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十二年四月(公元前195年),西漢王朝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病逝于長樂宮,時年17歲的太子劉盈隨即承繼帝位,成爲西漢帝國的第二任帝王,此即爲漢惠帝。
漢惠帝劉盈爲人仁慈軟弱,而其母呂後則剛毅果斷,所以漢惠帝在位時期,其母呂後常常以太後身份幹預朝政。待至漢惠帝七年三月(公元前188年),年僅24歲的漢惠帝就病逝了。呂後在承受喪子之痛的同時,也展開了新一輪的鞏固自身政治地位的行動。
呂後一方面先後扶立劉恭、劉弘爲漢惠帝的繼承人,同時還宣布自己以太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制,全面接管所有朝政。另一方面,呂後也開始大規模地扶持呂氏子弟以擴充自身的政治力量。
據史書記載,呂後臨朝稱制的八年間曾先後追封其父呂公爲呂宣王,其長兄呂澤爲悼武王,其次兄呂釋之爲趙昭王。呂後這種追封父兄的舉動固然是爲了增加呂氏家族的榮耀,但更重要的是爲了接下來更好地、更快地分封呂氏子侄。
呂後後來曾先後分封侄子呂台爲呂王(呂澤長子)、侄子呂産爲梁王(呂澤次子)、侄子呂祿爲趙王(呂釋之之長子)、侄孫呂通爲燕王(呂台之子)。除了這呂氏四王以外,呂後還遍封其他呂氏子弟爲列侯、關內侯,諸如扶柳侯呂平、沛侯呂種、贅其侯呂勝、祝茲侯呂榮、東平後呂壯等等。一時間,呂氏外戚集團成爲西漢帝國內部權勢最大的政治集團。
在呂後的有意扶持下,呂氏子弟迅速地進入西漢帝國的統治核心,甚至在呂後臨朝稱制的八年間,呂氏外戚集團的權勢甚至超過了劉姓皇族!對西漢帝國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而言,呂氏集團才是西漢帝國真正的統治階級。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權勢滔天、不可一世的呂氏外戚集團卻在呂後死後僅數月間就灰飛煙滅了。史載周勃、陳平等人"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意思是"周勃派遣人馬四處搜捕呂氏族人,無論年少或年長,盡數就地斬殺。"
爲什麽權勢顯赫的呂氏集團會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以至于灰飛煙滅呢?這難道僅僅是周勃、陳平等人行動迅速、斬草除根的結果嗎?事實恐怕並非如此簡單!對于呂氏外戚集團徹底灰飛煙滅,徹底從西漢帝國銷聲匿迹這件事而言,它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呂氏外戚集團沒有得到漢初功臣集團的擁護
《史記·吕太后本纪》曾记载道:"太後稱制,議欲立諸呂爲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太後不說(悅)。"
這段話的意思是:"呂後臨朝稱制期間,打算分封呂氏子弟爲王,就先詢問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說:'昔日漢高帝曾斬白馬盟誓說:'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人要一起消滅他。'現在要分封呂氏子弟爲王,是違背盟誓的行爲。'呂太後很不高興。"
而呂後彌留之際也曾告誡侄子呂祿、呂産二人。史載:"呂太後誡産、祿曰:'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爲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爲人所制。"
這段話的意思是:"呂太後告誡呂産、呂祿說:'高帝平定天下後,和大臣們約定:'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人要一起消滅他。'如今呂氏爲王,大臣們大多憤憤不平。我就要死了,皇帝年齡還小,恐怕大臣們要發動叛亂。你們一定要掌握軍隊,保衛宮廷,千萬別給我送喪,不要被人所制。"
從上述兩處記載來看,很顯然,漢高祖劉邦晚年曾公開頒布過"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诏令,而這一诏令也基本得到了西漢帝國功臣集團的普遍認可。例如右丞相王陵就以這道诏令否定了呂後欲分封呂氏子弟爲王的意圖(至于周勃、陳平等人雖然曲意奉承呂後,說可以爲呂氏封王,但其內心卻並不認可呂後這種做法。即周勃、陳平二人只是在韬光養晦罷了,他們二人其實隨時准備清算呂氏。)
雖然後來在呂後的強權手腕下,呂氏子弟還是被分封爲王侯了。但這只是暴風雨前的甯靜罷了,幾乎所有功臣集團都不贊成寸功未立的呂氏子弟受封爲王,這種壓抑的痛苦在將來誅殺呂氏族人時,得到了最狂野的爆發。
其具體表現就是周勃、陳平等人不僅將呂氏族人盡數屠戮,而且還故意將呂後之妹呂須鞭打致死(呂須是樊哙之妻,也算是陳平、周勃等人的舊相識了。但呂須作爲呂後的親妹妹,當年曾屢屢參與迫害諸將和劉氏皇族的活動,所以周勃等人活捉呂須後,故意將其鞭打致死。)
二、呂氏外戚集團不得民心
衆所周知,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曾積極地推行與民休息、休養生息的國策。這種國策不僅有效地恢複和發展了當時的社會經濟,而且也有效地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所以這種國策幾乎得到了上至群臣、下至百姓的一致擁護。
這也就意味著,如若他人爲了一己之私而想打破這種和諧穩定的社會局勢,那麽就相當于他要與全社會爲敵。
呂氏外戚集團爲了維護自身的政治利益而極力迫害劉姓皇族和漢初諸將,後來更是激化矛盾到刀兵相向的地步,這自然會引起全社會的反感(雖然是齊王劉襄率先發動了內戰,但當時人都明白這是因爲呂氏集團欺人太甚)。
所以當太尉周勃奪得兵符,進入北軍營地,並詢問軍中將士:"爲呂氏右袒,爲劉氏左袒。"時,全體將士都選擇了左袒。這就是因爲作爲普通百姓的將士們,都不願爲了呂氏外戚集團的個人利益而引起新一輪的內戰,所以他們都選擇支持劉氏皇族。
三、呂氏子弟過于平庸、懦弱
雖然呂後執政時期迫害劉氏子弟和功臣集團的次數更多、手段更毒辣。但因爲呂後本人精明能幹,剛毅果斷且素有名望,所以她臨朝稱制期間,常常能夠以各種政治手腕鎮撫群臣,平息矛盾。
但是呂後晚年所重用的呂氏子弟,諸如侄子呂産、呂祿二人實在平庸、懦弱到令人發指,這就爲呂氏集團的徹底覆滅埋下了隱患。尤其是趙王呂祿,他幾乎算是呂氏宗族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
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八月,呂後病逝後,齊王劉襄隨即在齊地宣布要起兵勤王,鏟除諸呂,這揭開了西漢初年轟轟烈烈的平定諸呂之亂的序幕。
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政治鬥爭中,它容不得任何人存在僥幸心理。但是,當郦寄勸告呂祿放棄兵權、返回趙地、安心當趙王時,這個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個必死無疑之計,呂祿竟然還將這個建議告知呂氏族人,並讓大家討論一番,究竟該不該這麽做。史載:"呂祿信然其計,欲歸將印,以兵屬太尉。使人報呂産及諸呂老人,或以爲便,或曰不便,計猶豫未有所決。"
這段話的意思是:"呂祿十分信任郦寄的這個計劃,准備歸還兵符,並把自己麾下的軍隊交給太尉周勃(呂祿當時正以上將軍的職位執掌兵力雄厚的北軍)。而且他還派人將這個計劃告訴呂産和其他呂氏長輩,有的人說這個計劃好,有人說這個計劃不好,始終猶豫不定。"
關鍵時刻還是呂後之妹呂須十分清醒,她聽聞呂祿准備交出兵權、放棄軍隊、返回趙地、安心當趙王的計劃後,頓時哀歎道:"'若爲將而棄軍,呂氏今無處矣。'乃悉出珠玉寶器散堂下,曰:'毋爲他人守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指呂祿)身爲將軍卻要主動放棄軍隊,我呂氏宗族將死無葬身之地了。'于是呂須拿出全部珠玉寶器並將其抛散到堂下,說道:'我不用爲別人看守這些東西了。'"
而此事的最終發展我們都知道,呂祿後來真的交出了兵符、准備安心當趙王。然而周勃、陳平等人卻並沒有給他安享富貴的機會,呂祿最終被周勃生擒並被亂棒打死。
事實上,周勃之所以能夠降服執掌南軍的呂産、以及在長安城內盡數捕殺呂氏族人,所仰賴的就是呂祿主動交出的北軍。史載:"太尉(指周勃)行至,將軍呂祿亦已解上將印去,太尉遂將北軍。"
從呂祿主動交出北軍指揮權這件事,可以看出呂祿是何等的平庸與懦弱。在你死我活,非死即活的政治鬥爭中,呂祿作爲手握重兵的將軍,他居然爲了貪圖富貴就主動交出兵權,其見識還不如其姑母呂須!正如著名曆史學家傅樂成先生所說的一樣:"呂後之剛毅,固不待言;其妹呂媭,也極有膽識。不過呂家男子,在能力及見識方面,遠遜女子,除了呂後的哥哥呂澤立過些軍功外,其他無一不是庸才。"
結語
總而言之,雖然經過呂後的有意扶持和格外恩寵,呂氏外戚集團曾經在呂後臨朝稱制期間幾乎全盤控制了漢朝的政權,其權勢無人匹敵,但這一切卻完全是呂後一人在背負著整個呂氏宗族負重前行,而非呂氏宗族群策群力的結果。
同時,呂氏外戚集團看似繁榮強盛的背後,卻也蘊藏著必然覆滅的命運。這是因爲呂氏外戚集團在崛起過程中既沒有得到漢初功臣集團的擁護,也沒有得到民間百姓的擁戴,而且呂祿、呂産等呂氏子弟懦弱無能的個性也加劇了呂氏外戚集團徹底覆滅的進程。
最終,等到呂後病逝後,呂氏外戚集團就沒有了領導者,群龍無首的呂氏外戚集團很快就徹底失去了執掌朝政、鎮撫群臣的能力。而這時候,呂氏外戚集團被功臣集團和劉氏宗室聯手鏟除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東漢)班固著:《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爲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