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加坡中央醫院動手術的病患,現在可通過一套符合本地情況的術前風險評估,更准確地了解可能在手術後産生並發症甚至死亡的風險。
中央醫院一組麻醉師收集並分析了2012年至2016年間,在該院完成手術的10萬名病患數據,以制訂這套評估框架,並設計出測試工具。有了測試工具後,醫生只須輸入病患即將接受的手術類型、年齡、性別、紅血球分布、貧血指數,以及心髒病史等資料,就能計算手術的風險分數。
測試工具有四種風險級別,准確率超過九成。除了燒傷、移植和心髒病手術外,它適用于所有手術病患,包括緊急手術。
負責研發這個評估測試的中央醫院麻醉學顧問醫生海利·裏紮爾(Hairil Rizal,38歲)受訪時指出,一直以來,本地醫院使用的術前評估工具源于西方醫療系統,有的測試項目甚至已年代久遠。他說:“中西方病患的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完全不同,使用國外的評估測試無法真實反映本地病患的風險。而且近年來醫院接收的年長手術患者越來越多,我們希望能更好地評估本地患者的手術風險,以便做好應對措施。”
海利也是該院圍術期服務組長。圍術期指的是手術前、中和後期。
病患一般因病情、個人體質或麻醉反應等多重因素面對不同的手術風險,有的在手術後30天內因並發症死亡,有的則在術後24小時內轉入加護病房接受治療。這類手術風險評估一般在手術前的兩周進行。海利說,醫生和病患可根據風險級別,針對術後可能出現的身體狀況進行討論。
他說:“如果患者有中度貧血,醫生可先對症下藥,讓患者在這兩周內服用藥物補充鐵質再動手術。測試結果也能協助醫生爲手術高風險患者做好准備,如預先安排好加護病房床位,一旦身體出現狀況可及時住院治療。”
不過,他指出,並非所有手術患者都認真看待這類術前評估,中央醫院手術患者中有高達兩成沒有進行評估。他說:“這是一套專門的手術風險評估,與平時的外科醫生咨詢不同,希望患者能認真對待這個評估服務,在手術前能和醫生有充分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