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足球,滿腦子都是巴薩、拜仁、C羅、梅西這樣熟悉的名字,歐洲以及南美絕對是足球的樂土。
作爲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足球一直深受人們喜愛、開展也最廣泛。但是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中國和美國在這項目激情四射的運動中很沒有存在感。
同樣作爲世界經濟的Super Power,同樣的沒有拿得出手踢球豪橫的國家隊,網友戲稱這樣的現象爲“美中不足”。
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這樣不善球技的結果?我們先來看看美國。
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運動氛圍,大洋彼岸的人類都是力能扛鼎,單手能提著耳朵把自己吊起來的人。美國不應該是因爲缺人,這樣一來就只有一種可能,文化氛圍,或者可以說是集體選擇性傾向。棒球,美式橄榄球,籃球,都是美國在19世紀末期發明的運動,並不比現代足球晚多少。而在受歡迎程度上,足球只在第四和第五之間徘徊,和最受歡迎的橄榄球運動之間差著一個銀河。美國人的Football不是足球,而是抱在懷裏沖鋒達陣的美式橄榄球。
在美國,男孩踢足球甚至會被認爲是有點“娘”的事情,而且因爲大學的體育獎學金大量給了橄榄球,而橄榄球沒有女子的,所以用女子足球來平衡獎學金分配,這也是潛移默化地讓老美認爲踢足球的男孩更girlish的原因,當然不得不提踢足球的身材對比那些橄榄球的,確實要“girly"很多,試想169的梅西,單薄的內馬爾,站在一個身高187,體重225斤(NFL聯盟的平均身材),40碼沖刺5秒以內的滿身腱子肉的人身邊的景象,那畫面有點美好。
這樣的氛圍和傳統就導致足球這項運動在美國的民衆基礎相對低一些,美國在94年舉辦過一屆世界杯,小組賽都快打完的時候,NBC(美國全國廣播goon公司)做了一次調研,結果美國人超過60%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在舉辦足壇最高規格的賽事。
其實從美國人的性格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個喜歡暴力美學,喜歡快節奏的山姆大叔。
不管是橄榄球,棒球,籃球,冰球,節奏都比足球快,這是真的。橄榄球不用多說,有首攻的限制,有進攻時間限制;棒球雖然投球節奏會拉長,但攻防對決是一直在進行,節奏一直緊張;冰球首先球速度就風馳電掣的,關鍵還能打架,買一場冰球球票,附送一場WWA,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啊!籃球就更別說了,雙方攻防次數100多次,進球100次左右。
對比下足球,什麽穿針引線、中場倒腳、極限防反,一場比賽接近兩個小時下來,0:0,1:0太正常了。美國老百姓也沒有那個美國時間啊,喜歡節奏快點兒的,高潮叠起的,這才是廣大人民群衆最基本的精神訴求。
最後,我大男足。作爲一個5歲被老爸帶著看球,20多年的球迷,你問我中國足球爲啥完蛋,真心傷感。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了這麽多年,感覺這其中原因還是可以理清的。
主要原因其實就一個——文化氛圍和體育人才體制的沖突。
繼承自儒家文化裏,萬般皆下品,不是嘴上說說的。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小孩送去踢球?在明確知道會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哪怕學業上可能不咋地,多半都還是會選擇讀書爲重。除了極少數天才,基本上都要15歲後才看得出來有沒有天賦繼續向職業努力,這5~10年的時間成本,加之對學業的影響,真的會讓人望而卻步。
運動員選拔的淘汰率非常高,而且,一旦被淘汰,後果非常嚴重。
英國、德國的職業體系多級聯賽保證了人才培養金字塔的建成,但這是建立在經濟多年高度發達背景下,踢不了球,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能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或者幹脆吃社會福利補貼,總之,踢不上職業聯賽,基本的生存也是有保障的。社會福利還讓很多人感覺有底氣。而南美國家巴西、阿根廷會産生很多平民窟足球夢,因爲你踢不踢職業足球,對你的職業規劃也沒什麽大的影響,反正你也找不到什麽能養家糊口的工作,不如踢球搏一搏。踢出來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踢不出來,那就繼續成爲社會底層,和之前一樣沒損失太多。
足球是南美全民運動,從業人員基數有了,主觀能動性也有了;就業艱難,客觀環境的鞭策也有了,出現大量優秀球員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體育運動中,足球是極爲稀少的,即便在最高水平的競技中,也不需要對運動員的身材進行特化改造的運動。換言之,足球是一項真正爲大衆設計的運動。
相比于“世界第一運動”的殊榮,我更喜歡他另外一個更加廣泛使用的宣傳語——
The Beautiful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