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未來總理王瑞傑最近很忙,忙著和中美兩個大國打交道,也爲當上總理之後的外交工作暖暖身。
上月中旬,在還沒升任副總理之前,他去了美國訪問11天。5月1日升任副總理之後,他本周首次以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身份去了中國,整個訪問行程長達8天,涉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這5大城市。
在中美貿易戰搏鬥激烈的時間節點上,新加坡未來總理先後訪問中美兩個大國,蟻粉們嗅出了什麽外交風向嗎?
誰陪同出訪?
我們先看看此次陪同王瑞傑訪問中國的部長名單:
負責智慧國計劃的外交部長維文醫生(訪問深圳和香港)
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
新滬全面合作理事會副主席的律政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唐振輝(北京和上海)
貿工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次長陳有明醫生(北京和上海)
王瑞傑訪華三大關鍵詞:關系、合作、科技
代表團還是以第四代領導團隊成員爲主,相信意在擴大年輕團隊與中國的互動層面,但這次不是什麽母雞帶小雞的超大陣容,更顯王瑞傑此次中國行的目標很明確。
一是到北京和中國領導人建立私人關系並促進雙邊合作關系,二是到上海主持新滬全面合作理事會首屆會議,三是到廣州深圳香港了解當地的科技和創新景觀。
王瑞傑此行的三大關鍵詞可歸納爲:關系、合作、科技。
在北京時,王瑞傑周三先與中國副總理韓正會面。兩人分別是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JCBC)的新方主席和中方主席。
周四更是一天內見了多位中國領導人和政要,包括中國總理李克強、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以及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宋濤。
在行程的第二站上海,王瑞傑今天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會面。較早前,還出席了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首次會議並與上海市長應勇會面。王瑞傑和應勇分別時是新滬全面合作理事會的新方主席和中方主席。
據《聯合早報》特派員發自上海的報道,新滬企業和機構在會議上簽署五項諒解備忘錄,爲兩地在國際仲裁、金融、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創新和初創企業等領域的合作奠定基礎。
接下來,王瑞傑每到一個中國城市都能與當地“一把手”見到面,顯示中國方面高度重視這位新加坡未來總理的到訪。這些一把手政要包括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李希、中共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
和中國領導人會面都說了些什麽?
領導人見面時,雙方的談話內容多少能透露出兩國外交關系的風向。
據《聯合早報》報道,王瑞傑與韓正會面時,
“雙方重申新中兩國之間牢固、多面和長期的關系,也重申了維持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重要性。”
在與李克強會面時,
“雙方重申了兩國對維持開放和基于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的承諾”。
“李克強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歡迎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各國企業擴大對華投資。”
“王瑞傑表示,有信心新中兩國能在牢固雙邊關系的基礎上,將新中關系提升到新水平。”
新中“哥倆好”,共舉自由貿易旗幟
不難看出,新中領導人的談話都離不開兩大點:一是同聲強調鞏固雙邊合作關系,要推動新中關系再上新台階,二是一致表態支持基于規則的多邊體系,高舉自由貿易旗幟。
明年是新中建交30周年,再加上兩國關系已經走出南中國海仲裁案和裝甲車事件的低谷,雙方領導人對外共同發出“哥倆好”的信號不讓人意外,也顯示新中雙方多年來都致力于推進兩國友好關系。
倒是在中美貿易戰發高燒、華爲被特朗普全面圍剿的當下,在“朋友圈”找來朋友共同表態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對中國來說尤其重要。站在中國的立場,多一把聲音支持自由貿易,就多一份力量對抗美國總統特朗普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
新加坡不希望選邊站:未來總理、防長、外長都發話了
從媒體的報道判斷,迄今爲止,王瑞傑在中國的公開發言似乎沒有太多直接涉及中美貿易。倒是他在訪問美國期間,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對話會上就中美關系和中美貿易戰提出不少觀點,並借機表達新加坡的立場。
根據《聯合早報》的報道,王瑞傑說了這些話: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美關系的演變‘不論誰調適起來不容易’。”
“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美之間出現一些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因爲每個國家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利益,爲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處理得當,競爭可以是具建設性的。競爭能激發創新,促使我們相互學習,變得更好更強。但如果競爭引發沖突和敵意,則具有破壞性,我們就會失去對共同利益的關注。”
“至關重要的是,(中美)兩國之間的爭端應根據國際規範和現有多邊框架解決。沒有哪個國家願意選邊站。”
最後一句是新加坡一以貫之的外交立場:不希望選邊站。大象打架,小草遭殃,所以大象最好不要打,要打也請按照規矩打。
我國國防部長黃永宏本周參加《華爾街日報》總裁理事會2019年東京會議,在被問及新加坡要如何在兩個大國之間找尋自己的定位,也重申“希望不選邊站”立場。他說:
任何國家都不宜選邊站,否則到頭來所有人都會輸,這是我們要避免的情況。
我國外交部長維文上周在華盛頓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講時也說,
尤其是那些被夾在中間的小國,我們不希望被迫做出任何招致不滿的決定。所以,我們希望中美兩國攜手找出一個能適應中國影響力日益強大的戰略安排,共同維護彼此的正當權益。
嗯。這種不選邊站的外交戰略思維從李光耀時代就定下來了。建國總理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說:
“無論世界怎麽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爲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間,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這一直是我們的方法。若要繼續保持如此,我們就必須保持思路敏捷,懂得隨機應變。”
李光耀生前長期在東西方之間穿梭自如,中美兩國領導人都征詢他的意見,據說中國領導人還經常向李光耀了解西方對中國的“真實看法”。
未來總理王瑞傑曾經擔任李光耀的首席私人秘書,還被李光耀稱贊是自己所擁有過的“最好的秘書”,肯定有他過人之處。
小國大外交,如何在強權政治的隙縫中爭取獨立自主的空間,並創造穩定的戰略環境,王瑞傑應該有從李光耀身上得到一些真傳吧?這位未來總理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將能給出初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