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時曾隨外祖父母在中國湖南生活的賀偲俐(20歲)說,這部戲喚起了她許多共鳴。她和劇中的孩子一樣,因爲距離和不熟悉方言的原因與祖輩逐漸疏遠,但是通過傳統節日、傳統文化聯結了關系的紐帶。
延伸閱讀 文物局文化遺産計劃2.0 增強國民文化身份認同三歲學潮劇 女孩堅持六年樂在其中
工教院遊戲設計與開發講師許坤全說:“這個項目爲我們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跨學科的平台和體驗,讓他們將現代數碼內容制作技術與傳統的戲曲藝術形式相結合。”
參與實習的蘇潔敏(17歲)說,大家總共制作了醫院、組屋、學校、餐館等八個布景。每個3D建模的雛形大約耗時一周,從雛形到完善細節,如調節光感、物件的質感等,還需要團隊兩到三周的共同努力。
九名國家工藝教育局高級證書電腦遊戲設計課程的二年級學生,今年2月底到南華潮劇社實習,爲音樂戲曲《戲誰先說》制作3D數碼布景,以提升觀衆的觀賞體驗。
傳統節日與文化是聯結祖輩紐帶
《戲誰先說》的導演何聲勇受訪時說,這出劇和傳統潮劇的舞台場景不同,學生們爲這出劇增添了多媒體的元素,並且爲了舞台效果不斷精益求精,付出了很多努力。
蘇潔敏說:“家人知道我去南華潮劇社實習都非常高興,也很支持我,希望我可以提升華文和方言水平。雖然畢業後我會從事設計相關的工作,但這次的經曆讓我探索了本地的戲曲文化,更加了解華族文化。”
郭文炫(17歲)說:“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制作的時候,我意識到我學的東西是不夠的,爲了有更好的效果,我會在網絡上搜索教程,怎麽建模做出窗簾、怎麽做成我想要的質地等等。”
利用課堂所學,爲音樂戲曲演出制作3D數碼布景,工藝教育學院學生參與潮劇幕後制作工作,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感。
雖然這些學生都沒有戲曲基礎,多數的籍貫也不是潮州,但是參與這次演出的幕後制作加強了他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
何聲勇說,“戲誰先說”是“是誰先說”的諧音,在東方文化裏,人們情緒往往是內斂含蓄的,希望這部戲可以讓人們、尤其是家人之間可以直接表達感受,勇敢地說出愛。
以本地家庭爲背景 融流行音樂與潮劇唱法
來臨星期五(6月16日)和星期六將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演出的音樂戲曲《戲誰先說》,把傳統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融合流行音樂與潮劇唱法,並以當代新加坡家庭爲背景,通過代際之間語言、思想的代溝,來探討文化與方言流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