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地及海外大學推動跨學科教育,研究指出,若能讓學生消除對于興趣不可改變的心理障礙,可鼓勵各學科學生探索和融彙多元知識。
領導研究的耶魯—國大學院社會科學(心理學)副教授保羅·奧基夫(Paul A O’ Keefe)說,線上活動采用心理學策略,通過直接和間接的遊說方式,鼓勵學生改變固有思維。
自認不是“數理通”的文科生,對數理科目産生抗拒,學習自然難有進步。
奧基夫指出,上述成績的差距具有意義,因爲成績較好的學生是因學習興趣有所提升,這有望形成較持久的作用,讓學習成果繼續積累。
興趣提升或形成持久作用讓成果積累
對照組的學生也進行類似活動,但課題與成長型思維無關,他們的思維維持不變。
一項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研究發現,要改變這種固化思維,簡單的30分鍾線上閱讀和反思活動,可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文科生若認同興趣可靠後天培養,就會自發産生學習動力,數理科目成績會比固守原有思維的學生來得更好。
學生即將開展大學生涯,都希望爭取優秀表現,奧基夫指出,這無形中讓他們更願意接受遊說。至于遊說作用多大,視學生思維固化程度而定。
線上活動分三部分。隨機分配到幹預組的學生接觸一系列激發成長型思維的活動。
本地大學近年擴大選科的靈活度,提升跨學科教育,奧基夫認爲,這個趨勢令人鼓舞。但他指出,各年級學府若想進一步鼓勵學生探索多元興趣,或可思考如何調整課程和成績評估方式,營造合適的環境,以減少對分數過度重視的心態。
延伸閱讀 蔚铿:文科理科結合耶魯—國大學院與國大博學計劃特長 新設國大學院下月迎來首屆400新生
所有文科新生須在一年級修讀兩門數理科目。年終成績顯示,自認不是“數理型”的學生當中,幹預組的計算科目成績,比對照組高7.5%。至于數學科目,幹預組的成績比對照組高4.3%。
學者:可思考調整評估方式 減少對分數過度重視
奧基夫是與耶魯—國大高級研究員霍伯格(E. J. Horberg)聯手展開研究,斯坦福大學資深心理學學者卡羅·杜維克(Carol S. Dweck)教授及格雷戈裏·沃爾頓(Gregory Walton)教授參與合作。
最後,學生做反思並撰寫兩篇短文。第一篇讓學生憶述一段對嶄新課題産生興趣的親身經曆。第二篇短文讓學生論述爲何探索多元興趣對大學新生有益。
他們首先閱讀一份學術研究資料。該研究指出,興趣未必與生俱來,不可改變,學生可憑後天努力,培養不同興趣和能力,並且對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接著,學生閱讀學長的文章。這些學長講述探索自己學科以外的知識,讓他們獲益良多。
“我們不認爲,接受幹預措施後,學生自動會徹底改變。他們還得經曆一個循環反複的過程……例如,當他們去上原本不大感興趣的數學課,因心態已較開放,更願意去嘗試,學習表現更好,興趣就越高,他們更願意去嘗試,進步就越大。”
這些學生在迎新會期間進行一項30分鍾的線上活動。學生皆具備綜合學術能力,包括數理方面的技能,但多數自認不是“數理型”學生。
“這些成果是一項低成本、30分鍾線上活動所激發,而此活動也可輕易發布給數百名學生參與。從政策角度看,這是一項效益良好的教育投資。”
研究員先後做兩項調查。第一項小型調查針對一所博雅教育學院的175名新生。第二項則有580名大一新生參與,他們來自本地一所大學的人文暨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