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躍社科大學科技院氣象與氣候學家許智揚副教授受詢時說,調查指新加坡周圍的平均海平面每10年上漲二到三厘米,導致大潮在豪雨之際更容易高漲。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的平均海平面已經比1970年上升了14厘米。“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進而造成海水水位上升。雖然目前新加坡所探測到的漲潮和退潮差別甚小,但隨著氣候變化在接下來幾十年持續,人們的生活將受高潮水顯著影響。”
我國近日海水漲潮,星期三(2月22日)中午海岸水位更漲至3.4米,東海岸公園部分臨岸區域一度淹水。
公用事業局也指出,漲潮和暴雨大大加劇了沿海地區發生淹水的風險。當局在雙溪布洛濕地、白沙公園、德光島和濱海灣等地采取自然防護、硬體工程和混合方案,進行海岸防護。目前,新加坡的海岸線有大約70%受防浪堤保護。
海水每天漲潮退潮原本正常,但高于平常的大潮不時會發生,若碰上豪雨就會影響水道和溝渠的水位,溢出到周圍區域造成淹水。
海水每天漲潮退潮原本正常,但高于平常的大潮不時會發生,若碰上豪雨就會影響水道和溝渠的水位,溢出到周圍區域造成淹水。
公用事業局在臉書發貼文指出,水位增高源于大潮(spring tide),是因太陽、月亮和地球之間引力造成的一種自然現象。
延伸閱讀屋子地面雖墊高七八公分 烏敏島居民大潮時難避淹水困境
根據國家環境局網站,我國星期三中午12時24分出現3.4米高的大潮。《聯合早報》攝影記者下午約3時走訪東海岸公園時,有部分草地和走道積水,工作人員在旁用水管排水。
學者:氣候變化持續 生活將受高潮水顯著影響
我國南部海岸曾在2014年、2015年、2018年和2019年的1月和2月期間,探測到3.4米大潮。當局早前在今年1月25日,也探測到高達3.4米大潮,當時東海岸公園部分區域同樣淹水,但兩小時內就消退。
環境局網站指出,2月23日和24日約中午時分還將出現超過三米的大潮,公衆屆時若身處臨岸或水道和溝渠旁應多加留意。
我國至今所報道過最高的大潮是3.9米,發生在1974年2月,事發後新加坡河水位高漲,造成大面積淹水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