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塔(Sinta,34歲,兼職人員)去年開始減少在外用餐的次數和預算,以應付水電費等其他費用上漲。“我和哥哥也要贍養退休的父母親,近來明顯感受到開銷壓力增大。”
郭玉新(50歲)在明地迷亞熟食中心售賣炒福建蝦面和炒飯等,去年4月調高售價約10%。他坦言,即使盡量承擔成本,今年仍可能須再提高售價,但會保留一些3元的平價餐點。
過去一年食材價格節節攀升,售賣鹵鴨餐點的小販鄭浍沄不堪成本壓力,在堅持三四年不起價後決定調整售價。
張義輝則認爲,雖然一些從中國進口的食材可能降價,但食材需求在解封後也增加,新加坡業者進口食材時會面對中國市場更大的競爭,因此預計原材料價格不會顯著下降。
“客流量相比疫情前減少了四成,我擔心如果東西變貴,沒有人要買。”
食物等費用增加也促使一些民衆在生活上做出調整。
張育誠(55歲)在芳林熟食中心售賣潮州肉挫面,是少數四年來一直沒起價的攤販。
《聯合早報》記者星期二走訪芳林和明地迷亞巴刹與熟食中心,多數受訪攤主都說去年成本整體上升至少兩成,他們不得不漲價。面對消費稅上調和食材價持續上漲,他們不排除今年可能進一步上調售價。
“我們調漲價格遠不及成本漲幅,聽說雞蛋因爲供不應求或許會再漲價,而消費稅上漲更會連帶拉高其他貨物的價格。”
經營菜市豬肉粥的嚴佳寶(45歲)說,去年成本上漲了20%到30%,他的餐點售價到兩三個月前才調高10%。“我們走薄利多銷的路線,上一次調整價格是在六七年前。除非連工錢都掙不到,才會再漲價。”
土生坊娘惹餐去年農曆新年期間調高售價。老板葉俊成坦言,不確定這次過年後是否還須調整價格,但目前的利潤已經很低,也想給員工更有吸引力的薪水。“隨著中國重開邊境,我們希望物流和材料費用都會下調,否則每個人都得因爲通貨膨脹而不斷支付更多的錢。”
他說:“目前我們的價位有競爭能力並可以抗通脹,因此除非物價又暴漲,否則不會漲價。”
她在芳林巴刹與熟食中心的鴨飯攤位近日貼上告示,宣布從星期二(1月24日)起把主食和套餐都上調5角。
一些餐館去年已調整價格
每天都在外用餐的朱瑪麗(69歲,辦公室勤務員)則認爲,物價漲幅仍在可負擔的範圍,因此不會改變用餐習慣,也會繼續與姐姐每個周末聚餐。
餐飲集團Create Restaurants Asia在本地經營Shabu Sai日式自助火鍋店和抹茶館(Maccha House)。董事經理張義輝說,經營成本平均上升了20%,漲幅最大的是食材,達30%。其中,牛肉價格暴漲了一倍。旗下兩個餐飲品牌因此去年調整了個別餐點的售價約一兩成。
鄭浍沄(48歲)受訪時說,鴨只進貨價去年兩度上漲,今年每公斤再起2角,先後總共增加約一成。“這還不包括水電費、雞蛋、藥材、醬油等其他成本的增加。買貨費用一直上漲,再加上器材維修費和員工花紅,不起價的話我可能得倒貼。”
售賣鹵鴨餐點的小販鄭浍沄,堅持三四年不起價後,在星期二決定調整售價。經營菜市豬肉粥的小販嚴佳寶說,去年成本上漲了20%到30%,他的餐點售價到兩三個月前才調高10%。
受訪的餐館也預計近期不會調高售價,它們希望食材價格會隨著中國開放而回落。
有民衆減少在外用餐 也有人繼續周末聚餐
延伸閱讀供應商:肉價短期內料不會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