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有“四大野戰軍”,四大主力野戰軍的司令員分別是彭德懷(一野)、劉伯承(二野)、陳毅(三野)、林彪(四野)。他們在1955年都被授予開國元帥,相對應的野戰軍政委有的也被授銜爲元帥,如四野政委羅榮桓,也有的進入黨政高層,如二野政委鄧小平,一野和三野都是司令員兼政委。四大野戰軍的主官中,只有鄧小平和林彪當過常委,鄧小平1956年就進入政治局常委會,林彪是1958年增補爲常委的。下面就簡單聊一下四大野戰軍的“前身”和每個野戰軍中比較出名的將軍和授勳情況。
第一野戰軍領導合影
其中,一野是公認最能吃苦的,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的貧瘠之地打仗,專啃胡宗南、二馬這樣的硬骨頭。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戰軍、晉綏野戰軍,再往前,是賀老總的120師,再往前,就是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不算是“中央軍”,一直是賀老總帶的,後來交給了彭老總帶隊。
在四大野戰軍裏面,一野的人數最少,大將只有一個許光達,還是十位大將裏面資曆最淺的一個,上將也只有6位:張宗遜、甘泗淇、王震、賀炳炎、彭紹輝、陶峙嶽,後來,楊得志、周士第、李志民等人也調到了一野,上將的人數達到了13人。
↓↓↓
鄧小平、劉伯承合影
第二野戰軍,在八路軍時期多是129師的底子。不說解放戰爭時期,就是在抗戰時期,也是星光燦爛,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副主任是上將宋任窮,參謀處長是上將李達。下面的386旅更牛,旅長陳赓是大將,副旅長陳再道是上將,政訓處主任王新亭是上將,參謀長李聚奎也是上將,團級幹部還有謝富治上將、王近山中將。
二野的最前身是紅四方面軍,出猛將最多,比如許世友就是其中一個,還有幾個過早犧牲的比許世友更猛,比如余天雲。不過,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紅四方面軍在授銜時有點壓低了。
不過,二野還是出了不少大人物的,元帥有劉伯承,大將有陳赓、王樹聲,上將也出了10位:李達、陳錫聯、謝富治、閻紅彥、郭天民、宋任窮、楊勇、蘇振華、王宏坤、陳再道。
↓↓↓
二野和三野司令、政委合影。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有人說三野是“雜牌軍”,爲什麽呢?從根子上說,這支隊伍就不是紅軍時期的重要山頭。紅軍主力長征後,留下一些部隊繼續作戰,就是南方遊擊隊,人數很少,裝備更是接近原始。
全面抗戰爆發後,南方遊擊隊改編成了新四軍,總人數也就剛過一萬人,而且分布在各個山區,很難統一起來。這樣的部隊,顯然跟八路軍沒法比。如果論實力,三野無論是人數、戰功,都僅次于四野,比一野、二野都大得多,出的名將也是數不勝數,但在授銜時,三野卻明顯趕不上四野,也就能跟二野持平。
按功績來說,粟裕是有資格當元帥的,中央當時也的確准備授予他元帥,但他堅決沒有答應這事。其實陳毅只是三野“挂名”司令員,當時三野的作戰策略和方針都是出自副司令粟裕,毛主席是很欣賞粟裕的,本來任命粟裕爲三野司令員,但粟裕堅持讓陳毅當司令員,自己當他的副手: 一是他資曆和威望都不如陳毅,二是粟裕軍事能力雖然超強(是林彪在軍內唯一欣賞且公開稱贊的人,粟裕經常以少勝多,其戰略、戰術運用純熟,林彪在研究粟裕的這些戰役後,說他的有些打法自己都不一定敢這麽做,盛贊粟裕盡打“神仙仗”),但的確不擅政治工作,應該說前者是後者開展工作的基礎。在實際作戰時,下面有一些將領也的確不太聽從粟裕的命令,這個時候陳毅通常能協調解決這些麻煩。建國後,後來按戰功也是准備授勳粟裕元帥的,他也是堅持推讓。
有不少人說陳老總不應該當元帥,理由是他當時離開了軍隊,而且也沒有什麽明顯的戰功,因爲三野的戰功基本都是出自粟裕之手。陳毅被授予元帥主要是因爲資曆老(曾經還當當過毛澤東的上級,這資曆不說老都不行)和周恩來出面力挺,這才保住了陳老總的元帥軍銜。
大將裏面,三野也只有兩位:粟裕、張雲逸,一個戰功最高,一個資曆最老,想把他倆弄下去也不容易。
至于上將,三野那麽多的名將,那麽龐大的軍隊,竟然只出了10位,只有四野的一半,跟二野相當。
其實,三野還有不少人都能評上將,比如三野參謀長張震、縱隊司令王必成、陶勇等等,無論是資曆還是戰功,授上將都是可以接受的。
↓↓↓
四野合影,左起: 聶榮臻→林彪→羅榮桓
如果一定要說我軍中的“中央軍”(單指出身),那就是四野了。四野在八路軍時期是115師,再往前就是紅一方面軍,毛主席、朱老總的部隊,級別能低嗎?
四野最有名的,自然是林彪了,早年先後擔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一直都是毛主席、朱老總最嫡系的高級將領。除了林彪,四野還有一個羅榮桓元帥,毛主席說他一身正氣,組織觀念很強,敢于堅持原則。1929年古田會議時曾評價說:“羅榮桓是個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領導幹部,對這個同志我們發現晚了。” 在羅榮桓逝世後,毛澤東十分悲痛,夜不能寐爲羅榮桓寫下一詩《吊羅榮桓》,是十大元帥中,最早逝世的一位。詩中最後一句“國有疑難可問誰”,足以體現毛澤東對羅榮桓的深厚友情和非凡器重。
在四大野戰軍中,四野公認編制最龐大,打的仗最多,戰功也最大,因此授銜的級別也都很高,比如大將就有三個:譚政、黃克誠、蕭勁光。上將更是多達20位,是二野的兩倍。至于中將、少將,也都是四大野戰軍中最多的。這跟四野的出身與毛主席的偏愛不無關系。
了解“四大野戰軍”的前身和曆史,對于1955年授銜很有幫助,其實授銜是一件很勞力費神的事,戰功雖然重要,但也不是完全按照這個來,既要“重點”突出,也要平衡資曆、聲望和兼顧各山頭代表性等各方面因素。由于部隊早期來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山頭也不足爲奇。
中國共産黨實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革命的烈火是選擇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環節,一處一處分別點燃的,各塊根據地處于白色政權的包圍之中,加上交通阻隔,通訊困難,與中央的聯系以及彼此間的聯系不多也不直接。各根據地只能在中央的大政方針下,獨立自主地對敵作戰,因而形成各自的鬥爭方式,各自的人際關系。在觀察問題時,立足點也各不相同。毛主席認爲“這種情況”在各根據地聯成一片,在革命的特殊時期起過積極作用,在奪取全國政權之前是不可避免的,應當予以承認。
對此,他還特別做出說明:“中國革命有許多山頭,有許多部分。內戰時期,有蘇區有白區,在蘇區之內又有這個部分那個部分,這就是中國革命的實際。離開了這個實際,中國革命就看不見了。內戰之後是八年抗戰,抗戰時期也有山頭,就是說有許多抗日根據地,白區也有很多塊,北方有,南方也有。這種狀況好不好?我說很好,這就是中國革命的實際,沒有這些就沒有中國革命。所以這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壞的是搞‘小團體和宗派’主義性質、有錯誤傾向的“山頭主義”,而不是山頭。”所以,要承認山頭,反對“山頭主義”。毛主席在黨的“七大”(1945年)上及前、後就此問題開過多次會議解決和破除“山頭主義”,還專門寫過一些文章談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由于篇幅問題,很多事情無法一一展開說清,如果有朋友想更全面的了解這些將軍在早期革命年代的戰鬥經曆,以及各人物和各部隊的淵源,推薦大家看一看原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教授寫的《苦難輝煌》(這裏要特別說明一下,絕不是爲這本書做廣告)。該書展現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建立紅色政權、率領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的偉大壯舉,展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戰爭的正義、艱辛和偉大。
也正是由于這些將軍不怕犧牲和艱苦奮鬥的精神,才能有“小米➕步槍”打敗國民黨“飛機➕大炮”的人間奇迹,以及後來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