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數字新聞”讓紅螞蟻覺得身爲體積小的昆蟲還是好處多多的,至少不用人擠人。
沒錯,就是今天下午剛公布的,截至今年6月我國總人口過去12個月內增加1.2%(約6萬5000人),達570萬人的新聞。
其中公民人數增長了0.8%至350萬人,非居民增加2%達168萬人,永久居民則有53萬人,與去年接近。
570萬人,聽起來就感覺很擠。
紅螞蟻咬了咬官方發布的最新土地面積數據,新加坡2018年的總面積爲724.2平方公裏。如果將570萬人放在724.2平方公裏,即意味著每平方公裏有7870人,大約每127平方米有1人。127平方米有多大?就是一個公寓式政府組屋的面積。
這麽算下來,好像就沒那麽擠了。
總理公署屬下的國家人口及人才署今天下午公布的《2019年人口簡報》中,最值得關注的數字有三組:
- 去年6月至今年6月有2萬2550人獲准成爲新加坡公民,這是過去11年來最高的人數,比2016年的第二高人數(2萬2102人)多出448人。
- 2018年在本地出生的公民總數爲3萬2413人,比2017年略增加了57名寶寶(0.2%)。
- 非居民人口在同一時期增加了約3萬3000人。
一、公民人數增加是否意味著新加坡政府放寬了移民政策?
乍看之下好像是那麽回事,但如果細看數據,則未必。
去年成爲新加坡公民的2萬2550人當中,有7%(約1,576人)是在海外工作或生活的新加坡人的新生子女。其余2萬零974人才是從外國移民到新加坡的新移民。
- 他們主要(61.6%)來自東南亞國家,約1萬2920人;
- 32.4%來自亞洲國家,約6796人;
- 剩余6%來自亞洲以外的國家,約1258人。
新加坡每年都會頒發1萬5000至2萬5000個公民權給新移民。這些人必須是與新加坡人有親屬關系的外國人,或者在本地念書、工作或已經居住一段時間的外國人。
永久居民方面,2018年獲准成爲永久居民的有3萬2710人。新加坡在2008年頒發的永久居民人數最多,達到將近8萬人。2009年開始收緊移民政策後,自2010年起,每年都控制在3萬人左右。
區域分布也與申請成爲公民的人非常類似。
- 62.5%來自東南亞國家,約2萬444人;
- 31.2%來自亞洲國家,1萬205人;
- 6.3%來自其他國家,約2061人。
二、不是說生育率下降嗎?明明新生兒有增加
2018年在本地出生的公民比2017年多了57人。雖然增幅不大,但還是有增加。那爲何政府一直說本地的生育率在下降,不斷呼籲大家多做愛生孩子?
那是因爲生育率不是以嬰兒人數來計算,而是以全國到了生育年齡的女性人口的總數對比新生嬰兒來得出的。
我國2017年的生育率爲1.17,到了2018年卻降至1.14,部分原因是因爲介于20歲至30歲最佳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國人都還沒生孩子。
這其實也不怪她們,因爲2018年,本地第一次結婚國人的中位數年齡,男生爲29.9歲,女生爲28.2歲。晚婚當然就意味著晚生孩子,甚至不生孩子。
本地也有更多人與外國人結婚,2018年結婚的公民當中,每三人就有一個娶了或嫁給外國人。另外,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娶了或嫁給其他種族的人士。
新生嬰兒人數減少加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的“配方”才是最令人擔心的。
1964年以前出世的“嬰兒潮”國人,有一大批在去年正式成爲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本地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從15.2%推高至16%。他們當中有11萬2000人年齡在80歲以上。這也同時將新加坡人口的中位數年齡從41.7歲稍微增至42歲。
三、這次的人口增加是因爲外籍人員越來越多?
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張圖就比較清楚。
被列爲“非居民”的168萬人,分布如下:
- 外籍學生(4%)= 6萬7200人
- 高技能就業准證持有者(11%)= 18萬4800人
- 中技能S准證持有者(12%)= 20萬1600人
- 低技能工作准證持有者(41%)= 68萬8800人
- 外籍女傭(15%)= 25萬2000人
- 本地公民、永久居民和外籍人士家屬(17%)= 28萬5600人
去年,非居民的人數增加了2%(約3萬3000人),報告指出,這主要是因爲本地服務業和建築業的工作准證持有者有所增加。
過去10年,新加坡每年都會引進外籍員工(不包括女傭在內)。2011年至2012年到本地工作的外籍員工增長幅度最大,達7萬7000人。不過2016年至2018年收緊外勞政策後,減少了4萬6000人。今年又增加2萬2000人。
人口增加不見得都是因爲外籍勞工增加所致,新移民至少占了35%左右。
人多自然好辦事也比較熱鬧,但是人多也可能造成資源短缺,別讓熱鬧變成吵吵鬧鬧就好。