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當然是個問題。雖然俄國太大了,不是任何一個侵略者都可以隨便吞下的,當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又如何?也照樣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但莫斯科對蘇聯的意義太過重大,以至于沒有了莫斯科,蘇聯幾乎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作爲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蘇聯在建立之初國土面積就超過2000萬平方公裏,而這2000多萬平方公裏使蘇聯擁有了恐怖的戰略縱深,尤其是東西方向,更是超過1萬公裏。
不僅如此,作爲蘇聯締造者的斯大林在列甯去世後,爲壯大蘇聯進行了一系列准備。
特別是在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蘇聯在大力引進資本主義世界先進技術的同時,對于蠢蠢欲動的法西斯主義也進行了相當充分的准備。
二戰前夕,蘇聯在國土西部構建了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沿岸,長達2000多公裏的斯大林防線,形成永固的國防工事。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對東歐地區進行了秘密的勢力劃分。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聯出兵波蘭東部,奪回《布列斯特和約》中失去的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等地,將國界線推進到寇松線。
緊接著,1939年11月,蘇聯發動蘇芬戰爭,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波羅的海三國,強行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並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出兵羅馬尼亞,強行奪取比薩拉比亞地區。
至此,蘇聯將國界線向西推進約500公裏,並重新構築了新的國防工事,即巴普洛夫防線。
應該說蘇聯對大規模戰爭的准備是相當充分的,但正因爲相當充分,使得蘇聯將大部分軍隊及工業布置在靠近德國法西斯的東歐地區,特別是希特勒的眼皮底下。
所以當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軍隊倉促應戰,潰不成軍。短短4個月,蘇聯就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軍隊損失超過300萬,人口淪陷1/4。
到1940年10月莫斯科會戰發起前,斯大林說蘇聯紅軍沒有退路,實在不是聳人聽聞。
很多人認爲天氣是扭轉莫斯科會戰局面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那個恐怖的冬天,德軍不會在莫斯科馬失前蹄。
但事實上,磨滅德軍進攻鋒芒的,是蘇聯漫長的秋雨,這讓德軍幾乎在泥濘中動彈不得。苦惱的德軍甚至希望冬天快點到來,因爲道路結冰後有利于裝甲部隊推進。
蘇軍在蘇德戰爭前4個月幾乎損失殆盡,所以如果莫斯科也失守,對蘇聯形成的打擊將是空前的,尤其是蘇軍的氣勢。
要知道,雖然此時的英國出于自身安全考慮,已經開始援助蘇聯,但大洋彼岸的美國始終沒有表態。如果蘇聯失去莫斯科,士氣瓦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局勢可能更加危險,屆時美國參戰和對外援助將更加遙遙無期。
而作爲德國同盟的日本,也在等待著蘇聯的戰敗。如果蘇聯失去莫斯科,無論進攻西伯利亞有無意義,日本絕對不會在東亞安分守己。
不過最可怕的似乎並不是這些,因爲無論沙俄還是蘇聯都將國家發展重點放在烏拉爾以西,尤其是莫斯科以西。一旦莫斯科失守,蘇聯東部薄弱的工業基礎,將根本無力支撐蘇聯的持久抗戰,特別是在面對德日夾擊,缺少美國的有力支持時。
當然,蘇軍也可以化整爲零,依靠廣泛持久的遊擊戰以及龐大的戰略縱深將德日法西斯徹底拖垮。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蘇聯和我國的情況並不相同,首先他的無産階級革命是先在城市取得成功的,這和我國的農村包圍城市有本質不同。
所以在缺少城市的蘇聯東部,再加上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即使遊擊戰爭也很難堅持下去。
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的失守不僅關乎蘇軍士氣,更關乎斯大林的權威。
因爲無論蘇聯的工業化建設,蘇聯的國防體系構建還是蘇德戰爭的戰略部署,都是斯大林統一指揮的。也就是說,斯大林是蘇聯的最高負責人,如果莫斯科失守,就意味著斯大林威望的徹底崩塌。
而在斯大林苦心孤詣構建起以自己爲核心的獨裁體系後,自己也將成爲這個體系的犧牲品,因爲他根本就承受不起失敗。
所以,蘇聯的縱深雖大,但卻並不能爲蘇聯帶來希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斯大林一定要在莫斯科城下背水一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