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藝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專業領域的藝術造詣,也須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思辨力和共情能力。
她說:“在城市空間的設計上,不僅須優先考慮美學和功能性,可持續發展也是重要考量。”
新加坡藝術大學首屆藝術研討會于星期三(5月10日)舉行。拉薩爾藝術學院院長史蒂夫·迪克遜教授(Steve Dixon)、南洋藝術學院院長蘇惠蘭、新加坡藝術學院校長黃藝敏、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秀桃音樂學院院長彼得·托奎斯特(Peter Tornquist)博士、印度作家魯斯托姆·巴魯查(Rustom Bharucha)在新藝大校長郭建文教授主持下,一同探討了當今藝術教育的核心要務。
黃藝敏指出,如今學習與教育模式已有很大轉變,學習內容不局限于課本,還與現實世界的問題緊密相連,知識體系與藝術形式也由單一化內容變爲跨學科的、多元化的內容。學生應有勇氣和智慧面對周遭的變化與不確定性,用于探討不同的可能。
延伸閱讀 陳振聲:新藝大應促進藝術文化蓬勃發展
蘇惠蘭說,在接下來新設立的學士學位課程當中,將積極培養這方面的設計師,爲個人和社區發展提供環保的設計與解決方案。
各藝術教育高等學府的代表在對談時提出,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藝術畢業生應對不同的文化和新興技術保持開放,並且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創造力。
拉薩爾藝術學院學生作品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
人工智能發展影響當今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迪克遜教授介紹多項拉薩爾藝術學院的學生作品如何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如利用虛擬實境(VR)技術呈獻沉浸式體驗舞蹈、表演等。
蘇惠蘭強調,在享受科技便利時,仍應打好藝術教育的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與同理心,人工智能還不能完全取代藝術創作者的工作。
她說,藝術能連接人們的心靈、産生共鳴,這是人工智能所無法取代的。學生須要優先培養自己對他人的共情能力,如果沒有這一點就和機器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