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20年代的今天,人類對極致的探索從未止步,小至普朗克,大到光年之外,而納米早已不再是最小尺寸。
宇宙最小的尺度是普朗克長度,普朗克長度≈1.6×10-33厘米(質子的1/1022)。
宇宙最大尺度,可觀測直徑930億光年,預估直徑1600億光年;
納米是一種幾何尺寸的度量單位,1納米=百萬分之一毫米。
簡介
納米技術是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科學技術,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納米機器人是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爲設計原型, 在納米尺度上應用生物學原理, 研制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從技術層面講,納米機器人分爲兩類:一類是體積爲納米級的納米機器人,一類是用于納米級操作的裝置。
納米科學技術將成爲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納米機器人的發展是化學、物理、生物、工程、醫學、材料科學等多門學科發展的結果,必將促進21世紀科學技術,納米機器人將對21世紀初的經濟與社會産生深刻影響,也許可與信息技術、細胞生物學、遺傳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影響匹敵。從應用的範圍和潛力方面講,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納米機器人的未來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其不同的功能,高表面積與體積比,納米結構對于化學和生物傳感器、醫療設備、觸媒、光電材料和納米元件非常重要。
人機融合
機器人時代,人機融合已成趨勢,大到機甲的人機融合,小至納米機器人的人機融合,人機融合開始出現,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半人半機器的身體。隨著技術的進步,生物器件、物理器件將可以取代人體細胞。2100年之後,人機融合機器人大規模普及,每個人都將以超人腦智慧結構爲腦,意識互傳擁有一個或多個物理身體,進化爲網絡化多體人。
人機融合就是讓信息轉換器和人格信息包 起作用。大腦最基本的單位是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都有特定的生物電活動,思維就是腦電流的運動。每一種思維活動,會有特定的電活動信號,人們可以提取這些信號,和行爲特征進行對應,建立人格信息包,實現人腦與電腦之間的直接信息轉換。從純邏輯的角度來看,人與機器人之間已經沒有任何區別了,只有機器體與肉體之間的區別了,人與機器人之間就可以實現全面的融合。
屆時人類將使用納米機器人接入大腦皮質層,植入型納米機器人將大腦皮質層與雲計算機系統連接在一起,將使人類具有超凡智力。從原理上來說,腦機互接技術可實現人腦與互聯網鏈接,提高人的記憶能力,增強人的心理機能,增強抽象設計能力,具有更細膩的表達能力,更加風趣、性感,更擅長表達複雜情感。此外,未來有可能使用雲計算機系統提供的額外大腦能力,更進一步地增強人類智商。
納米機器人
納米技術的發展將使未來的醫學進入超微時代,而納米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將開始形成一門新興的應用科學———納米醫學。納米技術與仿生學結合研制的納米醫用機器人將會給人類醫學帶來巨大的變革。不久前,美國紐約大學研制出1台納米機器人,該機器人的手臂是用兩個DNA分子制作的,可以自如地在固定的位置間旋轉。最近,瑞典也研制出1台納米醫用機器人,該機器人的手臂、肘部和腕部均十分靈活,且有2~4個十分靈巧的手指。
納米機器人可以遨遊于人體內,能在血液和細胞介質中工作,也能在血管中遊走。因此,它們可以用來捕捉和移動單個細胞,也可以用來清除血管壁甚至心髒動脈上的脂肪沉積物,激發血細胞的活性,完成醫生不能完成的血管修補等“細活”。納米醫用機器人也可以進入人體組織的間隙裏清除病毒細菌或癌細胞,
甚至可以代替外科手術,修複心髒、大腦和其他器官等,並可作整容手術。在不久的將來,被視爲當今疑難病症的艾滋病、高血壓、癌症等都將迎刃而解。納米醫用機器人可在人體血管中穿行,可以准確地探測到病變發生的位置,並且可以針對單個的病變細胞釋放精確劑量的藥物,將藥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以達到最快最佳的療效;同時,可以探測人體內化學和生物化學成分的變化,適時地釋放藥物及人體所需的微量物質,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
美國發明家和未來學家雷·科兹威尔博士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指出:医用纳米机器人将来把人脑和云脑(雲計算系統)連接起來,屆時就可提高人類智力和延長人類壽命。到2030年,納米機器人將定居在人體內,隨血液循環遍布人體,成爲人機融合的一部分。
人體即將可以植入納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開始接管人類的免疫系統,把病原體,腫瘤等一系列的病變錯誤進行修複。人體開始啓動程序化,植入納米程序芯片後開始由機器人編程,實現一系列的組織器官的修複,比如癌症還有心血管疾病的修複。當肉體再也支撐不了現實的“摧殘”,漸漸老化不能用的時候,只需要將記憶芯片取出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合成一個新的“大腦”。機器人的高速發展將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不能消滅機器人,又不能讓機器人進化並超越人類,造成人類的消亡,只能是人類肉體、精神與機器人的結合,將人類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的階段,人類與機器人的融合,將會使人類有可能如神明般睿智、無憂和永恒,使人類進入一個超能的超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