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李宇欣 尹可然
當地時間3月23日,一場跨度約5小時的聽證會,讓TikTok掌門人、新加坡華裔周受資徹底火出了圈,其教育履曆和工作履曆更是被稱爲“開了挂的人生”。
環球時報
還有新加坡媒體稱,周受資的成功,代表了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勝利。
資料圖片:周受資(圖源新華社)
從教育的角度,“雙語教育”不算一個新鮮詞。以成都爲例,從幼兒園到中小學,都有不少名字裏就含“雙語”的學校。
那麽,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模式?它和傳統的中式教育、全英文教育等又有區別?這種學習模式,對于中國家長而言,可以帶來哪些教育的啓發呢?成都商報教育發布記者專訪了三位資深留學界人士。
這場大約五個小時的聽證會,讓周受資火遍了整個華人圈。一位身在加拿大的成都媽媽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周受資也是當地華人圈子關注的焦點人物。
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出席
美國國會衆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聽證會
家長們尤其關注周受資的教育履曆。
據環球時報報道,周受資1983年出生于一個新加坡普通華裔家庭,父親從事建築工作,母親是會計。
12歲那年,他在全國考試中獲得高分,進入當地著名的“新加坡華僑中學”——新加坡最古老、最頂尖的中學之一。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王鼎昌、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都是華僑中學的著名校友。
18歲時,周受資依據政府要求,在新加坡軍隊完成義務兵役。退役後,他前往英國G5之一的倫敦大學學院(UCL)就讀經濟學。
倫敦大學學院在全球大概是個什麽水平呢?
成都樹德中學國際部主任鍾遠波介紹,倫敦大學學院的世界排名在前50以內,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的申請還是有一定難度,它對英語語言能力和學術要求都有相應的標准。近三年,樹德國際部每年都有10到30個學生被這個學校錄取。而周受資就讀的經濟學專業的錄取難度更大,每年大概只有零星的一兩位同學被錄取。”
此後,周受資又進入哈佛商學院攻讀MBA。可能有些人覺得現在MBA似乎有些泛濫,但是哈佛商學院的MBA,能考上的都堪稱絕對的精英,每年在中國大陸錄取的人非常少。
圖片來源:環球網
再看周受資的工作履曆:金融巨頭高盛擔任投資銀行分析師、Facebook實習、俄羅斯DST投資管理公司合夥人、小米公司CFO、TikTok的CEO。
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這樣評價:周受資成功的背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雙語教育制度可謂功不可沒。
公開資料顯示,雙語教育制度是指新加坡以英文作爲第一語言、母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爲第二語言,以兩種語言教學的制度。在雙語教育制度之下,新加坡人從小開始就必須接觸兩種語言。
最重要的是,新加坡人同時具有幾種不同的語言環境。新加坡彙聚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人民,除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人四個主要種族外,還有其他少數民族。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都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但英語爲其主要通用語。換句話說,新加坡的孩子可能從小就學習“雙語”,甚至“三語”“四語”。
聯合早報網的文章認爲,雙語教育制度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和國際視野,精通中英文也提高國人在國際上的就業競爭力,讓他們更有機會獲得理想的工作。
圖源環球網
除此以外,新加坡的中學也有很多特色課程。
據都市快報報道,在周受資的母校新加坡華僑中學,學校中學部和高中部都有極具特色的課程培養計劃。
比如電腦英才培育計劃,是爲對資訊科技有強烈熱忱、並有能力在中三、中四階段專攻信息通信技術的學生量身定制的課程。
數理英才培育計劃,通過許多激發學習熱忱的活動、更高層次的學術探研和其他高層次的學術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增強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自信心。
除了核心課程外,也設置了選修課程。作爲延伸課程,選修課程旨在激發、增進和拓展學生在數學、科學和其他領域的認識與了解。這些選修課程、工作坊和深廣活動,皆由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如大學教授、知名專業人士和校內講師負責主講或主導。
另外,新加坡華僑中學人文課程吸引充滿好奇心、熱愛閱讀和喜歡論辯的頂尖人才。通過三個人文科目——地理、曆史和英文文學的學習,學生能從不同的視角解讀錯綜複雜的全球性問題。
此外,融彙人文科目、語文、數學和科學的跨學科學習計劃是本課程的一大特色項目。通過這些結合真實情境的專題作業,學生能發現和理解不同學科的共同點,並能探索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求同存異。在課堂學習之外,當學生與學長、學弟合作組織活動時,如:座談會、模擬聯合國會議、實地考察和戲劇表演等,學習就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美中國際愛智學校GIA總校長王寅也注意到了最近周受資的新聞。王寅說,周受資的傑出,絕對不是偶然,確實也跟其成長的教育制度很有關系。
王寅介紹,新加坡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孩子從進入小學就開始逐層淘汰。比如,周受資中學就讀的華僑中學,是全新加坡最好的兩所初級學院之一。學校是6年制自主中學,設有4年制初中部和2年制高中部。新加坡在小學六年級會有統一考試,考華文、英文、數學和科學四門,只有考試成績在前3%的學生,才有望進入這所中學。
王寅說,能夠通過這樣嚴苛選拔的學生,其學習能力和智力必定不俗。
新加坡媒體認爲,周受資的成功,受益于新加坡推行的雙語教育政策,這也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認同。
鍾遠波告訴記者,對于新加坡的華人來說,雙語教育能夠保持一些華人傳統的文化根基,避免身份認同感的缺失。另一方面,雙語教育也讓新加坡人熟練掌握與世界對話的工具,加強與世界的鏈接,從而實現國際化。
從事留學行業多年的資深業內人士向昆也表示,雙語教育確實能加深新加坡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這本身就是一種優勢。”
不少家長問,國內也有不少學校打了雙語教育的旗號,這和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有何不同?
向昆說,國內的很多所謂雙語學校只是讓學生多學了一些英語課程,並且,學習英語的目的也主要是應試。但新加坡的雙語教育不是簡單的多學一門語言,而是從小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又有代表委員提出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占分比重,還有人提出應該“取消英語主科地位”。那麽,在當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英語科目的學習呢?
王寅認爲,之所以出現“學英語無用”的浪潮,或許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從考試分數的角度看,不少人認爲,學習外語應對中高考即可,沒必要學得過于深入;
從技能需求的角度看,大部分家長認爲孩子畢業後以外語謀生(例如做翻譯、外貿)的概率小;
還有人認爲,我們基礎學科、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學習有待加強,因此提出減少英語課時來平衡。
同樣作爲一名家長,王寅十分理解這些看法,但同時他也想告訴家長們:語言不僅是一門可以提分的工具,也是一個表達思想的工具和載體,“要知道,語言的背後是文化,文化的背後是曆史,孩子習得一門語言,就相當于打開了一扇了解其他文化的窗戶。同時,每一種語言都有自身的邏輯,習得一門語言,還多了一個認知的維度,無形中形成了我們常說的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鍾遠波也表示,雖然現在機器翻譯越來越“聰明”,但是,從交流的便利性和效率上來說,熟練掌握一門外語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機器可以“直譯”,但機器沒有情感,不能完全像人一樣去理解語言背後滲透的文化背景和深層次的信息。
向昆的觀點也與此類似。他認爲,周受資能在中國和美國都能在大公司擔任高管且取得亮眼成績,是因爲他對不同文化都有深刻理解,在文化上能夠相通。“很多人認爲語言只是一個工具,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此不用學。但學習語言歸根結底是在了解其背後的文化,這是使用機器、人工智能所無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