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NEC近視中心,患者人數在過去幾年中一直穩步增加。去年有超過6000名近視患者就診,而2021年則有5758名,患者中有30%預計是深度近視。
如果在驗證階段取得成功,並證實人工智能系統准確可行,則有可能開發成一個通用的平台,供社區和眼科護理專業人士使用。這樣一來,更多的兒童能及早接受深度近視的風險評估,有效降低發病率和後期相關眼疾並發症。
這個工具是同類型工具裏的首例,目前准確率超過90%。
據統計,超過60%的本地兒童在小學六年級時成爲近視眼,更有80%以上的年輕人近視。
本地新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在孩子年幼時,就識別他們到青少年時期患上深度近視的風險,准確率超過90%。
這個由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和新加坡眼科研究院開發的新人工智能工具,能夠預測兒童在青少年時期患深度近視的風險。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項創新,幫助臨床醫生識別要早期幹預的高危兒童。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項創新,幫助臨床醫生識別要早期幹預的高危兒童。長期來看,這將有助于降低新加坡兒童深度近視的發病率,從而預防成年後與深度近視相關的並發症。
超過八成本地年輕人患近視
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SNEC)聯合新加坡眼科研究院(SERI)開發的新人工智能工具,能夠預測兒童在青少年時期患深度近視(近視度數500度以上)的風險。
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近視中心咨詢顧問、人工智能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洪漢年副教授說:“雖然近視在新加坡很普遍,但深度近視與成年後許多會危及視力的眼疾密切相關,例如青光眼、白內障和近視性黃斑病變等。”
幼年近視往往迅速惡化,在五歲至15歲的兒童中,度數加深最快,一直到18歲至21歲左右或更大年齡才穩定下來。這意味著兒童越早出現近視,近視惡化的周期就越長,發展成深度近視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項在998名六歲至12歲的兒童中進行的研究,今年1月發表在《自然》(Nature)開放獲取的合作期刊“npj Digital Medicine”上。
這個新研發的人工智能利用深度學習算法,采集包括年齡、種族、性別、眼睛屈光不正程度,以及角膜和視網膜之間的距離等數據,處理六歲至12歲兒童的視網膜圖像,以預判他們在11歲至17歲時期患上高度近視的可能性。
新加坡眼科研究院人工智能數碼創新研究組主任張書維副教授說:“下一階段,我們將在真實環境中測試人工智能算法的實用性,並利用眼科技術來解釋人工智能系統看到的情況與推導過程。這有助于提高眼科醫護人員、患者和家長對系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