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天又增添一所百年學府。
爲何說“又”呢?
因爲本地目前已創校超過100年的學府有10多間,包括:萊佛士書院、聖瑪格烈學校、新加坡女子學校、道南學校、愛同學校、崇福學校、蒙福中小學、巴耶利峇美以美女校、南華小學及南華中學,以及南洋小學和南洋女子中學。
由著名華人企業家、慈善家兼教育家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的華僑中學,100年前的今天(1919年3月21日)以“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之名開班授課。今晚,萬名“華中人”齊聚華僑中學校園參加百年校慶萬人宴。李顯龍總理雖不是“華中人”卻是今晚的座上嘉賓。
總理在致辭時,對成爲特選中學後的華中在各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表達肯定,並呼籲每一所學校像華中一樣,倡導開放包容的精神,維護我國多元文化社會的根本。
華中是東南亞第一所華文中學
據《聯合早報》報道,爲興辦華僑中學,新加坡同德書報社當年捐出1萬6000元,本地商號和富商共捐1萬零500元,陳嘉庚則捐出1萬3000元。華僑中學當年是新加坡第一所只收男生的華校。1919年3月21日開課當天,華中的教師有13位,學生有93名。
這條曲折起伏的教育之路走了100年,越走越順,從中學擴展到初級學院,如今“華中”不但桃李滿天下,“華中”這塊品牌,更成爲本地華族社群引以爲榮的教育界金字招牌。
華僑中學的第一所校舍設于尼文路(Niven Road),到了1923年才搬遷到武吉知馬路現址。當時陳嘉庚向柔佛蘇丹買下了武吉知馬一片面積32公頃,價值8萬新元的土地建立了華僑中學。該土地原本是蘇丹豪宅的一部分。這些鮮爲人知的信息,都收錄在爲慶祝“華中百年”而出版的《華中百年情》特刊內。
紅螞蟻雖是華中校友,但很慚愧,直至今天才知道,華僑中學原來是東南亞的第一所華文中學。它的出現爲南洋掀開了新的教育篇章。
《華中百年情》的執行編輯楊紹強在書中撰文追溯華中100年來的發展曆程和變遷時寫道:
“華中的創立標志著南洋教育的進化,由小學階段進入中學階段,意味著華人各幫打破地方主義,願意放下畛域之見,在辦教育這件事情上團結一起,爲南洋各地華人子弟創辦中學校。”
曾出任華中國際學校校長,也是華中和華中初級學院校友的楊紹強也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華中成立前,本地華社籌辦了不少華文小學,華人子弟完成小學教育後,一般都得回返中國才能修讀高等教育。
陳嘉庚憑著遠見和開拓精神,發動華社籌辦華中,過後也持續出資支持華中的發展。
華中百年,離不開陳嘉庚與李光前
曾被毛澤東稱頌爲“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1874年出生于中國福建省集美。
17歲那年,陳嘉庚遠渡重洋來到新加坡,在父親開設的米店學習管賬。爲了幫父親還債,陳嘉庚當時選擇以黃梨和橡膠業白手起家,憑著誠信的經營手法和敢于開拓市場的遠見,很快就成爲東南亞著名的“橡膠大王”。
鼎盛時期,陳嘉庚擁有工廠30多間、商店與商行100多家、種植園萬畝,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雇用職工達3萬余人。
熱心教育事業的陳嘉庚在商界取得巨大成功後,開始專注于辦教育。先是在1912年和1915年推動及協辦福建會館屬下“五校”當中的道南、愛同和崇福,1919年創辦了華僑中學,1947年又創辦了附設小學部的南僑女子中學。在陳嘉庚的影響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南洋各地有3000多所華校,在校學生達40萬人。
陳嘉庚1912年也回鄉設立集美小學校並興辦中學,後來在1921年,又創辦了廈門大學。
除了辦校,身爲本地華社領袖的陳嘉庚也在1923年創辦了《南洋商報》,該報後來與1929年創辦的《星洲日報》合並,1983年以《聯合早報》的全新姿態出現。
1950年,陳嘉庚離開新加坡回返中國集美故鄉定居。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1934年接替他擔任起華中董事會主席,一上任就替學校償清了7萬元貸款,並捐獻了50萬元作爲學校基金,使處于困境中的學校經濟迅速好轉。在李光前的領導下,華僑中學校譽日隆,成爲東南亞最優秀的華文中學,吸引了各地的莘莘學子。
陳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當時,中國官方還以國葬儀式爲他送別。今天華僑中學旁的地鐵站,也以陳嘉庚 (Tan Kah Kee)的英文名命名。
陳嘉庚有17名子女,直系後人400多名,他一生傾資辦學和支援中國的建設事業,並沒有給子孫留下多少資産。陳家後代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爲高科技、廣告、建築、航空、醫藥界的專業人士。
華中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饋母校
這幾天在報章媒體上曝光率最高的“華中人”,就是本地著名創作人兼華中初級學院校友梁文福博士。
他應母校邀約,爲配合華中百年慶,譜寫一首能讓不同年代的校長、校友和師生一起合唱的新歌《鍾聲依舊》。
梁文福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
“這是我30年後再度爲母校寫的歌,我個人蠻期待。”
1981年時,梁文福曾爲母校創作了《唱一首華初之歌》,那是他參加1981年舉辦的第二屆“華初之歌”創作發表會時所作,一直被華初學生們傳唱至今,被譽爲“第二院歌”。
“讓不同年代的校友一起來錄唱這首歌,我覺得挺有意思的,藝人唱一兩句,複歌的時候可以大家一起唱。大家不分彼此,跨越了年代,大家一起在歌聲中回味校園的回憶,又聯系起自己跟學校的感情。”
梁文福還說,這次創作,他所用的感情更內斂,可是抒發時卻比較有共性。
“我有意回避了任何關于校名或是特殊的一些名稱,希望它可以更共性一點。甚至是任何學校,只要有個校園感情的人,都可以被這樣的歌引起一種共鳴。”
他也補充說:
“相信很多人都一樣,在校的時候只是懵懵懂懂的過日子,等到畢業後有一天成熟了,才會體會到原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就是在我們學校的那段時期。我們大家在各自不同的校園都有過這樣一段母校的回憶,這是我們每個人人生很幸福的一段時光。雖然我們都畢業了都遠離了母校,只要母校在我們心中,我們的人生永遠都有這種幸福感。”
《鍾聲依舊》歌詞如下:
十年後大家回到鍾樓
還記得說時吹著風
年少的約定留在心中
從昨天到明天以後
那時你很瘦 那時我懵懂
以爲快樂會很夠用
歲月的路口走散人和夢
只有校園鍾聲依舊
鍾聲在晨光裏很從容
慢慢地敲白雲成蒼狗
現在才明白我可以向前走
因爲回頭就看見老師的笑容
鍾聲在黃昏裏很悠悠
慢慢地敲
離別到重逢
現在才知道最珍貴的朋友
曾經一起聽那鍾聲 同一窗口
紅螞蟻聽著這首專業創作的新歌,回憶飄向了久遠的年代。然而,或許歌詞太具共性了,不像《唱一首華初的歌》那樣句句都有共鳴,竟一時無法尋回當年唱歌時的那份激蕩人心與感動。
全班華中校友自創歌曲 校園民歌再現
反倒是同爲“華中人”的族長捎來的另一首爲慶祝華中百年而創作的歌,更讓紅螞蟻找到當年那份純純的感動,還有想開口一起哼唱的沖動。
這首名爲《華崗年少時》的歌曲,是由華僑中學畢業于1987年4B班的校友王振宇填詞,譜曲和演唱的是同班同學鄭建興。鄭建興在面簿上傳這首歌時寫道:
感恩母校所給予的、教導的。我和同班同學在華僑中學創校100年寫了這首《華崗年少時》,懷念當年在學校的快樂時光。
(視頻來源:鄭建興Ti Kiang Heng面簿)
華崗年少時
【複歌】
因緣分相聚一起,相識也是種福氣
漫長人生歲月裏,互相扶持相珍惜
山坡上鍾聲響起,滿身大汗跑不停
武林搏鬥到天明,誤了巴士真要命
早晨拼命的抄襲,只怪上課沒留心
就愛等考試來臨,才緊張那10 Years Series
情窦初開的年齡,老想著南中少女
當老師喊了姓名,慌忙從夢中驚醒
班級任說個不盡,肚子餓得沒力氣
香噴噴的炸雞翼,隨風飛入課室裏
一顆顆楊桃水密,放學後順意采集
校園後茂密叢林,捉蜘蛛洞天寶地
雨樹下石桌對弈,球場上奔騰躍起
年少時師恩友情,像昨日幕幕猶新
華崗百年同窗情,桃李天下比繁星
有校友昨晚在華中百年校慶萬人宴上拍到了王振宇和鄭建興與老校長杜輝生的合影。
在鄭建興的貼文下留言的朋友單刀直入地指出:
杜輝生校長也留言高度評價了《華崗年少時》這首歌,聽完後好感動,也覺得很驕傲。
還有一位不願具名的華中校友告訴紅螞蟻:
“《華崗年少時》這首歌不錯聽,節奏輕快歌詞接地氣(校友肯定會心一笑),最後一句還很押韻:華崗百年同窗情,桃李天下比繁星。”
呵呵,紅螞蟻聽了這首歌無數遍,也是覺得比較接地氣,尤其是聽到那句:情窦初開的年齡,老想著南中少女,腦子裏就閃現當年在南中校園上體育課時,隔壁華僑中學的男生每次跑步經過南中校門時,就會開始高喊“雄赳赳氣昂昂”的口號,引起南中女生的注意。
一年一度的兩校聯合運動會更是“非誠勿擾”的懷舊版,華中男生當天一見到校園裏擠滿了南中女生,簡直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好了。
猶記得華中校園內那一排排茂密的相思樹下,總會掉落一顆顆紅豔豔的相思豆。男生總會辛苦地撿上一瓶子送給心儀的女生,讪讪地背誦出王維的詩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那是連“愛要怎麽說”都說不出口的年代,卻也是可以憑借一首古詩就虜獲一顆少女心的年代,譜寫出一段段純純的戀情,以及日後長相厮守的感情。現在回想起,依然會莞爾一笑。
華中百年,對“華中人”而言,在乎的或許不是如何要在今天大肆慶祝。因爲在“華中人”心中,“華中”兩個字早已融入血液、融入呼吸、更融入你我一起分享的回憶裏和歌聲裏,永永遠遠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