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財經新勢力#
由于疫情後全球經濟衰退、地區沖突,金融市場動蕩等諸多因素影響,當前的國際形勢處于極不穩定的狀態。全球經濟萎靡,國際經濟循環動能持續減弱。在此背景下,中國作爲經濟大國,該如何發揮國內市場潛力,來應對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
本文,我們通過研究新加坡雙循環改革發展曆程,來探究對中國的啓示。
一、新加坡雙循環發展背景曆程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1965年被馬來西亞踢出後,獨立爲主權國家。建國初期,新加坡國土面積僅有720平方公裏,人口只有160萬左右,人口構成複雜,並且失去了馬來西亞的市場。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資源貧乏、經濟困難、市場萎縮的小島上,新加坡卻通過一系列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的實施,建國僅四十余年便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1965年建國後,面對著國內市場的萎縮和經濟困境,新加坡將國家發展戰略轉變爲出口導向型戰略,通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來承接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密集型産業轉移。並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新興工業發展、取消進口關稅、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吸引歐美的跨國公司投資。
此舉不僅帶動了新加坡整體經濟發展,有效降低國內失業率。而且這些依附性産業也成爲新加坡參與到國際循環的基礎,對後來新加坡的崛起産生了重要作用。
但到了1970年,伴隨著新加坡工業化進程加快,其人口較少的弊端也逐漸暴露,開始出現勞動人口不足的困境。于是新加坡再次調整戰略,將國內産業逐步轉換爲資本密集型工業,並從國外大力招攬工作技術人員,滿足當時的工業發展和勞動人口數量。
緊接著在80年代,新加坡開始實施第二次工業革命,將其工業重心朝著技術密集型産業逐漸轉移,並不斷鼓勵國內第三産業的發展,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
最終新加坡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迎來飛速發展,帶動了本國化工、金融等其他行業的發展,形成了多元經濟結構,逐步占據亞洲爲主的國際市場地位。
然而危機也在悄悄到來,進入20世紀末,新加坡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亞洲各國的模仿和學習,這對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同時石油危機的爆發引起全球經濟危機,國際循環受到了沖擊,這讓新加坡意識到自己對跨國公司和國際市場的依賴太嚴重了。一旦國際循環出現阻礙,跨國公司撤離和國際貿易減少,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逐步占據市場,那麽自己的優勢將會逐漸消失,也就意味著本國的經濟發展將會面臨巨大退步。
于是新加坡開始重視雙循環的搭建。首先是對本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通過推動本國企業發展,不斷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從而擴大內需,使國內循環不斷強化。
緊接著,新加坡在國際循環方面,變被動爲主動。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産業,不斷完善國內新興産業和科研制造産業的框架,提升自身競爭力。並且頒布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國內企業發展,讓自己國家的企業走出去,與國際企業相融合,來進一步推動國際循環。
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更加重視本國的創新能力,重視高等教育改革,將學校與科研機構和企業相聯系,一方面鼓勵知識推動科技創新,一方面使知識創新能夠及時轉化爲實際産業。
至此,雙循環的雛形逐漸誕生,在雙循環的改革優化下,新加坡對于國際循環的依賴逐步減弱。在面臨08年金融危機和全球疫情帶來的國際市場不斷萎靡,國際循環受阻影響下,新加坡也能夠及時調整國家政策,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轉型升級,産業鏈改造,迅速適應經濟環境。
通過新加坡的發展曆程我們可以看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無論國家經濟怎麽發展,其經濟循環都由國內和國際構成,並且在不同時期其循環主體也都不同。
那麽新加坡雙循環新格局的建立,對于當前我國而言有何啓示呢?其大致包含以下幾點。
二、新加坡雙循環發展對中國的啓示
1、政策制度支持,新格局建設刻不容緩
改革開放到了今天,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讓全世界瞠目結舌。尤其伴隨著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個關鍵節點,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全方位開放經濟發展作爲主導,積極融入國際市場。
但是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給我們留下了病根,一方面是形成了中國經濟粗放型增長,另一方面各行業大量吸引外資,形成了市場和資源都在外的發展格局。
于是,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後,這些問題也逐漸暴露了出來,經濟發展增速開始逐漸放緩,甚至呈現衰退、疲軟的態勢。
從2007開始至2019年,十幾年間我國年度GDP逐年降低,從2007年的9.7個百分點下降至6.7;到了2020年,我國2020年GDP增速僅爲2.3%。雖然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出口受阻,以及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沖擊,但也暴露出我國經濟發展內在驅動力不足、經濟發展依賴外資驅動、經濟政策、商業法規仍需完善等問題。
而想要沖破這一枷鎖,我國必須加快對雙循環新格局的搭建,第一步就是繼續完善法律法規,提供政策支持。
從新加坡的雙循環搭建中我們會發現,新加坡對于制度的完善非常重視。其建立《版權法》、《商標法》等多種知識産權法律,通過法律保護積極引導國內企業創新改革,從而激勵企業不斷創新,挖掘國內市場潛力。
而當前我國關于雙循環發展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市場監督機制還存在漏洞,這對于國內雙循環改革無疑是存在阻礙的,一方面我們需要繼續推進制度完善落實,另一方面也需要繼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從而更好的挖掘市場潛力,提高國內市場整體質量水平,爲擴大內需和雙循環搭建營造良好環境。
2、創新聯合教育,應對風險的重要舉措
現如今,全球正在面臨國際形勢的快速變化,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地區沖突等因素也不斷加劇。同時疫情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深遠,世界經濟面臨不斷衰退。
在此背景下,全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將會更多,國際循環將會進一步減弱。我國作爲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作爲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在這種情況下將會面臨更大的危機和風險。也就意味著,我國的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水平需要再上一個台階,以此應對全球環境的不斷變化。
但由于我國教育制度的落後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匹配,以及高等人才流失等原因,創新能力是當前我國的一項弱勢。所以我們要走的第二步就是教育改革,強化學生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平衡地區教育資源。從而促進知識、創新、科技之間的互相轉換,提高我國應對風險的能力。
新加坡在這方面就做出了典範,將教育分流制度的優點最大化,通過對不同資質的學生因材施教,使高等教育發展和專業技術培訓相平衡。既保證了國家高等科研人員的創新研究能力,也保證專業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同時新加坡也不斷推動學研協同,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3、發揮主體優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由新加坡的發展曆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沒有完善的內部循環體系,在國際市場上便很難形成競爭力和推動力。一個國家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經濟發展的趨勢都是逐漸由外部導向演化爲內需主導。
當前我國整體經濟規模已經極其龐大,人均生産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人口數量達到了14億。這說明我國市場具備著非常大的消費潛力,那麽搭建新格局,充分擴大內需,發揮我國主體優勢,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
所以,我們的第三步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建設經濟體系。
當前國內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基礎建設不夠完善,所以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升國內全方位的供給能力,通過優化供給策略滿足我國人民不斷提高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擴大我國內需,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搭建雙循環新格局,並不等同于要收縮對外開放和國際循環。雙循環的核心是進一步挖掘國內需求,利用國內循環巨大的潛力來作爲主導,更進一步的推動國際循環的發展,從而實現內部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協同發展,拉動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增長。
總結:打鐵還需自身硬
通過對新加坡的發展曆程和當前嚴峻形勢的分析,我們知道當前中國搭建雙循環格局,對我國下一步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想要向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爐中塞入新的動力,就需要我們在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對企業轉型和經濟結構改革,挖掘內需潛力,提高創新水平,由制造大國轉化爲創造大國,這樣才能在未來更好的面對世界經濟形勢變化。
參考資料:
[1]張秋夢.新加坡對中國雙循環發展的啓示 .[A].1005-913X(2023)01-0037-04
[2]《爲什麽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産黨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