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35年,全國會有八條地鐵線和兩條輕軌線。目前,每10戶家庭中,七戶人家只要步行不到10分鍾就能抵達一個地鐵或輕軌站。未來10年,每10戶家庭八戶能有這樣的便利。
公路占了我國總土地面積的12%,工業占13%,住屋占15%。不過,我國的碳排放約15%來自陸路交通系統。
在改善擁車證系統的效率的同時,我國不能忘記所定下的“減少用車”願景。
交通部長易華仁星期一(5月8日)發表的部長聲明說,在應付新加坡人的交通需求及提升生活環境方面,我國面對兩大限制,一是土地,一是碳排放。
延伸閱讀 緩和供應波動 6000張擁車證提前回流市場易華仁:私召車業等不是擁車證成價飙升原因
他指出,陸交局和各政府機構正在結合陸路交通和城市規劃的策略。有了良好的公共交通銜接和活躍通勤基礎設施,一般交通所需的公路和停車空間就可少一些。
我國地鐵系統占總土地面積不到1%,但每日乘客量約300萬人次。相比之下,公路占我國土地面積的12%,每日車程,包括汽車、電單車、巴士和私召車的趟次共700萬次。乘搭地鐵的碳足迹也比駕駛內燃式引擎車輛少90%。
易華仁說,政府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四通八達、具包容性以及可持續的陸路交通系統,以滿足國人需求。大衆化公共交通系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方式,因它可在占據土地面積最少和碳排放最低的情況下運送最多人。
“在規劃和重新發展鄰區時,這就是我們所設想的‘減少用車’的未來,優先考慮行人、腳踏車騎士和公共交通使用者,減少私人車輛的需求和使用。”
他也說,隨著新加坡繼續發展,國人的交通需求會有變化,交通政策也要與時俱進。但最終是否能實現“減少用車”的願景,取決于每名新加坡人每天所做的通勤選擇。
易華仁強調,在改善擁車證系統效率的同時,國人不能忘記我國致力打造“減少用車”社會的目標。擁車證系統有助于我國打造一個更可持續的交通系統和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易華仁說:“這就是爲什麽大衆化公共交通是我們交通策略的核心,而地鐵系統是交通系統的骨幹……在擴展公共交通網絡的時候,我們會確保它具包容性,價格負擔得起,並可持續。”
爲緩和擁車證供應的波動,陸交局星期一宣布,破例從未來三四年將注銷的汽車中,提前撥出6000張擁車證回流市場。這些配額會從5月第二輪公開投標活動起,分幾個季度重新分配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