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沒讀過書”,曹秀嬌對學習的積極精神卻也讓她能施展無限創意。不論是水果、燒鴨、面食等造型都難不倒心細手巧的她。她認爲,最難做的食品是榴梿,捏制一根一根的刺需要耐心,手感要對。
自認“沒讀過書”,曹秀嬌對學習的積極精神卻讓她能施展無限創意。不論是水果、燒鴨、面食等造型的袖珍黏土都難不倒心細手巧的她。
她笑說:“做手工可以保持活躍,不容易老人癡呆。疫情期間不能外出的時候,我覺得很悶,就制作口罩送人。動動手多活動,日子也快樂。”
一有靈感就制作模型,曹秀嬌從沒想過售賣作品,唯一的一次義賣是爲教堂的翻新工程籌款。“我都是制作後送給親戚朋友,做了(作品)自己開心,別人收到開心就好。”
10多年前收到媳婦送的扣肉包袖珍黏土模型後,曹秀嬌(79歲)便爲之著迷,原本想向售賣模型的師傅學藝,卻覺得兩小時幾十元的學費貴,索性以10多元買了樣本,自己摸索,從此激發她對黏土手工的興趣。她後來還成了導師,教導年長者。
收過曹秀嬌禮物的有緣人還包括眼科醫生和鄰裏診所醫生。她說,幾年前得做眼科手術,她最擔心的竟是無法再做黏土手工。手術後,她把一盒袖珍食品模型送給眼科醫生,感謝醫生的照顧。
已享兒孫福的曹秀嬌樂見念小學的外曾孫也喜歡上黏土手工,她希望與更多人分享做手工的樂趣。這位活躍樂齡在冠病疫情前,曾在宏茂橋德義區的居民委員會中心教其他樂齡人士這門手藝,疫情時暫停。不久前,朋友推薦她到住家附近的樂齡活動中心當義工,教年長者黏土手工,她期待明年能開班指導。
曹秀嬌憶述:“我很喜歡做手工,那時向店主買了材料回家自己學,第一個做的是雞飯,拿給店主看,他還贊我做得好。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每次經過食物攤看到招牌照片或食品,心裏就想著要怎麽做。以前沒有手機拍照記錄靈感,我就用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