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加坡不僅是東南亞的經濟強國,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水平也堪稱亞洲翹楚,特別是中小學教育方面,比起很多歐美國家來說也毫不遜色。在2020年QS全球大學排行榜中,新加坡國立大學領銜亞洲高校,排在第11位,而中國的清華北大則分列第16位和第22位。
新加坡,作爲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國土面積僅724平方公裏,總人口不過500多萬。如此一個彈丸小國,爲何能夠在教育方面達到如此之高的水准?其獨具特色的雙語教育體系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雙語教育”的由來:傳統多民族國家與國際接軌的絕佳政策
說起新加坡的教育,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其重要的“雙語政策”。從今天的眼光看來,這一教育政策的優勢性非常明顯,得到了一衆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專家的肯定,而新加坡也毫不吝啬地向國外宣傳這一政策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建國總理李光耀認爲,新加坡獨特的雙語優勢能夠將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出能力更加全面、適應能力更強的國家人才。
隨著新加坡“雙語教育”體系的蜚聲海外,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將其作爲自己的心儀之地,成爲東南亞文化交流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建國之初,新加坡想要穩固政權、謀求發展,必須要先做好兩件事:一是要處理好本國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二是要邁出國門,盡快與國際接軌。
要實現以上兩點,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遠見卓識的領導人深知“欲速則不達”,選擇將重點放在教育上,從最基本的國民素質開始抓起,于是,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應運而生。
新加坡的民族構成主要包括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常住居民中有各大宗教的信徒,因此雖然其國土面積不大,但人口構成卻相當複雜。針對這種情況,新加坡教育部門規定:對國內存在的四大語言(英語、華語、淡米爾語、馬來語)一視同仁,學校進行教育活動時必須選擇兩種語言共同進行。而作爲學生,除了英語爲必修科目及教學語言外,還要學習自己所屬民族的母語。
根據科學家研究發現,雙語教育能夠有效鍛煉大腦的執行力,從小浸潤在中英雙語的語言環境下,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熟練掌握雙語交流的技能,實現無縫切換的同時還有助于大腦記憶力的強化和注意力的集中。
教育專家也專門做過實驗,在雙語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擅長解決複雜的任務,即便是與語言毫無關系的問題。換言之,“雙語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在語言範疇,而是對其大腦的開發以及行爲習慣形成了終身的影響。
另外,“雙語教育”環境也可以讓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國不同背景的人,對于他們了解國外文化、培養開放精神都大有助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從小具備雙語語言優勢的新加坡人才自然有著巨大的優勢,從而在來自各國的精英中脫穎而出,爲新加坡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鋪墊了雄厚的基礎。
二、爲何新加坡要將英語作爲學校教育的第一語言?
在國內衆多的語言種類中,爲何新加坡獨獨對英語情有獨鍾、格外重視呢?細細探究新加坡建國初期的內外局勢,我們歸納出五大原因。
第一,英語是新加坡四大官方語言之一,且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頻率要遠遠高于其他語種;
第二,英語是教育系統的行政和教學語言,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從小在英語語境中長大,耳濡目染,早已習以爲常;
第三,英語不僅是各行各業的工作語言,更是政府部門的正式語言;
第四,雖說新加坡國內民族衆多,但各族人民或多或少都會說一點英語,選擇英語作爲第一語言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共處和友好交融;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英語是西方國家的通用語言,並且在歐美國家的主導下成爲國際第一語種,這對于小國寡民的新加坡來說意義非凡,只有掌握了英語,才能夠“走遍天下都不怕”,有利于新加坡得到更多的國外資源。
有趣的是,新加坡曆史上曾經是“日不落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鬥轉星移來到和平年代,學生們一方面在曆史書上學到祖國被侵占的曆史,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侵略國的語言,其間的“愛恨情結”五味雜陳,發人深省。
其實,像這樣的國家有何止新加坡一個國家呢?很多亞非拉國家在曆史上都曾淪爲強國的殖民地、附庸國,但是到了如今的新時代,要想走上國際化道路,不在國際舞台上落後,就必須接受英語作爲國際交流語言不可替代的地位。畢竟,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今時代的主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英語語言能力,然後爲國家的發展強盛服務,有何不好呢?
其實在二戰時期,新加坡就曾經實行過“雙語教育”,但卻是出自完全不同的目的。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推行這一政策,是爲了吸引大量的華族學生到學校,然後削弱和消滅華文教育,並借此打擊華族人民的政治活動,這一通過教育手段實現政治、經濟目的的行徑爲人不齒。
新加坡實現國家自治之後,政府大力推動國家發展,在穩固政權、恢複經濟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這一階段沿用“雙語教育”體系,是爲了利用英語語境教育的優勢,一方面充當語言橋梁促進各民族的統一,另一方面可以更快地與國際接軌,融入國際市場。
出于這一戰略考量,在1960年後,新加坡開始設立一大批混合學校,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雙語教育的風潮也愈發興盛。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新加坡掌握雙語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老百姓對這一教育政策普遍持有肯定和支持的態度。
三、耳濡目染,因材施教:科學全面的教育方法
其實,新加坡對本國學生“雙語學習”的要求並沒有想象中那麽苛刻,必須精通兩門語言。經過數十年的歸納研究,教育學家發現,由于學生個性、智力等因素的天生差異,能在兩門語種都達到精通的人數非常之少。
總理李光耀曾對各水平的學生比例做過粗略的估計,其中雙語水平都能達到高級的學生比例不到10%,因此他提出,希望所有學生至少能認真學好英語這一門語言,而對于自己的母語學科起碼要能夠保證日常交流。
後來,教育部門推出“因材施教”,主張在小學階段廣泛普及雙語教育,篩選出能夠適應和不能適應的兩類學生,在其升入初中後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這一舉措無疑細分了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能夠爲國家有針對性地培養棟梁人才,“精准投放”、“人盡其才”。
在實行“雙語教育”的過程中,學校的老師們不僅會在英語課堂使用英語,還會逐漸將英語運用到曆史、地理、音樂、美術等非語言學科,這種教學模式被稱作“浸濡計劃”,讓學生長期浸潤在英語語境中,逐漸習慣這種語言,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效。
到了後來,“雙語教育”體系漸趨成熟,學校又加快了學生“從母語向英語過渡”的速度,在中高等教育環節實行強制性英語教育,即英語爲主、母語爲輔,如果你不會說英語,上課的時候就什麽都聽不懂,新加坡對于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占到了驚人的81%,而使用母語的時間則只有可憐的19%。隨之而來的就是母語學校的逐漸沒落:1976年淡米爾文小學就已經招不到新生了,而馬來文小學則在1982年面臨了同樣的困境。哪怕是華文小學,1984年的一年級新生也只有260名,在全國小學中僅占0.7%,與英語小學的99.3%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長期堅持的“雙語教育”收獲了卓著的成效。
21世紀以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已經達到了亞洲第一的水平,且一直遙遙領先。學校中優等生的比例遠遠高于中國,而差等生則非常之少,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
結語
2018年,新加坡跻身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其高度發達的外貿經濟令周邊國家贊歎不已。新加坡小國崛起的曆史過程與其“教育興國”、“知識經濟”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它首創“雙語教育”所獲得的成功有效地促進了新加坡的國際化,使得這個小國在21世紀初的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新加坡的華語與方言》
《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演變》
《新加坡的社會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