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促使人們更關注心理健康,我國政府也因此成立一個跨機構心理健康工作小組,加強和整合社區內的心理健康及社會服務。不過研究團隊認爲,我國還須要做得更多。
研究報告的其中一名作者、心理衛生學院院長馮舜聖副教授提議,除了鼓勵尚未確診的人就醫,我國也應該讓人們更容易參與同伴支持計劃,並提升公衆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消除他們的歧視。
本地醫學研究團隊發現後冠病時代的焦慮和抑郁症狀,所帶來的醫療資源開銷以及對工作生産力造成的損失,每年總值約157億元,相當于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2.9%。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和心理衛生學院去年4月至6月針對5725名新加坡成年人展開相關研究,並在星期三(4月26日)發文告公布研究結果。
他說:“我們也要爲全科醫生和綜合醫療保健人員提供培訓,讓他們能夠診斷和治療心理疾病。這些都是幫助民衆成功康複的策略。”
帶領這項研究的杜克—國大醫學院教授芬克爾斯坦(Eric Finkelstein)指出,這種情況令人擔憂,因爲這反映出這些人並沒有從有效的治療中受益。
芬克爾斯坦說:“根據研究結果,只要成功改善心理健康情況,對醫療以及生産力都會有好處。”
據團隊估算,焦慮和抑郁症每年對我國造成的經濟負擔總值約157億元,約等于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2.9%。
團隊也發現,出現症狀的研究對象當中,有13%去過急診部門至少一次,9%曾住院,每個人每年的醫療開銷平均增加1050元。這些人每年因此而額外請病假17.7天,工作生産力也下滑40%。
研究結果也刊登在《BMC精神病學》期刊。團隊目前也針對我國青年展開類似研究,同時探討如何協助他們更容易參與同伴支持計劃。
團隊發現,14%的研究對象出現抑郁症的症狀,另有15%出現焦慮症狀,而當中有好些人同時出現兩種症狀。在出現症狀的人當中,只有32%選擇求醫,尋求心理咨詢的則只有24%。
我國的情況與國外相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冠病疫情直接或間接導致更多人抑郁或焦慮,患病率分別爲28%和26%。根據估算,心理疾病每年給全球帶來1萬億元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