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將更多的警力投入到防範罪案的工作,新加坡警察部隊25年前將鄰裏警崗提升成爲鄰裏警局,助新加坡成爲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詹寶玉說:“每次出巡都會披上制服背心,讓我有機會圓了多年來穿帥氣制服的夢想,也爲社會的治安出一分力。”
“在簡單的案子中,從事發到基本調查結束,警崗制可能需要耗上兩個小時,但警局制可以在半小時內處理好。更有效率的資源分配,有助投入更多警力到防範罪案的工作,同時與社區深入合作,多管齊下提升新加坡的安全與保安水平。”
女皇鎮鄰裏警局首位局長陳玮倫說,在舊制度下,駐守警崗的警員不負責調查工作,案發後到場主要是維持秩序,直到調查官到來;但根據鄰裏警局制度,警員經過基本調查訓練,提高了警員的成就感。
隨著鄰裏警局的啓用,原有的警崗分階段關閉。一開始,24小時開放的警崗只在上午8時至晚上11時開門,以便安排警員晚上外出巡邏。
新加坡首個鄰裏警局于1997年12月20日在女皇鎮啓用,女皇鎮鄰裏警局的首位局長陳玮倫(52歲)上任時只有27歲。他用了至少18個月與團隊在幕後耕耘,籌劃將鄰裏警崗制過渡到鄰裏警局制。
“記者當時分成兩組,一組和警察駐守在警崗,另一組則跟警員出外巡邏。任務結束後,兩組記者討論經曆後得出的結論是:出外巡邏十分重要。報道出街後,減少了社會大衆的擔憂。”
女皇鎮鄰裏警局多年來與市民巡邏小組的義工合作,參與巡邏小組的義工須介于17歲至80歲。
陳玮倫說,在舊制度下,駐守警崗的警員不負責調查工作,不曾接受基本調查的訓練,案發後到場主要是維持秩序,直到調查官到來;但根據鄰裏警局制度,警員經過基本調查訓練,提高了警員的成就感。
陳玮倫說,一些基層領袖當年擔心警崗調整開放時間,可能會影響晚間的治安,導致屋價降低。爲證明晚上外出巡邏的必要性,警方當時邀請記者跟隨警員值班。
“從前,我們得在辦公室的一個大地圖上,用別針標示罪案發生的地點,並以各種顔色的別針注明不同的罪行。警隊現在利用科技檢測社區裏的罪案,並能調閱電眼畫面,更迅速破案。”
義工與鄰裏警局合作巡邏社區防罪案
回看警隊25年來的改變,目前在防禦安全中心擔任局長的陳玮倫說,科技發展爲警隊作業帶來許多便利。
79歲的詹寶玉六年前參與市民巡邏小組計劃,即將邁入耄耋之年的她,在12月18日完成退休前的最後一次巡邏。
但陳玮倫說,科技也帶來網絡詐騙和假信息等問題。“虛擬世界無邊界,警員要調查網絡罪案更具挑戰性,但我們始終努力不懈。”
在計劃下,詹寶玉每個月會連同另外三四名義工,到社區裏巡邏一次,每次巡邏約兩小時。除了觀察社區裏的可疑人物和活動,即時向警方通報外,巡邏隊也會跟居民交流,分享防範意識,防止罪案發生。
1983年,新加坡參考日本的“交番”(日文警崗的意思)制,再按照新加坡的國情,實行鄰裏警崗制。警方進行家訪、與基層組織合作、教導居民如何防止犯罪並鼓勵他們成立守望相助小組,及時報告可疑的活動。警崗的制度有助警隊融入社區,降低犯罪率,但陳玮倫和團隊發現,這個制度在資源部署上缺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