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都有的願望,從孩子出生前的胎教,到孩子出生後的早教,再到入學後的教育,爲了能讓孩子在競爭中能有更多優勢,能更聰明、能贏在起跑線,不少家長更是費勁了心思。
不過,人的大腦發育是有規律可循的,不管是拔苗助長還是錯過最佳早教時期,都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道路上徒增困難,想要幫孩子拉開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家長需要抓住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做好這3點。
孩子的大腦發育高峰期僅有一次
根據《腦結構與功能》期刊發表的內容可知:人的大腦發育時間很長,從子宮內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早期,都在一點點完善進步。
但實際上,從大腦的重量上看,剛出生的嬰兒腦重大約有350g,約爲成年腦重的25%,而到2歲時,寶寶腦重大約爲1000g,腦重增加了650g約占成年腦重的46%。而剩下的30%左右則要到13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
從下面這個曲線圖來看則更爲直觀,大腦發育雖然要經過漫長的時間,但高峰期卻只有一個,就在0-3歲這個時間段。
這0-3歲期間,孩子的大腦會因爲接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不斷新增神經元,並且增加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形成突觸。在這個高峰期內,只要寶寶接受到合適的刺激,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的速度可以高達每秒700-1000個。
家長做到這3點,就能幫孩子拉開與同齡人的差距
- 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
現在家庭的生活環境已經越來越好了,以前那種“能生就能養”的糟粕思想已經不是主流,更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對孩子的培養,開始思考如何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好的生活環境並不是比誰家的錢多,而是要看家長肯不肯用心,只有給孩子適宜的愛才能支持孩子更好的成長。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媽媽必須同時餵養孩子的身體和精神,且精神上的需求更重于身體的需要。”
心理學家哈裏·哈洛20世紀50年代做了一個實驗,實驗過程中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分離,並且給了小猴子提供了兩種“媽媽”。一種是鐵絲做的可以餵奶的“媽媽”,另一種則是柔軟的絨布做的不能餵奶的“媽媽”。
很多人猜想,小猴子一定會更喜歡可以爲它提供食物的“鐵絲媽媽”,但事實上,小猴子除了吃奶的時候會靠近“鐵絲媽媽”之外,更多的時間都更願意和“絨布媽媽”在一起。
而且如果將小猴子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它會緊緊地抓住“絨布媽媽”直到感覺到環境是安全的。更讓人難過的是,由“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養大的小猴子,長大後並不能順利融入猴群,性格非常的孤僻。
這個實驗,說明了只給孩子食物上的餵養是遠遠不夠的,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溫暖、柔軟、有感情的母親,如果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孩子不僅會缺乏安全感,在社交、情感、生理方面受到影響,大腦發育也會落後很多。
在孩子幼時,家長需要盡可能的回應寶寶的需求,多和寶寶進行身體上的接觸,給寶寶情感上的支持。在這種充滿安全感和愛護的環境下,寶寶的大腦會處于放松的狀態,在面對新鮮事物和新鮮環境的刺激時就能更多地吸收知識,大腦也會發育的更好。
- 優良的“刺激”
“刺激”指的是寶寶經曆的各種體驗帶給大腦的刺激。
突觸,是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形成的連接。根據研究發現,人的後天潛能與大腦中的突觸有很大關系。而突觸的形成是靠體驗培養的,體驗越多,帶給孩子的刺激越豐富,突觸的密度和連接就越強。
在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家長能帶給孩子多少優質的“刺激”,決定了孩子大腦發育的狀況。
那麽,什麽樣的“刺激”算是優質的呢?
這個公式就是答案:優質刺激=刺激+家長陪伴
也就是說,在寶寶出生後的前三年,家長要盡量陪伴在他的身邊,陪著寶寶做撫觸、閱讀、運動、感知周圍的環境,最好還能經常帶寶寶去不同的環境有各種不同的體驗。
如果家長實在工作很忙,處于一種“陪孩子就沒法養孩子”的狀態的話,也最好盡量抽出時間,給寶寶更多的陪伴。
尤其推薦家長利用少有的親子時間,陪伴孩子讀繪本或者做遊戲,這兩種活動都深受寶寶喜愛,同時花樣豐富能給寶寶帶來不同的體驗,最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家長做看手機等分心的事情,提高對寶寶的陪伴質量。
- 保證營養
提到寶寶的營養問題,就不得不說大名鼎鼎的DHA,DHA主要存在于大腦和眼睛中,對寶寶的大腦發育和視力發育都很重要,同時它又是一種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物質,只能靠食物獲取。
因此,如果是母乳餵養的話,哺乳期的媽媽最好每天食用一個雞蛋、定期食用一些魚類,純母乳餵養的寶媽只要保證了自身的DHA攝入就不需要再爲寶寶補充了。
等寶寶6個月之後,可以添加輔食的時候,則要保證營養均衡,蔬果、肉類、魚類、堅果類都不能少,而且是越豐富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