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建議服務供應方在爲患者進行財務輔導時使用收費基准,收費高于基准的服務方也應向患者及付款人解釋。患者也可以根據基准,在選擇護理方案前貨比三家,若有疑問也可以提出。服務供應方也可利用基准評估自己的收費是否合理,保險付款人則可用以評估索賠申請。
收費基准也根據手術和疾病的標准化護理費用而定,包括以患者住在私人醫院單人病房計算。當中大多數的收費也涵蓋成人和兒科病患,但在特定的疾病,例如哮喘,兩者有不同的收費基准。當局在制定收費基准時,也根據過去收費的第25百分位數和第75百分位數之間計算。
衛生部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推出外科醫生收費基准後,近九成的外科醫生收費在基准的上限內,高于收費基准推出前的大約八成,收費超過基准上限的情況也相應減少。
衛生部說,收費基准配合其他措施,如強制新綜合健保計劃(Integrated Shield Plans,簡稱IP)附加險(rider)的保戶共同支付至少5%的住院費和取消全額索賠範圍等,控制了私人醫療領域的成本上漲。
衛生部已全面接受收費基准咨詢委員的建議。公衆可在衛生部網站,查詢私人醫院的收費基准。
有制定收費基准的手術,手術費中位數保持平穩,位于第90百分位數的收費減少1.7%。相較之下,沒有收費基准的手術收費中位數同期增加2.7%,屬于第90百分位數的收費增加3.8%。
領導收費基准咨詢委員會的黃守木醫生說:“我認爲新的費用基准讓有關各方能更好地評估私人醫療領域的治療費用,這對患者來說尤其重要。因爲這些措施將讓他們能更好地做出更周全的決策。爲了使基准有效,我鼓勵有關各方適當地使用它們。”黃守木是乳房腫瘤科及內泌科的外科顧問醫生。
黃守木醫生:新基准可助患者做出更周全決策
如果收費過高造成醫療服務供應方與保戶和保險公司之間出現糾紛,各方也可通過臨床索償解決程序(Clinical Claims Resolution Process,簡稱CCRP)化解糾紛。
衛生部推出收費基准後,近九成外科醫生的收費定在基准上限內,比公布基准前多出一成。衛生部已個別通知外科醫生他們的收費情況,之後將繼續探討如何避免醫生收費過高。
爲確保收費基准能反映醫生所面對的成本和通貨膨脹的壓力,衛生部也已根據過去幾年來人力、租金和其他成本的增加,調整所有收費基准。去年的外科醫生收費基准同2017年相比提高12.1%,麻醉師收費同2018年相比增加9.9%,住院看診收費同2020年相比則增加5.7%。
衛生部指出,過去幾年,私人醫生收費中位數複合年均增長率爲2.7%,低于同期私人醫院收費和整體私人醫療費中位數4.3%和4.5%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顯示制定醫院收費基准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 醫藥與保險協會:新基准讓醫療費更透明
對于收費持續高于基准的醫生,衛生部強調在采取行動前也須考慮到個別情況的複雜程度。衛生部可能要求有關醫生解釋,例如專門處理情況比較複雜的患者。
收費基准咨詢委員會在制定和更新收費基准時,參考了2016年至2022年上半年之間的收費數據,並在去年6月至今年3月與600多名專科醫生、所有私人醫院的行政人員和保險公司交流。
以白內障手術來說,醫院收費介于2600元至4700元之間,外科醫生收費介于2900元至4400元之間,麻醉師收費則介于550元至900元之間,手術的總費用基准介于6050元至1萬元之間。
衛生部透露,自推出收費基准以來,當局已向本地外科醫生發出約600封信函,告知他們的收費與基准相比的情況以及其他建議。目前還沒有任何醫生因收費過高而收到額外通知或受處分。
如果出現醫生收費過高,當局可交由新加坡醫藥理事會調查和處理。過去曾發生的醫生收費過高事件就包括外科醫生林美麗于2007年向文萊皇室收取約2500萬元,作爲爲期七個月的癌症治療費,她最終被吊銷行醫執照三年,另加罰款1萬元。
衛生部更新私人醫療領域的收費基准,首次加入29項常見手術和疾病的醫院收費,同時將外科醫生的收費基准從之前的200項增至2100項,麻醉師的收費基准也從200項增至500項。
新加入的21項常見手術和八項常見疾病的醫院收費基准,包含病房、手術設施和儀器、填充物、消耗品、檢測、護理服務與治療,以及藥物的收費,但不包括外科醫生、麻醉師和住院問診的費用,當中一些可能是醫生的費用,但通過醫院收取。
近九成外科醫生的收費定在基准上限內
擴大後的外科醫生收費基准則將涵蓋所有患者能用的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和保健儲蓄(MediSave)支付的2100項手術。加上500項麻醉師收費,基准涵蓋私人領域幾乎所有手術。
衛生部是在2018年首次公布私人醫院200項常見的手術收費基准,之後在2020年公布麻醉師與住院時醫生看診的收費基准。衛生部將繼續在每三至五年檢討和更新收費基准。
衛生部星期三(6月14日)正式公布私人醫療領域新收費基准。衛生部長王乙康在臉書貼文說,收費基准是管理醫療成本整體戰略的一部分,自推出以來,基准讓收費更透明,緩和收費上漲。即使基准並非強制規定,依然是重要的參考點,供患者比較價格和讓醫生決定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