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高淨值人士到底有什麽價值?本期《世界大解說》請Bayfront律師行管理合夥人林偉恩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家族企業學院資深顧問許茵妮教授深入分析。
《世界大解說》訪問了紮根獅城多年的兩位高淨值新移民——JOS辦公家具可持續發展項目創始人周海燕和Seatrek Trans船務公司創始人阿斯福爾(Asifur Chowdhury),嘗試從他們移居我國的經驗找答案。
周海燕樸素親切,熱衷公益,帶給新加坡的不只是投資,還承諾把回收辦公家具項目所得利潤全數捐給慈善。
致力減少高淨值人士與本地人的隔閡
那天傍晚,她在裝潢簡約精致的體驗中心辦了一場盛大派對招待客戶和商業夥伴,也爲記者講解她2020年啓動的我國首個回收辦公家具項目。
財富上的差距,不一定會構成距離;生活圈子的不同,也並非打不破的隔閡。
只不過一般人難免會以財富來界定高淨值人士。除了感覺他們很遙遠之外,更無法理解這個群體的到來可以如何讓新加坡受惠。
不過,當她變身義工時,不只親自去巴刹買菜,還下廚煮愛心素食午餐給慈濟紅山義診中心數十名志工。
一身黑色連衣裙外加一件黑色繡花外套,盡顯幹練和高貴優雅的氣質,也體現周海燕“高淨值”的一面。
《世界大解說》訪問的第二位高淨值人士,是30年前從孟加拉移民獅城,在本地開設Seatrek Trans船務公司的阿斯福爾。這家公司在2015年頂峰時期,營業額高達2億元。
02:00 投資更謹慎 並非人來錢沒來 05:08 獅城非踏板 在此落地生根 06:05 周海燕:放下自我結好緣 07:36 阿斯福爾:40%財富獻公益 09:14 提高投資門檻 吸引對的人才 12:58 如何消除遷移者與本地人之間的隔閡?
阿斯福爾(中)到丹戎巴葛區的租賃組屋給獨居老人派發免費午餐。(張榮攝)
視頻內容:
49歲的周海燕2009年從中國上海移居新加坡,與日籍丈夫在日本、中國和新加坡都有生意,跨足服裝、財務管理、環保家具等多個領域。
但只要遷移者像周海燕和阿斯福爾,用行動展現融入本地和回饋社會的誠意,海納百川的島國還是樂意接納他們的。
我國今後除了要盡量吸引真心以新加坡爲家的高淨值人士,也要致力減少他們與本地人之間的隔閡,讓兩者“同屬一個世界”。
用她的話來說,做公益是一個“放下自我,然後去跟別人結個好緣”的過程。
平易近人的他透露,自己和妻子移居新加坡後,並不怎麽和本地其他孟加拉新移民往來,夫妻倆的社交圈子一直都以新加坡人爲主。也因爲如此,他們很快就融入並適應這裏的生活,掌握本地風土民情。
延伸閱讀 落戶獅城 外國富豪獻愛心融入社會 本地家辦近兩年激增 今年較疫情前多三倍
《世界大解說》攝制團隊先在周海燕創辦的JOS辦公家具可持續發展項目位于羅敏申路的體驗中心專訪她。
周海燕與日籍丈夫和三個女兒目前都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白豔琳攝) 周海燕(左)過去八年是慈濟的活躍志工,做公益時經常與普通市民交流互動。(葉俊穎攝)
多數人對高淨值人士的既定印象是國外來的超級富豪,住豪宅開名車,出入高檔場所,生活奢靡,屬于“另一個世界”。
近年來,基于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大批高淨值人士又開始帶著財富密集湧入新加坡。在通貨膨脹、房價車價等物價持續高漲的大背景下,這些移居者的到來進一步加深本地人對生活的焦慮,引起有關高淨值人士貢獻何在的爭論。
放下身段,親力親爲服務市井小民,這樣的融入和回饋,難能可貴。若對獅城沒有深厚感情,恐怕難以如此付出。
周海燕(前排左二)在本地投入一半以上的時間做公益。(受訪者提供)
有輿論指這些富人把錢帶入新加坡後卻“按兵不動”,並未達到刺激本地投資及就業市場的預期效果。反而因爲這群人在獅城買豪宅名車,花錢不手軟,民間一些聲音認爲他們進一步推高了私宅售價、租金和擁車證價格。
60歲的阿斯福爾去年在接種冠病疫苗後三度暈倒,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曆促使他重新思考人生意義,下決心要用余生回饋本地社會,把40%財富捐出來做公益。
阿斯福爾樂于幫助弱勢群體,要把40%財富用作公益。(陳來福攝)
周海燕:放下自我結好緣
阿斯福爾:40%財富獻公益
他設立的慈善基金Sazz Initiative每周六會提供免費午餐給丹戎巴葛區的獨居老人和弱勢家庭。每個星期天贊助免費巴士,載四座客工宿舍的約160名客工去市區遊玩,還捐贈他們電飯鍋和電風扇。
他笑著說:“我們總是請新加坡朋友來家裏做客。這在新加坡並不普遍……但我們盡量鼓勵這種做法,讓每個參與者自帶食物來分享,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成功讓很多人對我們打開心扉。”
行善以外,阿斯福爾對于融入本地社會也有自己的一套。
財富以外,高淨值人士又如何融入並爲本地社會做貢獻?
素顔,紮起長發,身穿慈濟制服在鄰裏穿梭,並用一聲聲“師哥”“師姐”和“感恩”來與其他志工和市民交流。周海燕此時就跟鄰居阿姨一樣接地氣,與“高淨值”絲毫搭不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