初期的一個富裕地主(來自http://www.visitsingapore.com.cn/)。 周如切建了一條路,也就是如切路。▼
(圖片來自 周如切的孫子 Philip Chew 周炳鏡 的 博客 http://mychewjoochiat.blogspot.sg/)
我們離開CC,沿著如切路,開始今天兩個半小時的加東之旅。▼
導覽員說這家新泡泡甜品很好吃,我已經拿小本本記下了,嗯。▼
如切路一帶主要是店鋪住宅臨街的騎樓建築,我們穿過的這些騎樓走廊本地華人稱爲五腳基。
五腳基又稱五腳起,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閩南移民習慣稱街爲五腳基,「腳基」是直譯自馬來語「kaki」一詞。「Kaki」的本意是「腳」,這裡是指英尺,是馬來語對英語的「feet」一詞的意譯。意指店鋪住宅臨街騎樓下的走廊,因法規規定,廊寬都是五英尺(維基百科)。
(沒有照片,等你們去感受一下吧)
首先我們來到金珠肉粽,在這裏可以進一步了解土生華人- 娘惹文化。
地址:60 Joo Chiat Place, Singapore 427784
營業時間:每日,9am-9pm
電話:6741 2125
官網:https://www.kimchoo.com/
金珠肉粽創立于1945年,至今已有72年曆史。▼
她不是老板娘,想看創始人金珠本人,照片在官網,哈哈。
我猜你們在想:一個肉粽店有什麽文化呢,最多就是一堆吃的,Camie你是不是坑我們?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肉粽店,來,一口氣上2樓,注意啦,樓梯很高很陡。▼
一路刷下來,是不是感到有點眩暈?
先不要暈,下樓梯還有一個呢。▼
導覽員說早期評價娘惹的三大標准是:能縫,能煮,能生
能縫紉,我猜最好是一個人承包家裏所有衣服的那種。
能煮飯,據說早期,一個男人暗戀某個女人,會偷偷去她家廚房外面看她做飯,看做得好不好再決定要不要娶入門。(好嚴苛的擇偶標准)
我要是生活在那個年代,會不會成爲史上第一枚單身狗?還是我也會成爲廚房高手。哈哈。
能生:新加坡以前都是一家6口起跳,現在大家都不生,政府真是不容易啊。
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攤手)。
傳統娘惹必備小吃(裝備)
烏打Otak 、娘惹糕Nyonya Kuih、娘惹粽 Nyonya Dumplings▼
早期娘惹土壕的家:
地毯不是鋪在地上的,是挂在牆上的。不懂你們土壕的世界(攤手)。▼
現在依然保留手工裁縫定制,突然想到我親愛的老媽年輕時候也是做裁縫的▼
手工制作成品選購間▼
娘惹服特點就是包 – 全身攏總包到完。對于想露的胖友們恐怕是起不了太大作用,不過對于想防曬的胖友們,你值得擁有!▼
小孩子的衣服區▼
穿起來是這樣的,畢竟鄧爺爺曾經說過:防曬要從娃娃抓起。▼
鞋子很精致,除了高跟,還有低跟。是的,唯一可以露的是你的腳後跟。▼
包括配飾都號稱手工制作,不過我不確定。▼
我倒是看中了一條裙子▼
我不熱愛大紅色,不過這條真絲裙摸起來灰常柔軟,而且穿著有一種假裝在度假的感覺,然而,要158刀。▼
早期的便當盒,色彩灰常豐富,還有馬卡龍色▼
早期的臥房▼
餐桌是這樣的▼
早期的縫紉機,小時候我家也有這個,一樣一樣的,哈哈。▼
下樓梯後,就會來到伴手禮區,也就是剛才看到的金珠肉粽店面的後面▼
都是好吃的▼
新加坡過年每家每戶都有的鳳梨塔,因爲,鳳梨在閩南話裏的發音是“旺來”,福建也是如此,燒香拜拜都要擺鳳梨,這是風俗來的,我們希望好運財運福氣旺旺來。▼
炸鹹蛋魚皮,不辣和辣。▼
金珠肉粽稱爲午魚皮煎鹹蛋,我仿佛看到了制作過程,哈哈。▼
網紅鹹蛋黃薯片這裏也有▼
炸蜜糖香辣苦豆,一次集齊甜辣苦三種口味,你值得擁有▼
Belinjau苦豆本人▼
金珠肉粽還賣花花草草,據說是減肥的。▼
剛才看到的複古便當這裏也有,喜愛複古的可以入手▼
收銀處還有咖喱粉(一罐可以煮1公斤的雞肉)▼
烏打(也稱烏達,馬來文:Otak-otak),是一種以魚肉泥與各種香料混合,放進香蕉葉或亞答葉包裹拿去炊蒸或烘烤的食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烏打因混合了辣椒、巴拉盞、黃薑粉等香料,是呈橘紅色的,且大多使用亞答葉來包裹(維基百科)。▼
和小饅頭▼
特色娘惹糕點,琳琅滿目▼
看完早期娘惹土壕的所有東西,Camie發現一個共同點,我想你們也發現了,就是娘惹文化的色彩非常豐富,不弄成五顔六色不酥胡(微笑)。
價格表▼
推薦微信支付▼
我買了一個3塊5(約人民幣17塊)的鹹蛋肉粽 – 價格表上的福建肉粽加蛋▼
有藍瘦香菇的香菇▼
有舉個例子的栗子▼
還有網紅鹹蛋口味的鹹蛋▼
擦好口水,繼續往前走,經過一家後港參芪鹽焗雞,導覽員說這家的鹽焗雞好好吃。
導覽員是個吃貨,鑒定完畢。▼
一直往前走,就是加東的心髒▼
著名的加東紅屋就在此▼
現在看到的紅屋是翻新改建的,改建比重建花費更巨大,但是政府爲了保留早期紅屋的原汁原味,選擇了花費更多的改建,贊。▼
早期的加東面包廠就在這紅屋▼
同行的安哥也分享了加東紅屋以前的曆史,他說這裏早期是新加坡人拍拖的地方,他們都到紅屋對面的電影院看完電影,再來紅屋這邊喝水等等。
安哥,我想說,現在也是吧(微笑)。
往前走,就是2017年獲米其林獎的328 加東叻沙▼
整面牆,沒有一點縫隙,全是媒體報道和明星的照片▼
店面雖然很長,實際店內位置不是很多,所以店家在外面還擺放了座位▼
328 加東叻沙
營業時間:周一-五 10am-10pm
周六、日及公共假日 9am-10pm
嚴禁攜帶寵物和……到底是手榴彈還是榴蓮,哈哈。我剛來新加坡的時候一度以爲是手榴彈,想說地鐵不可以帶手榴彈很合理啊,後來才知道是榴蓮(捂臉)
328 加東叻沙的後面就是印度廟,新加坡第二悠久的印度廟 –
Sri Senpaga Vinayagar Temple 聖帕加維那雅加廟▼
1850年代,一座維那雅加(Lord Vinayagar)的雕像在附近一個池塘中被發現。後來在一棵香蘭木(泰米爾語爲「聖帕加」Senpaga)樹下興建了一座廟,得名「聖帕加維那雅加廟」(Sri Senpaga Vinayagar Temple)(維基百科)。▼
每個印度廟門口都有一個指示牌▼
聖帕加維那雅加廟有一個專門的脫鞋、放鞋、洗腳區▼
洗腳區▼
聽導覽員說印度人入廟前會先砸椰子▼
門口有一個專門砸椰子的爐,砸爛才能進去,表示自己的心夠虔誠,若是砸不爛,則表示不夠虔誠。
每個印度廟都有自己的主神,聖帕加維那雅加廟的主神是象神。▼
象神(梵語:गणेश,音譯葛內舍;梵文拉丁轉寫:Gaṇeśa)印度教中的智慧之神,主神濕婆與雪山神女的兒子,戰爭之神室建陀的兄弟(維基百科)。▼
廟裏的印度解說員向我們介紹大殿中間是象神,左邊是象神的父親濕婆,右邊是象神的母親雪山神女。▼
天花板上的壁畫是印度人出生到結婚的故事,壁畫花6-7個月時間完成。
印度人喜歡把聖灰放頭上
對印度人來說:人最終是一抹灰,要珍惜此生。
(天花板壁畫一隅)
印度人入廟後會繞著走三圈▼
每個印度廟都有聲樂隊,一般是兩個人▼
我特別喜歡天花板,立體花浮雕▼
立體孔雀開屏浮雕▼
大殿的左手邊有一整面的象神神像擺放專區,解說員說這是全球最大的象神收藏之一▼
朝拜貢品▼
繞到大殿後面(外面),這個雕像是象神和父親濕婆及母親雪山神女。▼
左邊有用餐區供前來朝拜的信徒休息▼
本地印度人一家4口在忙碌地幫忙准備▼
雖然不清楚這個是什麽,但一定有咖喱,我好機智。▼
兩個孩子也幫忙盛▼
印度解說員熱心送我們廟裏的糕點,印度的糕點灰常甜,所以我只吃了一點點。▼
導覽員說印度、馬來的糕點之所以都這麽甜和早期糧食短缺有關,爲了充饑,他們把糕點的糖分做到很高,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不容易餓。
這個西米露甜品還可以,沒有糕點那麽甜。▼
聖帕加維那雅加廟除了供奉神明外,還有印度歌曲舞蹈班,讓印度人及對印度歌舞感興趣的孩子可以從小學習。▼
最後提醒大家一下,印度的神是有休息時間的。我和印度導覽員再次確認,聖帕加維那雅加廟的開放時間是:
每天淩晨5.30am -下午1pm, 下午2pm關。晚上5.30pm-晚上7pm。
參觀完印度廟,我們繼續前行▼
路過住宅區,看到一個很有愛的圍牆▼
我們來到Fowlie Rd ,音譯是福利路,具體中文是什麽我找不到(捂臉)。▼
基督教新加坡長老會的棟材堂會
新加坡長老會于1966年加入世界長老宗聯盟,列爲第101會員。1968年再改名爲基督教星馬長老大會。同年大會法規問世,使各教會有所遵循(來自官網http://www.presbysing.org.sg/index-cn.htm)。
1948年建立棟材堂會,這是由學校改建成教堂的。▼
棟材英文堂會全景▼
最後,回到如切CC吃大餐,吃大餐,吃大餐。重要的事說3遍。
一路行走,又熱又餓,回到如切CC,桌上已爲我們備好了娘惹小吃和328 加東叻沙。▼
328 加東叻沙▼
加東叻沙特別之處在于不用筷子而必須用勺子吃,才能確保每一勺米粉都能包含著濃郁的湯汁一並入口(來自http://www.visitsingapore.com.cn/)▼
娘惹糕,每一層的顔色,代表人生的酸甜苦辣,導覽員說要一層一層去品嘗。
然後我一口直接咬掉一大半,好吃,嗯。
我就喜歡簡單粗暴地一口吃進好幾個味道。▼
烏打▼
除此之外,如切路還有一家珍美真咖啡店 (Chin Mee Chin Confectionery) 的“咖椰吐司”(椰子醬烤面包)遠近聞名,複古的大理石桌面餐桌、雲石地磚和吊扇等內部裝飾盡顯 1950 年代新加坡風格。蛋撻、咖喱角和杯子蛋糕等美食不容錯過(來自http://www.visitsingapore.com.cn/)。地址:204 East Coast Road, 428903, Katong.
還有必須拍照打卡的“ 7店屋 ” (來自http://www.visitsingapore.com.cn/)▼
(圖片來自網絡)
而最有特色的房屋建築大多位于坤成路上(Koon Seng Road),地圖上的位置雖然是遠了一點,卻絕對值得一遊(來自http://www.visitsingapore.com.cn/)。▼
(圖片來自網絡)
此次文化之旅是由新加坡宗鄉總會SFCCA主辦的“新加坡文化之旅”,爲了加深民衆對新加坡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的了解,從而加強歸屬感,宗鄉總會從2015年開展文化之旅活動,此項活動也獲得國民融合理事會的支持。
新加坡晉江會館就是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SFCCA 的成員之一,新加坡晉江會館創立于1918年,明年就是百年慶典。晉江會館青年團于2008年成立,明年十周年慶典。
晉江會館每年都有“三代同堂慶中秋”;頒發助學金及敬老賀歲金等活動,青年團于新加坡端午節的龍舟比賽中年年拔得頭籌,青年團義工團每年積極參與政府的華助會CDAC關愛老人等義工活動。歡迎祖籍晉江的公民或PR加入晉江會館,聯系電話:新加坡晉江會館 (65) 6223 5913 歡迎在新加坡留學工作的福建晉江人或大泉州地區的同鄉加入晉江會館青年團。
雖是文化之旅,對吃貨來說,甭管啥旅都是吃貨之旅。
加東,大家一定以爲更靠近加冷 (Kallang)地鐵站,其實不然,所有景點更靠近友諾士 (Eunos) 地鐵站,步行可達。
金珠肉粽到達路線:友諾士 (Eunos) 地鐵站, 轉換巴士 13路, 150路 即可到達。
(來自公衆號:胎記女孩CAM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