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介紹了新加坡靠用“智慧”的住房政策來鼓勵生育,有粉絲說,就算有房住也不敢生啊,現在的教育這麽“卷”。
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是如何解決人才與教育問題的呢?(作者注:我這裏談到的所有關于新加坡的認知,都是在新加坡一個星期的時間裏,跟當地各階層的人聊天獲得的信息,可能會有些不准確,歡迎補充)。
這次在新加坡,我跟4對有娃夫婦聊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樣本還算多元,可以歸納出一些普遍性的認知。有時候實地深度考察獲得的信息,比從網上搜索得到的冷冰冰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PART.01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整體來說,對本地公民(citizen)極爲友善,既考慮普惠的底層教育,又不避諱精英化預期。
這兩者如何協調?先從公民的教育待遇說起。
新加坡公立教育資源極爲豐富,各個學區都有不少公立學校。對于公立的初等教育,我接觸到的本地人一致認同質量非常好,公民的孩子可以優先進入公立教育體系,而且免費。
公民的孩子可接受免費公立教育,永久居民需要支付一點教育成本,但也不算多。兩者都不需要擔心沒有上學名額的問題。
大部分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會進入公立教育體系,特別有錢的人會選擇國際學校。
我們此行認識的一位保險從業人員,就把兩個孩子都送進國際學校,而且上無數的輔導班,據說一個月光孩子的教育費就要花費上萬的新幣。不過這種情況在新加坡人中占比不高。
公立學校在錄取完所有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後,才會擇優選擇國際生。也就是說持有工作簽證的家庭,也有機會享受到新加坡公立教育資源,但不能保證。
以下爲最近3年新加坡公立學校對永久居民/PR、外籍東盟國家人士/IS(ASEAN)和外籍其他國家人士(IS(Non-ASEAN)的小學和初中收費標准,費用按月收取。
有工作簽證的來自東盟國家的家庭,孩子讀公立小學2000多一個月,價格實在不算貴,不過名額不保證。
這次認識的一位從事教育的訪問學者,家裏三個孩子,就是公立和私立混搭。
總之,新加坡人對教育資源的充裕度是比較滿意的。
PART.02
既然有普惠的公立教育,新加坡“雞娃”的家長會不會很少?當然不會。跟我之前了解的差不多,我采訪的家長都認爲新加坡是教育資源競爭非常激烈的地方。
首先,“擇優”是新加坡官方認可的教育政策。
新加坡教育部認爲,要確保每位學生的潛力得到發掘、培養與發展,需要在初級教育的早期就通過考試選拔,對孩子進行分層分流,再集中社會資源,爲有精英潛力的孩子專門提供一種高質量和切合實際的教育路徑,刺激他們的個人成長。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加坡的高才教育計劃(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簡稱GEP),這個選拔考試在小學三年級就進行。每年分兩輪進行,8月初試,10月複試。
人家新加坡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卷啊。
初試一般每年8月考,考英語數學兩門。聽起來跟我們小升初的密考差不多,主要也是看英語和數學。看來新加坡也非常重視數學教育。
高才教育計劃考試,考察教育部大綱前三年學習的內容,著重考察學生對于基礎的掌握,只有10%的學生可以入選下一輪。
.
通過初試的學生在10月參加複試,複試的難度陡然加大,最後只有1%才會進入僅有9所學校開設的高才教育班,正式進入GEP的體系,進入和普通學生不一樣的學習生活,享受國家特別安排的精英教育。
爲了拿到這1%的“預備精英”名額,新加坡的中産家長當然絕對不會放松。
GEP考試被稱爲新加坡最神秘的考試——據說每年的試卷除了考生和監考人員誰都看不到,全部的答題紙都會在改卷後被銷毀。
新加坡重視數學教育
整個新加坡鼓勵學習數學的氛圍,一點不比中國輕松,大家對于低齡孩子的選拔似乎達成共識——精英教育就是要選拔智商上有潛力的孩子,而智商潛力就是通過數學能力來識別的。
大家在聊天中都衆口一詞,認爲新加坡的數學課本編撰得非常好,既生動有趣,又層次鮮明,還有很大的延伸性,可以讓有能力的娃不斷向後拓展。
(題外話:難怪這幾年新加坡的數學教輔書在中國也這麽受歡迎。)
不知道這是不是跟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獲得過“劍橋大學數學一等榮譽學位”這個教育經曆有關?
如果拿工作簽證,在新加坡沒有拿到當地的公立學校學位怎麽辦?
辦法也是有的,可以讓孩子去參加GEP考試,如果孩子能夠入選1%的“預備精英”名單,新加坡政府就會優先安排進入公立教育體系。如果上不了,就自己掏錢上私立或者國際學校。
新加坡的國際學校都是直接沖著把孩子送入國際知名大學的目標辦學,學費相當昂貴,每年至少要幾萬新幣,不過跟國內這種檔次的國際學校相比,也沒有貴太多。
大家可能會說,這對拿工作簽證的人好像很不友善?
確實,但這或許就是新加坡政府的思路:如果你拿工作簽證來新加坡,你就應該有足夠收入負擔孩子的教育支出;如果負擔不了,說明你的收入比較低,在新加坡可能難以立足。畢竟新加坡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要以經濟實力來分配社會資源。
拿工作簽證的,要麽拼人品拼運氣,去擠普通公立學校的學位;
要麽拼娃,好好教育孩子去爭取精英教育資源;
要麽拼爹,自己好好掙錢,爲孩子攢學費上國際學校。
如果又掙不到錢,又教育不好孩子,運氣還不好,請問作爲一個拿工作簽證的外國人,新加坡政府有什麽義務要照顧你呢?
PART.03
說完新加坡以本國優先的精英化初等教育制度,再談談高等教育。
說起新加坡的知名大學,大家熟悉的可能就是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
這兩所大學相對來說都很年輕。
新加坡國立大學是1980年由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並而來,即便前身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也不到120年。
南洋理工則更年輕,是由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發展而來,因爲校址在南洋大學原址,所以將1955年建立的南洋大學看做自己的前身。但顯然怎麽追溯都湊不到100年。
這麽年輕的兩所大學,經過40年集中力量建設,現在已經位列全球名校前50位了:
- 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THE)世界大學排名中,分別排在第19和36位(清華北大排在第16、17位);
- 在2023年美國U.S.News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分別名列第26位和第30位(清華北大分列23、39位);
- 在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分別在11位和19位(清華北大分列14和12位)。
雖然還不算最頂級的名校,不過用新加坡星展銀行的一位高管的話說,在新加坡人眼中,這兩所大學的地位,除了哈佛、劍橋、牛津、耶魯這幾所最top的世界牛校之外,也沒誰能比得上了。
像南加州、伯克利這種名校,在新加坡人眼中,跟本土這兩所大學屬于同一個檔次。所以,新加坡人也非常願意留在本國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想見,新加坡的高等教育資源,競爭是相當激烈的。
這並不是說新加坡人出國留學的很少。因爲整個教育體系跟國際接軌得很順暢,新加坡人出國留學也不是什麽難事。
用新加坡人的話說,對于年輕人講,新加坡實在面積太小,大家永遠都在出國的途中。
PART.04
總結來說,新加坡教育制度的關鍵詞就是精英化,這也是新加坡政府從來都不諱言的。
- 在初等教育領域推廣普惠模式,讓本國公民以很低成本就能享受到質量還不錯的基礎教育,把昂貴的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作爲基礎教育資源的補充;
- 在保證資源普惠的同時,通過早期選拔機制,及早發現人才,進行分層教育;
- 在高等教育上,通過全力集中投入資源,打造本土的世界級名校,讓盡可能多的人才願意留在本土接受高等教育:
- 願意出國留學的後期還可以通過其他制度建設吸引回流……
新加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所以他們的政府非常有憂患意識。他們覺得自己的人才是不夠的,高科技,行業要發展,必須讓自己的教育精英化,尋找更加能夠引導未來的政商精英。
究竟新加坡擇擾教育的背後,有沒有人覺得不公平?爲什麽高智商的孩子可以獲取到更多的教育資源?這個問題如果放在中國,是不是能得到支持?這個深層的問題,我真的不得而知。畢竟新加坡也是一個威權國家,公不公平這個問題,是新加坡人不能隨便去討論的。
不過,新加坡公立學校的普惠教育做得好,是公認的。小學三年級卷不過別人,你可以參加“小六”的DSA中學直通車計劃,有點像我們之前小升初時候的特長生計劃(很多地方好像也取消了),你有音樂、體育、戲劇、奧數、編程特長,都可以直通優質中學。
經過小學離校考試後,學生會進入三種不同的初中接受中等教育。
一是約一半學生會進入學制4年的快捷班(有點像重點班?),未來參加O-Level考試(類似我們的中考);
另外兩種是學術和工藝兩類普通班(約45%學生),學制四到五年。
小升初即開始分流,也導致新加坡人對于教育是十分焦慮的,尤其是新移民的家長更是害怕掉隊。
再經過初中升高中的分流後,其實只有不到20%的孩子能進入高中學習,進而考大學了。其他孩子會分流到藝術、職業學院。這種看似人盡其用的政策,近年來也被人诟病,因爲實在分流得有點早。所以,新加坡的教育部門也在搞減負。
焦慮歸焦慮,由于新加坡的公立教育,質量不錯,中下層人民的生活也照顧得很好,上周說過,新加坡本地公民的住房問題解決得很好,民衆看起來暫時還是滿意的。
我們國家近年在推行“雙減”政策,對于早期“擇優”遮遮掩掩。強基班是爲了選拔優秀人才,在高中階段才開始“光明正大”選拔。對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過度強調精英化,而忽略了普惠化,確實會讓很多人心裏不舒服。我們肯定走不了新加坡的道路。
但是,教育投入,不僅是需要支付經濟成本,還要支付時間成本,公立教育物美價廉且質量很高,讓人才的成才路少些彎路歧路,這才是真正好的普惠教育。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當得起“真正好”的評價,起碼大家提起教師這個職業時,都是心生崇敬的,公立學校老師的門檻非常高,公立學校的教材被拿來當做全球典範……
我想這是我們的普惠教育要努力的方向。
寫到最後,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
新加坡彈丸之地,他們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都很強,也培養出了很多高精尖人才,他們的方式就是“卷”,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卷;
我們國內,現在實行“雙減”,是因爲看到“內卷”培養出來的人,沒有原創能力,沒有攻尖的能力。所以,我們小學階段要減壓。
“內卷”究竟是能出人才,還是扼殺人才?或者說,這只是表面現象?卷不卷並不是能否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
你們有什麽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