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認爲,大自然科技市場和在城市空間恢複自然環境,是另兩個值得注意的投資趨勢。大自然科技能夠加速或擴大基于大自然的解決方案,包括無人機科技用于森林再造和提高農作物收成。而在城市空間恢複自然環境,不僅是爲了恢複生物多樣性,它還能改善空氣素質和降低城市溫度。
方玉琳說,生物多樣性金融可以通過一系列工具提供,例如資助、債務、股權、財政、市場、監管,以及風險管理。
企業淨零目標更普遍 多種籌資工具可使用
所謂生態系統服務,是指生態系統直接或間接爲人類提供的福利,例如食物、水、木材、油、蜜蜂播種等等。
王淑儀指出,生物多樣性金融的工具包括爲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債券、貸款和影響力投資。
另外,生物多樣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簡稱生物信用)雖然是個仍處于萌芽狀態的市場,卻是值得留意的趨勢。
生物自然生長的地方讓位給了道路、建築、礦場、田地等,飛禽走獸的毛皮成了人類的時裝。人類日益意識到地球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依賴的生態平衡,正在日益被人類的各種活動破壞,影響農産、漁産,以及食品安全。這種種的活動都應納入綠色考量,以保護生物多樣性。
首先,尋求通過以下方式來創造生物多樣性共同利益的投資活動:生産性土地使用/農業;淡水/海洋可持續生産;廢物和塑料管理;林業和種植;旅遊/海生態旅遊服務;其他投資。
普華永道新加坡(PwC Singapore)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主管合夥人方玉琳受訪時說,生物多樣性金融可定義爲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恢複或可持續使用方面的資金籌集與管理。生物多樣性金融的資金來源有三:一、國內公共開支,這是大部分生物多樣性金融的來源;二、國際資金流動,例如官方發展援助;三、私營部門。
華僑銀行研究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分析師王淑儀今年3月在一份關于生物多樣性金融的報告中指出,全球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依賴很高,尤其是來自食品和時尚等主要價值鏈。如果自然生態系統崩潰,將産生重大的經濟和社會影響。世界經濟論壇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把“生物多樣性損失和生態系統崩潰”列爲今後10年全球五大風險之一。
第二,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或恢複爲主要目標的投資,例如保護地段的使用或陸地生活環境(生境)保護、淡水和海洋生境保護。
與此相關的是,據報道,耕地和保護區的保護,占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資金需求總額的一半以上。
縮小保護資金需求落差 混合融資是有效工具
談到生物多樣性金融爲什麽很重要,她指出,首先,全球5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高度或中度依賴大自然和它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因此阻止和扭轉對它們的負面影響,會有很大的作用並且至關重要。
永續發展·ESG
延伸閱讀 調查:亞太七成保險公司將ESG納入投資策略調查:重點關注環境因素影響 八成企業願撥20%預算給ESG項目
王淑儀說,由于全球對自然資本的依賴,加上人們對生物多樣性金融的興趣日益濃厚,投資者對日益增加的大自然風險有了更多認識。越來越多公司正在制定淨零目標,其中一些公司對大自然作出了承諾。
第三,投資于基于大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以保護、加強和恢複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方玉琳認爲:“政府和私營部門確實需要合作,以縮小在生物多樣性資金方面的這個落差。混合融資可以是一個強而有效的工具,通過適當的成本和風險分配,利用公共資金來撬動私人資金。”
她還指出,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的生物多樣性金融參考指南,將集資所得的使用分爲三類:
生物多樣性金融究竟包含什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項目有哪些籌資途徑?
道路、建築、采礦、飲食和時裝等等,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都和本期“永續發展”系列要談的生物多樣性金融(biodiversity finance)有關。
方玉琳指出,對于企業來說,喪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退化,也會帶來直接的商業風險,例如更嚴格的監管,或因供應鏈的中斷而間接帶來危機。
生物信用是一種經濟工具,用于爲有益生物多樣性的活動提供資金,例如關鍵生境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